1995年阿空加瓜·抢来的成功(4)
      
          到大本营的第二天早上,一块房子大小的巨石冲向营地
      
          在阿空加瓜登山,有一种失败是最让人痛心无奈的。常有一些登山队因为帐篷
      被暴风雪摧毁或是做饭时不小心把帐篷烧掉而放弃登山计划。没办法,阿空加瓜的
      高空风就是这么厉害。
      
          为防不测,李致新和王勇峰这次共带了四顶帐篷。到了大本营之后,要先搭两
      个帐篷。但在两个帐篷怎么搭的问题上,白建强和李致新各执己见。
      
          大本营在一座石头山峰脚下的缓坡上,缓坡上是一块一块较为平整的地方,各
      个队伍的帐篷就搭在这些平地上。开始,大家选中了一块大石头后面的平地,白建
      强说大石头挡风,可以在石头后面做饭。但大石头后面不很宽敞,李致新说搭两个
      有点儿挤,应该这里搭一顶,往下点再搭一顶。白建强认为两个帐篷分开不方便,
      坚持在一起,两个人一番争执,最后,白建强获胜。
      
          这时,和他们一路上来的一个日本小伙子正四处转悠,找扎营的地方,白建强
      就向他推荐了李致新原本计划搭另一顶帐篷的地方。日本小伙子很感激,说那地方
      不错,就搭起了帐篷。
      
          第二天一早,帐篷里的人还没都出来,就听到对面山上隆隆作响,一块房子一
      样大小的石头拖着一股尘烟像轰隆隆的坦克一样,冲着大本营就滚了过来。
      
          大本营的人先是望着远处,愣着,接着哇哇叫着四散而去。
      
          李致新刚从帐篷里探出个头,看着巨石滚来,袜子也没穿,光着俩脚丫子蹦跳
      着往山坡上跑去。
      
          滚石快到山下时,向右偏了,然后与山腰上的另一块巨石撞在一起,一声山崩
      地裂的轰响。巨石化做无数碎石,天女散花一般向大本营飞来。
      
          坡下有七顶帐篷在一瞬间被砸成一片片碎布,一块碎石炮弹一样飞过中国队的
      营地,将那个日本小伙子的帐篷划了一个大口子。
      
          滚石过后,四散的人群都回到了原地。真是万幸,被砸的七顶帐篷里没有人,
      外面的人也没有受伤的,那无数的碎石居然在人缝中全飞走了。
      
          望着日本小伙子被撕了个大口子的帐篷,白建强满心歉疚。谁知,那小伙子却
      跑过来一把抓住白建强的手,连声感谢。白建强被小伙子摇晃着手臂,一脸诧异。
      
          日本小伙子说:“非常感谢,非常感谢,因为是把帐篷搭在了你介绍的地方,
      仅破了一个口子,我原来是要搭在坡下的,要是那样,被砸坏的帐篷就是8 顶了。”
      
          他边说边从怀里拿出一架照相机,说:“这是一次性的,质量很好也很轻,适
      合在高山上摄影,送给你,表示我的感激之情。”
      
          这天上午,日本小伙子在破了的帐篷前蹲了很久,之后,跟中国队的队员说,
      他决定下去休息几天,本来他的高山反应就很重,加上这一惊吓,小伙子说恢复恢
      复再上来。但直到10天后李致新和王勇峰他们登顶回来也没有见到这个小伙子。
      
          三个半小时上到2 号营地,镇住了加拿大队友
      
          1 月4 日,李致新、王勇峰开始向上行动,当天即赶到5400米的2 号营地,然
      后又返回4900米的1 号营地。当兰迪和达戈知道李致新、王勇峰只用了3 个半小时
      就从大本营上到2 号营地时,惊讶无比,因为在大本营了解到的情况是一般这段行
      军路程需要8 —9 小时。
      
          “现在我们才算知道什么是职业登山家了,今后你们俩怎么做,我们就学着怎
      么做。”兰迪、达戈打心眼里服了。
      
          所有人的信任在这个时候其实都是一种压力,这其中包括来自白建强对他们的
      实力无条件的信任。这是国内企业首次出资赞助登山,是中国登山运动与企业联姻
      的关键的第一步。他们认为这个首次尝试是很运气的,遇到了北辰体育协会这个合
      作者,白建强在最困难的时候都坚信南美之行一定能成功,并不惜一切代价地为此
      行走奔波。但也正因为如此,这次登山对于李致新和王勇峰来说,也多了一份以往
      所没有的压力。他们不仅要登顶成功,还要考虑从宣传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把攀登
      过程拍摄下来。毕竟已有10年的登山经历了,这10年的经历告诉他们,一个登山者
      没有任何理由轻视他所攀登的山峰。
      
          在山下,李致新、王勇峰就和白建强研究了很多次攀登方案,但因为资料不全,
      又没有亲眼见过这座山,对攀登路线上的事情并不了解,因此,所有的研究和讨论
      仅仅是纸上谈兵。
      
          到了大本营,看到了阿空加瓜的地貌特征和攀登路线的情况,他们心里有点底
      了。
      
          现在,这里是雨季,气候稳定,极少有雨雪天气,加上猛烈的北风终日不停,
      早将冬天的残雪一扫而尽,除了背风的南壁是终年不化的冰雪,其他三面都是裸露
      着陡峭的岩壁和嶙峋的碎石坡。而李致新和王勇峰要走的西北路线,基本上没有冰
      雪,都是30度到40度的碎石坡。没有冰雪,就少了雪崩、冰崩、流雪、暗裂缝这些
      危险的潜伏。比较而言,岩石路线的安全性更大一些。不过,阿空加瓜的狂风也不
      是随便刮的,到了高处,风力常年在10级左右,极易造成滑坠和冻伤,对体力的消
      耗也是很大的。风大,是攀登阿空加瓜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山体陡峭,突击
      营地最高只能建在海拔5800米的地方,只有那里有一段很小的地方可以建营。突击
      营地距离顶峰的高差是1100米,这使突击顶峰的路线变得极其漫长,攀登者必须有
      极好的体力。
      
      
      
          最后的攀登计划是这样确定的。领队白建强留守大本营,其他三个人和加拿大
      的两个山友分成两组上山,李致新、王勇峰一组;刘文彪、兰迪、达戈一组。按照
      计划,第二组在海拔4800米的1 号营地多休息一天,适应高度。这样,第二组的进
      度比第一组晚一天,李致新和王勇峰突击顶峰的当天返回突击营地,第二天,第二
      组再登顶。
      
          上山的路上,他们迎头碰上了有人骑着自行车下山
      
          从6974米的顶峰直抵4200米的大本营,带着登山镜,顶着鲜艳的红色头盔,满
      嘴的大胡子和头后的小辫儿迎风飞扬着。这本来是美国登山家坦杰斯在顶峰希望人
      们看到的一个景象。但事实上,当登山者在山上碰到他的时候,他基本上是骑几米
      就扎进岩石堆或是摔倒了,然后,爬起来,再骑。极少的路段里,他和他的自行车
      急驰而下。
      
          在前往1 号营地的路上,李致新和王勇峰迎面碰上了骑着自行车下山的登山者。
      这个场景让王勇峰想起了坦杰斯。当年的坦杰斯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攀登任何一座山峰的时候你都会碰上一些奇奇怪怪的登山者,他们选择了自己
      最爱的方式去登山,或是因为某种目的而选择一些特殊的方式去攀登。坦杰斯选择
      这样的方式是为自己的冬季登顶麦金利峰做准备。到1988年,还没有人在冬季攀登
      上麦金利之后成功返回的。1984年的冬天,日本登山家植村直己完成了攀登,但在
      他的国家正在为他庆祝的时候,却传来了植村直己失踪的消息。他没有活着下来告
      诉人们,冬天的麦金利峰顶是什么样子。坦杰斯,这个出生在阿拉斯加的美国登山
      家要完成这个愿望。
      
          为了训练自己的体能,坦杰斯三上阿空加瓜。当他骑着山地自行车连滚带爬地
      回到大本营之后,他又开始准备第三次登上阿空加瓜。这一次,他是带着滑翔伞上
      去的。在6000米的地方,他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当云散去的时候,他登上6600米
      的高度,从山上跳了下来。他像鸟儿一样在空中翱翔了20分钟,飞行了大约6 公里
      之后,回到了大本营。
      
          这次成功使坦杰斯坚信,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完成。
      
          1988年,坦杰斯终于成为第一个冬季在麦金利成功登顶的人。在登山中,安全
      下撤才意味着登山的完满成功。
      
          坦杰斯骑着自行车飞驰阿空加瓜是王勇峰在他的书里面读到的。1992年,他和
      李致新攀登完麦金利之后,他在麦金利脚下买了坦杰斯写的书:《危险的脚步》。
      他当时正在学英语,想从翻译这本书开始,认识坦杰斯,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这会儿,1995年1 月4 日,行走在阿空加瓜碎石路上的王勇峰忘记了那本书翻
      译几页了,但想起了书里的这个故事。每每讲起阿空加瓜山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王
      勇峰总是要感叹一番,高山探险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充满个性的运动,而在国
      内,还有很多人不理解,好好的日子不过,花那么多钱去爬山,图什么呀。怎么爬
      上去,再怎么爬下来,这有什么意义?每当有人这么问他的时候,他都是一脸苦笑。
      
          直到90年代底开始,国内业余登山俱乐部迅猛发展起来的时候,问这样的问题
      的人渐渐少了起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