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按照清代相沿而成的惯例,汉员须具备进士出身,才能入阁为相,左宗棠只是
      举人资格,却被超擢为军机大臣,可谓奇数和异数,因此李鸿章称他为“破天荒相
      公”。
      
          没有那金刚钻,也不敢揽那瓷器活儿,这“破天荒相公”可不是随便就说说的。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从广西入湘,长沙危急,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的
      力邀,来到巡抚衙门参赞军事。因他守城有方,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只好撤
      围下岳州而去。张亮基因此升任湖广总督,左宗棠一直相随。不久,张亮基又调至
      山东,遭满人胜保所妒被罢官,左宗棠返回湘阴继续过着他半耕半读的悠闲日子。
      
          遭遇了这次挫折后,左宗棠深感宦路艰难,良木难择,一头埋进了书籍与田园
      之中,决意不再贸然出山了。继任的湖南巡抚骆秉章早闻左宗棠大名,多次派人送
      信请出入幕府,他执意不从。骆秉章于心不甘,便想出一条锦囊妙计。一天,陶桄
      (左宗棠的女婿)的公馆里来了个官差打扮的人,手持一张大红请柬,陶桄接过请
      柬一看,原来是骆中丞请他去做客,陶桄不知是计,即同来人前往。一进巡抚衙门,
      骆秉章命人好茶好饭细心伺侯,每日里陪他到后花园看看景,聊聊天,就是不放他
      回家,暗地里故意派人在外面散布消息,长沙城里一时沸沸扬扬,都说骆巡抚将左
      宗棠的姑爷扣为人质,逼他赞助巨额军饷,如果不如数交出银子,还要皮肉受苦,
      左宗棠闻讯大怒,岂有此理,堂堂的陶家公子、左家姑爷居然成为勒索的对象!
      
          左宗棠气冲冲地闯到巡抚衙门,骆秉章一见左宗棠果然前来,哈哈大笑,急忙
      “倒履相迎”。左宗棠知道原委后,哭笑不得,感于骆秉章的诚意,遂答应全力辅
      佐,从此在骆的幕府里一待就是六年。六年里,骆秉章待左宗棠如心腹,倚左宗棠
      如股肱,话无所不允,计无所不纳。对于这个“代理省长”的职位,左宗棠是当仁
      不让,既然你骆巡抚敢放权,我就敢放开手干,各色人事,该撤的撤,该裁的裁,
      该清盘的清盘,该登账的登账,无不敢作敢为。他代巡抚大人草拟奏章,写好了,
      也不管夜深四更,风冷霜重,硬是去把饱享齐人之福的骆巡抚从小老婆暖暖和和的
      床上“揪”起来,让他奇文共欣赏。妙就妙在后者不但不生气,还拍案叫绝,跟着
      起哄,又搬出半坛美酒,与左宗棠一醉方休。骆秉章乐得当个甩手掌柜,事无巨细,
      均委托给这位铁笔师爷,任由他全权定夺。左宗棠弄权过瘾之余,还要嘲弄自己的
      老板,说什么“公犹傀儡,无线以牵之,何能动耳”?够损的了,骆老板却一笑置
      之。左骆这对绝妙组合真是法力无边,不久湖南就内清四境,将石达开逼出湖南;
      外援五省,为在鄂、赣、皖等省前线作战的军队调拨粮饷、军械、船只,仅在咸丰
      六年至八年的时间里,就替当时正在江西作战的湘军解送饷银达290 多万两,也正
      因如此,左宗棠政绩日隆,声名鹊起。特别在曾国藩靖港兵败欲投水自尽时,他晓
      之以理动之以情,连劝带骂,使曾国藩幡然自悟,于逆境中再度奋起,俨然成了曾
      国藩和湘军的救命恩人。
      
          左宗棠经常以诸葛亮自居,与人写信,不署自家姓名,只署“老亮”,有着很
      严重的“老亮”情节。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克复岳阳,因左宗棠参赞军事
      有功,打算为他请赏弄个知府当当。老左听到后,立马谢绝。他原来是干“代省长”
      的,你曾国藩给他谋知府当,那不是存心恶心他吗?他后来给朋友写信,说出了自
      己的看法:“……惟督抚握一省之权,殊可展布,此又非一蹴而能得者。以蓝顶尊
      武侯而夺其纶巾,以花翎尊武侯而褫其羽扇,既不当武侯之意,而令此武侯为世讪
      笑,进退均无所可。……若真以蓝顶加于纶巾之上者,吾当披发入山,誓不复出矣!”
      意思就是说怕当这个知府辱没了武侯的名声,开始公然已武侯自居了。有一回,他
      与人聊天,说起料敌如神,便自吹自擂说自己能够“决胜千里之外”,又开始自比
      “老亮”了。与他聊天的那个人非常聪明,连忙说:“此‘诸葛’之所以为‘亮’
      也。”这一下可挠到了痒处,老左顿时眉飞色舞,开心异常。谁知老左不知见好就
      收,又谈及近代自比为孔明的人很多,意思就是说别人都是冒牌的,就数他最名副
      其实了。与他聊天的人看不下去了,又当即给了他一个苦头:“此‘葛亮’之所以
      为‘诸’也。”老左听着话中有刺,顿时气得涨红了脸,却也无可奈何。
      
          曾国藩、李鸿章走的是传统的科举之路,这是自隋唐以来读书人所走的一条艰
      难而曲折的道路。虽然艰难曲折,却是世人眼中的“正途”,而左宗棠三次会试,
      不第,干脆放弃这条“学而优则仕”之路,不再读那些繁琐无用、空谈心性的四书
      五经,不效仿那些下笔虽有千言而胸中实无一策的儒生,改读《天下郡国利病书》
      等历史地理兵书,这倒为他以后带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过,会试不第的阴影始
      终伴随着他,如果有人来见他,递的名片上写着什么“进士”头衔,他很可能要晾
      你半天,如果名片上写的是“秀才”或“举人”,他不但会优先考虑接见,还有可
      能乐呵呵地冲过来与你握手。传说左宗棠由闽浙总督移任陕甘总督,途中路过江西
      九江,府县官员照例前来谒见。这些人均为进士科班出身,老左难以找到共同语言,
      惟有九江同知王某“学历”不高。因此对他另眼相看,留下单独叙话。聊得兴起,
      老左问王某:“你说是进士好,还是举人好?”王某知道左总督也只是个举人出身,
      于是朗声回答道:“当然是举人好哇!”果然老左一听乐了,便问对方何以见得。
      王某说:“中进士后,要是作翰林,须致力于诗赋小楷;作部曹知县,也各有公务
      缠人,无暇专心修治实学。举人却可以用志不纷,最宜于讲求经济。而且,屡次入
      京赴考,饱览名山大川,足以恢弘志气;遍历郡邑形胜,也足以增长见闻,所以说
      举人强于进士。”这家伙真是口出莲花,死的也能讲成活的。老左对他的回答非常
      满意,王某走后,依然赞不绝口,称九江官员中王某品学最优。大家以为王某有什
      么特别的操行受到他的激赏,随后才知道是“同病相怜”的缘故,立刻口传为趣谈。
      
          左宗棠在家里排名老三,浑名叫“左三矮子”,年长后,家乡人就喊他“左三
      爹爹”。有一年,与他一起在东山白水洞居住过的几个老乡写信给左宗棠,说要到
      兰州去看看他,当时正在兰州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非常高兴,给他们寄去了路费。
      几个老乡来到兰州后,左宗棠只要有空就陪他们喝老酒扯闲天,畅谈在东山耕作的
      往事。一日晚饭后,左宗棠摇着把大蒲扇,挺着个大肚子,笑眯眯地问老乡们:
      “你们说现在的左三爹爹和原来的左三爹爹有没有两样?”老乡们摇摇头说:“没
      两样,没两样,还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壮壮实实。”有个老乡盯着左宗棠的肚皮
      看了半天,抓了抓耳朵说:“就是肚子比原来大多了。”左宗棠用蒲扇拍着大肚皮
      哈哈大笑:“你们知道这里都装了些什么?”老乡们羡慕地说:“装的都是鸡鸭鱼
      肉海参燕窝吧?”左宗棠摇摇头:“不对不对,装的是绝大经纶。”老乡一听惊奇
      得全都瞪直了眼睛:“啊?这个金轮得值多少银子啊?你把它吞到肚里多可惜啊。”
      还有一次,老左摸着自己大大的肚子又问周围的人:“你们可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
      什么?”有说满腹文章的,有说满腹经纶的,有说腹藏十万甲兵的,有说腹中包罗
      万象的,总之,都是马屁使劲地拍。可不知怎的,一个都没拍响。这时有位原来在
      家乡放牛出身的小营官大声说:“将军的肚子里,装的都是马绊筋。”左宗棠一拍
      案桌,跳起来,夸赞他讲得太对了。这小鬼就凭一句正点的话,连升三级,可说是
      鸿运当头。原来湖南土话称牛吃的青草为“马绊筋”。左宗棠喜欢牛,喜欢牛能任
      重道远,便诡称自己是牵牛星降世。他在自家后花园里,专门凿了口大池子,左右
      各列石人一个,样子酷似牛郎和织女。此外,还雕了一头栩栩如生的石牛,置于一
      旁。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