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小良现象”
      
          贫困大学生小良的情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一些与小良家庭
      经济状况类似的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一位网友这样写到:
      
          “我也是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家里的情况和顺老汉家的差不多。父母为我上学
      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就差去卖血了。我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我定期邮寄生活费用,使老人有了一个开心舒适的生活。但这样的日子没有多长,
      大概也就两年多,母亲就因为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我。我的故事可
      能是最最普通的一个故事。但我要说的是我们每个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很难报答
      的,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母不待’。”
      
          一位和小良一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姓周的大学生,给我们打来电话。
      
          周:我感觉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我的同感就是压力。经济和心理压力
      都有。经济上没钱,没钱什么都干不了。然后心理上压力就特别大。没钱就光靠父
      母供养,而父母挣钱都特不容易。
      
          记:你觉得学校里的各种补助、勤工俭学的活动,包括申请助学贷款这些方面
      能不能满足这些贫困家庭的学生经济上的需求呢?
      
          周:差得太远了。我觉得助学贷款国家一直在说但是没有落到实处。勤工俭学
      也只是九牛一毛。
      
          也许这几位听众的经历和小良的故
      
          事都只是极端的特例,但是“小良现象”却折射出贫困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共
      同问题:贫困,以及因贫困而造成的生活、学习、心理各方面的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评估研究所所长许燕教授,曾经就大学生心理状况做
      过专门调查研究。
      
          许:以前我们做过调查研究,包括我和其他同行都做过研究,整体上给人留下
      的印象是:在城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来看,城里的学生要比农村的学生的心
      理健康状况要好得多。
      
          记:换句话说是不是来自农村的,特别是来自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
      理问题比大城市的,比城镇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要多得多呢?
      
          许:对。我们发现我们筛选出来的大部分问题群体中农村的要多。
      
          记:有没有大概的比重?
      
          许:我只能凭当时的一些印象,差不多农村的孩子要占到70% 左右,就是问题
      群体当中。
      
          许燕教授介绍说,通过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特别是来自经济较落后地区、来
      自农村的大学生群体当中,一方面是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明显高于来自城市来自经
      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群体,另一方面是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也明显高于经济
      条件好的学生群体。针对这种现象,她做了一番分析。
      
          许:我们也在探索他们主要面临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从农村到城里来,他们的
      生活环境的变化,反差是特别大的。从农村到城里,对他们来说城里的生活是全新
      的生活,而且他会看到各方面的差异,有学习方面的差异,还有物质方面的差异,
      还有在交友方面开放性的差异,都能体现出来差异。这种差异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压
      力。这种压力给他们带来了什么问题呢?就是自卑。记:刚才你说到是源于自卑的
      心理表现出来一些心理的异常,那么这些异常
      
          表现归纳起来有哪几方面的表现呢?
      
          许:最明显的就是自我否定,我什么都不行,学习也不行,人际交往也不行。
      有什么活动,
      
          来能够展现自我的时候,他采取的是退缩、回避的态度。
      
      
      
          记:自我否定,封闭自我。
      
          许:对,不和别人交往,把自己封得很紧,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弱点暴露得更
      多,反而让别人更看不起。另外在自助能力上也比较差。往往我们说自卑的人有时
      候容易形成无助型的人格,就是说本来有一些解决办法,但他不用这种解决办法,
      就形成逆来顺受,你给我什么环境,我就忍受这种环境,而不是去改变。完全有很
      多很好的办法他们可以解决问题,但他们不去做也不尝试。
      
          《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何建明,长期关注贫困大学生群体,并发表以此为主
      题的报告文学《落泪是金》,在当时引起轰动。谈到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时,
      何建明说:
      
          “我觉得他有两点,第一我觉得他经济条件不具备,第二是心理条件不具备,
      还有其他的包括他的家庭、大人的教育方式也不具备。所以这种孩子送入大学容易
      走向极端,容易走向反叛社会的心理。你希望我好好学习,我就不好好学习。你们
      其他人生活条件那么好,我就那么差。他的内心世界就有一种非常阴暗的心理在里
      面。我知道贫困大学生当中5%的心理都不好。他们如果不正确处理的话可能会走向
      极端,包括危害家庭、伤害父母的感情付出。”
      
          许燕教授在调查中了解到几个贫困大学生走向极端的个案。
      
          许:有时候我们说女生,也有攀比现象,看见别人穿很漂亮的衣服羡慕。大学
      生现在的消费是逐年提高的,有时候达不到他会想一些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得。这种
      不正当的、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女生,那就是出卖自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
      心主任,十几年一直为学生群体做心理咨询的聂振伟老师,也谈到个别贫困大学生
      的极端行为。
      
          聂:其实这种例子已经不是个案了。在生活当中我也听说过这种极端的个例,
      其实他就是自卑心理的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有的同学不能接纳自己的身高、
      相貌、皮肤,很多东西不能接纳,就是打断腿增高。本来我们的学生很贫困,现在
      贷款也要给自己增长,他觉得自己不美,他还是穷学生的时候想贷几万块钱的款做
      这个断骨增高。
      
          记:有没有这样的,家庭是不能选择的,对自己的父母他开始疏远。
      
          聂:甚至憎恶,我为什么生在这么倒霉的家庭,不能像别人的父母那样有钱有
      势给
      
          我找一个好工作,能够资助我上一个更好的大学,甚至给我未来提供更好的物
      质条件?负面的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一个极端,变态。也有这样的个案,
      比如回家以后威胁父母,索要高额金钱,都是父母家里不可能达到的数量,他们也
      知道家里拿不出那个数量,但就是心理的变态,失去了理性。明明知道家里拿不出
      来,也要给家里施以压力来满足自己,对父母实施打骂,暴力,甚至我看过一个资
      料打死父母的,你拿不出钱来,干脆就死。
      
          一个个案例,使我们对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尽管因为贫困
      
          而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异常行为的大学生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贫困大学
      生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奋发图强,他们以自己的成功证明:贫困不是低贱甚至猥
      琐的代名词。贫困有时会是一种财富。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小良现象”已经
      成为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然,对于这一问题,
      仅仅关注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分析“小良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解决的方式
      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魏曼华说:“‘小良现象’的出现反映出许多青年人、大学
      生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差,他们难以用正确的方式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对于一些
      贫困大学生来说,贫困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很多大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贫困
      大学生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在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要适应新的
      环境,不能在变化的环境面前乱了方寸。”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聂振伟说:
      
          “从自身的原因来讲,部分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上的自卑。由于极度的
      自卑
      
          造成了自己看不起自己,不能面对自己,精神很紧张,导致很多时候失控。比
      如说,对偶然的考试失误、参加活动没能显出才能、暴露出自己的弱点,他们都非
      常在意,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
      
          聂振伟接着分析说:“部分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扭曲,
      
          发生这样那样的极端行为,并不完全是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他生活的
      环境社会环境给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在一些学校里,同宿舍的人丢了东西,第一个
      想到的就是贫困的孩子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说:
      
          “目前社会上某些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他
      们
      
          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总体来说,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偏向实用的。这种实用强调
      功利价值,强调功利性。在整个调查中,他们在题目中列举了6 种价值观,学生选
      择排在第一位的是实用性的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沈杰说: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观念正在被人们所淡忘,特别是在新一
      代人身上。但是良好的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社会观念一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
      就很容易形成青年大学生行为上、道德上的真空或者空白状态。心理上的迷茫、行
      为上的迷失都时常发生。”
      
          如何解决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和物质上的矛盾和困难呢?共青团中央学校
      部全国学联办公室主任张健为认为,应该逐步拓宽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渠道,选
      择一些日常化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燕说:
      
          “针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他们曾经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心理调整,
      效果比较理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聂振伟说:
      
          “在经济方面,目前学校对部分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资助已经建立了许多渠道,
      比如,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等。”共表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办公室主任张健为
      说,团中央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从1996年开始,团中央和全
      国学联联合做过一个“济困助学活动”,主要是针对高校里的经济困难学生,我们
      当时发过一些助学金,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费用问题。目前,经济困难学生
      的数量还在进一步增加,要进一步吸纳社会资源,给他们提供一些资助。
      
          对于顺老汉的遭遇、小良的行为,人们给予了充分的同情、理解,以及善意的
      批评。如今,小良已经脱离了贫困大学生的这个群体,他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曾经
      走过的路,面对未来。小良的典型意义在于他反映出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态,这种
      心态集结成了“小良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梳理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心理
      影响、价值取向影响。我们为善良人性的传承、为传统美德的张扬寻找支点。我们
      相信,关注就是行动的开始,就是改变的开始。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小良也许还会有,但仅仅是个例,而不再是一种现象。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