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香消刑场
      
          1916年年底,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度假的玛塔·哈丽仍旧继续着她的双面间谍
      生涯。她一边与法国驻马德里大使馆的陆军武官、法国情报局驻西班牙的负责人丹
      维纽上校相谈甚欢,一边又与德国驻马德里大使馆的武官、同样是德国情报机关驻
      马德里的负责人冯·卡勒上校打得火热。她以为自己瞒过了双方,却不知道双方都
      已经不再信任她了,并对她进行了跟梢。玛塔·哈丽还不知道,在马德里饭店里,
      还有一位法国情报局的双重间谍——玛尔塔·莉莎,代号为“百灵鸟”。
      
          玛尔塔·莉莎是法国人,丈夫为炮兵上尉,一战开始没有多久就阵亡了。为了
      给丈夫报仇,玛尔塔·莉莎加入了法国第二局(一战期间法国的对外谍报机构)。
      她聪明美貌,懂得多国语言,被派到西班牙来监视玛塔·哈丽的行动。“百灵鸟”
      来到马德里的另一目的,就是当德国驻马德里武官冯·科隆的情妇。一战中“百灵
      鸟”从冯·科隆男爵口中套得不少有价值的情报,使同盟国停留在西班牙港口的军
      舰被炸沉,男爵也因为泄密被送上了柏林军事法庭。
      
          玛塔·哈丽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她很快就使冯·卡勒成为入幕之宾,但
      是这位谨慎的德国人除了绵绵情话,不谈一点与工作有关的事情。只有一次,在玛
      塔·哈丽的死缠硬磨之下,冯·卡勒无奈地告诉她,因为要参加一项包括进攻摩洛
      哥的对非洲作战计划会议,周末不能和玛塔·哈丽幽会。
      
          玛塔·哈丽立即将之告诉了丹维纽上校,上校正在调查德国海军向摩洛哥增调
      潜艇的事情,他对玛塔·哈丽送来的情报大加赞赏,玛塔·哈丽自己也很得意。而
      实际上,法国第二局已经从“百灵鸟”处得到了更为详细准确的消息,玛塔·哈丽
      费劲弄来的情报延后而含糊其辞。
      
          这时候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了,柏林企图延缓无可挽回的败局。协约国逐渐掌握
      了战场上的主动,德国决定放弃玛塔·哈丽这颗棋子,他们故意透露出“摩洛哥计
      划”的泄密来自驻西班牙大使馆某位官员的情妇。
      
          冯·卡勒上校自然意识到了潜伏在身边的危险,为了报复,他用电报借刀杀人
      使玛塔·哈丽送了命。
      
          冯·卡勒明明知道德国的密码电报已经被协约国所截获破译,但是他还是向柏
      林总部发送了电报:“H-21急需金钱和新的指示。”两天后,柏林回电:“应指令
      H-21号立即返回法国,在巴黎德思科银行领取经费万法郎,继续完成前任务。”
      
          与此同时,“百灵鸟”也从侍者口中打听到玛塔·哈丽刚刚与冯·卡勒见过面,
      即将离开西班牙,前往巴黎。
      
          玛塔·哈丽此时已经是穷途末路,囊中窘迫,要钱心切。重回法国无疑是危险
      重重,但是她认为密码电报不会被怀疑,自己再乔装打扮一番,法国人也许不会注
      意到。即使出事了,自己在巴黎还有那么多老朋友呢。想到这,玛塔·哈丽放心地
      回到了巴黎。
      
          实际上,前后两封电报都被杜拉上尉设在埃菲尔铁塔上功率强大的电信机所截
      获,巴黎的法国警方张开大网,等待着玛塔·哈丽的落网。
      
          1917年1 月2 日,玛塔·哈丽回到巴黎。这个被称为“光明之城”的首都,到
      处都有军人的身影。欧洲战场上特别是索姆河战役遭到同盟国的致命打击以后,法
      国已经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巴黎仍旧保持着昔日的繁华,但是繁华也只是一种虚
      假的表象而已。通货膨胀、饥饿、疾病,还有绝望已经悄悄侵占了市民空虚的心灵。
      玛塔·哈丽打起精神,去面对这不可预知的命运。
      
          她先去找先期回到法国的丹维纽上校,想寻求保护。但是丹维纽上校已经出发,
      她赶到火车站匆匆见了一面。丹维纽上校在即将出发的火车站台对玛塔·哈丽说了
      两三句话,让她去找老友杜拉上尉。
      
          玛塔·哈丽强打着精神去拜见杜拉上尉。只是这位情报官员和丹维纽一样老奸
      巨猾,嘴里满口承诺有事可以随时来找他,临别之前却意味深长地说:“你不用担
      心,你的将来在你自己手中,完全取决于你的实际行动。”
      
          玛塔·哈丽在失落中离开,她不知道前面等待她的是什么。只是她没有躲藏起
      来,而是与自己的新情人——一位波兰军官,频繁出入于花花世界。她还是盼望着
      自己的真正情人——马斯洛夫来到她的身边,重温短暂的美梦。
      
          但是马斯洛夫已经受到了上级的严重警告:如果想保住自己的前途,就和这个
      危险的女人断绝关系。马斯洛夫对玛塔·哈丽本来就是逢场作戏,这下更是躲得远
      远的了。
      
          失去了情人的玛塔·哈丽孤立无援,法国人早已把她抛弃,而德国人惯于借刀
      杀人地干掉失去利用价值的间谍。她只好求助于同胞,到荷兰大使馆请求入境签证,
      但是她得到的仍旧是漫无边际的搪塞。
      
          巴黎在惊恐和阴森的氛围中进入了2 月,差不多可以听到德军轰轰的炮声了,
      玛塔·哈丽也在惊恐中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的来临。1917年2 月13日,玛塔·哈丽
      在爱丽舍饭店被捕,然后被拘禁在圣拉扎尔监狱12号监房。
      
          消息一出,全巴黎震惊。许多人开始并不接受这个说法,他们觉得玛塔·哈丽
      只是喜欢和男人调情、喜欢冒险,根本不会是真正的间谍;但也有人猜测,玛塔·
      哈丽试图充当双重间谍。但是证据确凿,截获的两封电报,还有玛塔·哈丽从德思
      科银行领取经费的收据终于让法国人相信玛塔·哈丽就是间谍。玛塔·哈丽因叛国
      罪受到了审判。
      
          据报道,玛塔·哈丽曾经借口自己不是法国人,请求免除死刑,但遭到了法国
      总统的拒绝。荷兰首相也在国民要求赦免死刑的请愿书上盖章并且经由女皇送交法
      国政府,但是仍然被拒绝。
      
          当时,战争形势对协约国明显不利,法国处境艰难,战败几乎成为定局,这个
      时候,民族感反而高涨,法国上下滋生了对德国人的仇恨心理。只要与德国人有牵
      连,都要将他处死。这一片残杀的恐怖气氛,正如一个世纪前的那场改变制度的革
      命一样,总要有人成为热情与盲目的牺牲品。在法国政府看来,为了洗脱战场败北
      的责任,为了鼓舞市民的士气,杀几个替罪羊是非常必要的。犹太籍的法国军官德
      雷福斯正是在这个时候被诬陷为德国间谍并被处决的。玛塔·哈丽的东窗事发,可
      以说正好撞到了枪口上。她那些风流韵事,她当巴黎红舞星的经历,还有那神秘莫
      测的身世,都在街头巷尾传来传去,简直成了民族的煞星,成了法国战败的祸根。
      曾经把她吹捧得上了天的报纸,现在则把她贬低得一文不值,说什么“这个徐娘半
      老、其貌不扬的女人”。
      
          身处监牢的玛塔·哈丽看不见这些评论,她还在幻想着可以出去。她似乎并不
      慌张,她有自己的想法:“像自己这样的美人,决不会被法国政府处以死刑。法国
      政府不是男人组成的吗?男人怎么舍得杀美女?不是还有那么多朋友吗?他们一定
      会为我求情的。”
      
          而当初将玛塔·哈丽招进门的法国情报部门首脑杜拉·劳德克斯上尉,一看她
      已经失去了情报价值,为了挽救法国情报机构的名誉,也不惜牺牲她。在玛塔·哈
      丽被捕受审期间,劳德克斯上尉刻意夸大这位红舞星在一战初期,为德国充当间谍
      刺探法国情报的罪行,却只字不提1916年她反过来向法国提供德军情报的真相。
      
          绵长的审讯开始了。玛塔·哈丽的预审官布沙尔顿上尉认定玛塔·哈丽有罪,
      所有玛塔·哈丽的口供回忆在笔记员的笔下都成了可怕的罪行:1916年5 月,在国
      境的昂代车站,受到法国间谍机关的盘查而被拒绝入境,后来蒙混过关;借口看望
      情人马斯洛夫去维塔,实际上和各个兵种的军官广泛接触搜集情报;玛塔·哈丽在
      荷兰驻巴黎大使馆得到的好几笔款项,肯定是某种背叛行为的代价,而不是情人范
      ·德尔·卡佩伦的慷慨赠与;……
      
          玛塔·哈丽在这种逼问之下,已经陷入绝望的深渊。她还是努力提出有利于自
      己的事实:“我在马德里认识了冯·卡勒,不也向法国提供了德国要向摩洛哥派遣
      军队的情报吗?”
      
          但是布沙尔顿上尉并不认为这有助于补偿她的罪行。他拿出了逮捕玛塔·哈丽
      时搜查出来的一小瓶药水说:“这不是你的密写药水吗?”
      
          “不,那是我的消毒水!”玛塔·哈丽绝望了。
      
          审讯的结果就是确定玛塔·哈丽在为法国工作之前就长期为德国工作,而且她
      交给敌对国的情报是最新的准确的,而交给法国的则是过时的,没有什么价值。
      
          1917年7 月24日,玛塔·哈丽被带上了军事法庭。
      
          法庭强调,她长期从事服务于德国的间谍活动,导致17艘盟军船只被击沉,造
      成5 万多名法国士兵阵亡。此外,玛塔·哈丽还出卖了六名法国秘密间谍,向敌方
      报告法、英军队的情报,骗取美国军官拟议中的盟军坦克应用方案,还促成英国巡
      洋舰“汉普郡”号在奥尼克群岛被击沉,海军元帅吉青纳勋爵同时遇难。
      
          玛塔·哈丽拒绝承认自己是间谍,她徒劳地申辩说:“我是妓女,没错;但我
      不是叛徒,永远不是。”
      
          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法国军方将玛塔·哈丽定为超级间谍,军事法庭判她死
      刑。
      
          她双唇紧闭,平静地听完了这一判决。无从判断她当时的心情。
      
          1917年10月15日,玛塔·哈丽与这个曾带给她花天酒地的生活、恣意纵情的狂
      欢和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的美妙感觉的世界诀别了。前一天晚上,她安静地睡了个
      好觉,这是因为医生出于对她的关怀,在她晚饭中掺杂了相当量的安眠药。早晨,
      她在睡梦中被叫醒,得知法国总统雷蒙德·普安卡雷已经驳回了她的恩赦申请。最
      后的希望破灭了,玛塔·哈丽仔细梳理了头发,化了淡妆,换上了一件较好的衣服,
      在神父和修女面前做最后的告别。她看上去无比平静,顺从地乘上一辆带篷马车,
      从监狱被带到文森射击场——她的刑场。
      
          刑场里有一棵作为行刑柱而被砍掉了头的小树,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一个装着
      棺材的马车正等候着。玛塔·哈丽再次向陪伴她最后生命的神父和修女感谢,然后
      走到了离行刑柱不到十米的地方。12名宪兵已经拍成一排,瞄准了玛塔·哈丽准备
      射击。
      
          按照惯例,先是法庭主席宣读判决,他紧张得声音都嘶哑了:“根据第三军法
      会审的裁决,以间谍罪,判处玛格丽特·麦克·里奥德死刑。”
      
          接着是神父走到哈丽的面前,念完悼词。
      
          一位宪兵走上前准备给她蒙上眼睛,她摇摇头拒绝了,也不让行刑者把她绑在
      木桩上。
      
          排枪射击的闷响打破了秋日清晨的宁静。
      
          迎着呼啸而来的12颗子弹,这位41岁的女人的脸上没有丝毫慌张,相反,她挺
      直了胸脯,从容地等待死神的降临。玛塔·哈丽,这位美艳绝伦的舞女、交际明星、
      巴黎人的宠儿,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女谍,在刑场上香消玉殒。只是她的遗体在受到
      12发子弹的穿透以后,并没有被安静地掩埋起来,而是被解剖,供好奇的人们观赏、
      研究、议论。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