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珠峰·28小时的失踪(5)
      
          第二台阶,是珠峰对人最大的考验,每个在此通过的人都留下人性的光芒
      
          第二台阶,珠穆朗玛峰海拔8680米的北侧攀登路线上,任何一个登顶者也无法
      忘记的地方。它横亘在珠峰北坡传统路线上8680米至8700米之间的岩石峭壁,其中
      一段近乎直立的4 米左右的峭壁立在通往山顶的惟一通途上,这里是通往顶峰的最
      后一道门,也是一道鬼门关。
      
          从1921年到1938年,英国人用了17年的时间,七次到北坡侦察、攀登,最终均
      以失败告终,到达最高的地方就是第二台阶。
      
          被第二台阶阻退的英国人说:这里没有攀援的支点,横亘着世界上最长的路线,
      它无尽无边。因此,英国人给北坡攀登路线的定义是:飞鸟也无法逾越。
      
          1960年,人类第一次攀越此地,中国的登山运动员刘连满用自己的身体把队友
      送上了第二台阶。
      
          1960年5 月24日12时,四名中国队员站在了第二台阶下,他们是王富洲、屈银
      华、贡布和刘连满。
      
          在他们的右侧,立着一块4 米多高的岩壁。他们看到:岩壁表面没有支撑点,
      只有一些很小的棱角,根本无法用于攀登。岩壁上虽然也有几道裂缝,但裂缝之间
      的距离都在1 .5 米左右,同样无法用于攀登。
      
          在王富洲的保护下,刘连满在岩壁上打了两个钢锥。但刚一攀登就摔了下来,
      连续摔了三次,刘连满伏在岩壁上喘不过气来。
      
          贡布和屈银华也分别尝试了两次,也都摔了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刘连满一咬牙,对王富洲说,你们踩着我的肩膀上吧。
      
          刘连满是从消防队借调到登山队的,在这个最危难的关头,他想起了消防队员
      常用的技术:搭人梯。
      
          可是,这是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地方,是氧气不足海平面1 /3 的地方呀。
      
          刘连满伏在岩壁上,等着队友踏上他的肩膀。
      
          屈银华流着泪脱下了高山靴。在那样的海拔高度,脱高山靴就意味着冻伤,但
      屈银华怕踩伤队友的肩膀,还是义无反顾地脱了下来,可刚放上去一只脚,就滑了
      下来,鸭绒袜子太滑了。
      
          时间又在无情地滑过,屈银华又脱下了鸭绒袜子。
      
          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冻掉了两只脚。
      
          踩在刘连满的肩膀上,屈银华又打了两个钢锥。
      
          贡布、王富洲、刘连满都站在了第二台阶上。时间却已经是下午5 点了。这个
      4米高的岩壁耗费了他们整整3个小时。
      
          继续向上走,刘连满的体力已经不允许了,走一步摔一跤。连睁眼的力气也没
      有了。
      
          谁也不知道第二台阶上面还有什么,人类的足迹是在他们脚下延伸的。谁也没
      有想到,这里离世界最高的地方只有130 米了。
      
          王富洲决定,把刘连满安置在避风的大石头下,等他们回来。为防不测,他们
      给刘连满留下一瓶氧气。还有兜里的几块水果糖。
      
          出发的时候,四个人都以为再也见不到对方了,他们是以诀别的心情告别的。
      
          就是在今天,每每回忆起那个时刻,他们都要泪水奔流。
      
          5 月25日北京时间4 时20分,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8700米的时候,眼前居然站起了一个人。
      
          刘连满看到了他们的身影,一下子站了起来。
      
          在他的身边,氧气瓶下面压着一张红铅笔写的纸条,上面写着:
      
          王富洲同志: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气瓶里还有点氧,给你们三个人回来用
      吧!也许管用。永别了!同志们。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5 .24 
      
          刘连满留下的氧气救了三个登顶的队员。
      
          后来,刘连满没有留在登山队,而是回到了家乡,在一个工厂里工作,他的生
      活一直很拮据,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寡言的老人曾经做过那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直到1999年建国50周年的时候,有媒体挖掘出这位老人,人们开始重新了解1960
      年中国人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那段故事。
      
          在中央电视台建国50年大庆的电视专题片里,年过半百的刘连满流着泪说:没
      有登上珠峰是我一生的遗憾。
      
          1960年的损失是惨重的,多人冻伤、两个人截肢。到1975年再次攀登时,第二
      台阶成了一个攻关课题。于是,有人提出了架梯子的创意。
      
          现在,北京左安门内大街,中国登山协会的宿舍楼里,还能见到一个铝质梯子,
      安静地横在楼道里,和它一模一样的一个梯子至今还在珠穆朗玛峰,海拔8680米的
      地方服役。
      
      
      
          当年,这样的梯子做了很多,完成这个梯子设计任务的人是罗志升。
      
          进过航校的罗志升当时任中国登山协会后勤部长,一提金属梯他马上想到了飞
      机制造,那该是最轻的材料。1974年的冬天,他找到航天工业部,被推荐去西安的
      国营红安公司寻求帮助。
      
          把情况和工程师吴根喜一讲,很快有了图纸。按要求梯子的重量不能超过2 .
      5公斤。制作时用了专门做飞机机翼的轻合金挤压型的材料。为了减轻重量,吴工在
      梯子两侧和横梁上钻了很多洞。
      
          赶制出来的十几副梯子送到了珠峰,它们先在通过冰裂缝和小冰壁时发挥了作
      用。金属梯被连接4 米长时能承重100 公斤。
      
          1975年,金属梯成为那一年的焦点。大本营通过望远镜关注着搭建金属梯的每
      个细节,当金属梯架设起来之后,大本营一片欢呼。
      
          以后,每支队伍到达突击营地后首要任务都是看看第二台阶的梯子是否完好,
      并且加固绳索。1960年之后,每一个通过这个险关的人都是踩着这个梯子上去的,
      它的前身,是刘连满架起的人梯。
      
          至今,设计了这个梯子的罗志升家里还珍藏着一张照片,登山运动员攀越第二
      台阶的一个场景,他没有到过那个高度,但他的设计帮助了无数的登山者,他为此
      自豪。
      
          当然,罗志升肯定没有想到,当年为控制重量而钻出的那些洞挂住了王勇峰的
      冰爪,他因此而挂在了梯子上。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