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无关职业 (一)
      
          张冉,女,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硕士生,现就职于安永华明会计师
      事务所
      
          “Subtle is the lord”  好像是爱因斯坦一句名言,关于这句话,我把它剽
      窃过来,解释为:只有细节才能拯救人类。对于像我一样即将步入工作的毕业生,
      关键就是克服急躁的毛病,把心情放的平和一些,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无关职业
      
          张冉
      
          碧桃开了,玉兰花也开了,丁香恣意的香味弥漫了校园。骑着单车,穿行在未
      名湖畔的花荫树影之中,心情,新鲜的象刚出炉的面包,连同这个春天,一起恣意
      的飞扬。
      
          此刻,关于那个漫长冬季求职的辛酸被一扫而光。
      
          我知道,属于我的季节来到了。
      
          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关于这种彻底的乐观,我解释为“健忘”,
      意即只有痛苦的经历,没有痛苦的回忆。我天真,并且相信,当春天来临的时候,
      一切都得从新开始。
      
          这是一种态度,关乎生活,无关求职。
      
          但有了这种态度,在求职的过程中,就有了心理的优势。放松,并能够充分的
      表现自我。
      
          有了这种态度,即使一个人对一份职业很不满意,但他仍然拥有全世界。
      
          2004年,经历过求职的一番酸甜苦辣之后,我得到的工作机会有安永华明会计
      师事务所,环球市场,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研究处,北京晚报广告部市场研究处,其
      余进入终面的有新华社参编部,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事司等。
      
          然而,准备找工作的决定是仓促的。临近毕业,我对于自己的未来尚存着种种
      的迷惘,对继续求学还是工作犹豫不决。彼时的我,正忙着准备托福和GRE 考试,
      打算出国攻读传播学的博士,反思起来,这种选择多半是出于肤浅地追逐出国的潮
      流,而实际上,我对学术一直存在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敷衍态度。2003年11月
      中旬,由于出国动力不足,我放弃了这种念头,开始找工作。这时许多大的外企包
      括外交部等单位早已启动招聘程序了,令我有些措手不及。有些喜爱的单位都没有
      来得及投递简历,多少有些惋惜。还好,既然下定决心找工作,之后我就一心一意
      的盯在北大校园BBS 的找工作版上,跟许多一起找工作或已经工作的同学沟通,以
      保证自己得到充分的信息。
      
          2004年就业市场的一大特色就是招聘程序多数都通过网络进行,我参加的几场
      传统的各展览中心举办的招聘会,除了赶过去支付门票和场内价格不菲的简历复印
      费用,几乎无功而返。许多在场的招聘单位也只是为了宣传。一般来说,稍具规模
      的公司和单位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接收简历。所以在找工作过程中,很强烈的一点感
      触是,如何利用网络,更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与人沟通,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
      们必备的一项技能。
      
          我的战略是多投简历,多争取机会,  拿到offer 后再进行选择取舍。在投递
      简历时,根据兴趣和专长,我考虑的行业面主要集中在传媒和外企这两个方面,此
      外我还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像每个刚开始找工作的毕业生一样,2003年11月份的
      我,充满自信,饱含激情,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复合型
      的人才:一流学府的硕士学历,半年欧洲交流经验,专业八级的外语水平,宽广的
      综合知识面,丰富的媒体实习经验……
      
          然而,没过多久,我就开始垂头丧气了。当我们的教育在大声呐喊培养符合型
      人才的时候,就业市场却并没有打开太多机会的门。我应聘的新华社参编部和国务
      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事司需要的人才都非常专业化,比如新华社参编部主要需要
      书面英语翻译人才,除了扎实的英语基础外,一天八小时对着电脑的翻译工作需要
      练就非常沉静稳重的性格。而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事司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
      基本上要达到专业高级翻译的水平。在投递这些简历之前,我对他们的了解是有限
      的,信息的欠缺导致了选择的错位。
      
          我的另一个目标是外企,不幸的是,在中华英才网上投递的电子版简历纷纷折
      翎,有几家竟没能得到笔试资格或者初面。那时的我,对自己的能力、言谈和气质
      颇为自信,很有把握在笔试和面试中胜出,然而面对连面试资格都没有的情形,我
      只好望洋兴叹了。当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我第一次感到了生活中的诸多无奈。
      冷静地分析起来,除了客观原因外,这可能与我制作的简历不够精致有关,另外,
      从结果来看,在外企就业市场上,除技术类人才外,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并没有多
      少优势,甚至还有年龄上的劣势。此外,制作简历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简化,符号化
      的编码过程,筛选简历的过程是高效率的,然而也是非人性的,容易让人以固定成
      见来判断。比如,作为女性,就很可能意味着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处于劣势,这在体
      制内的单位表现的尤为明显。
      
          仍然很清楚的记得我去新华社面试的那场经历。在通过了新华社统一的考试之
      后,按照成绩排名,我从报考参编部英文编辑的80多名应聘者中被选拔出来,进入
      最后的面试。被通知参加面试的一共有16位学生,我们被告知在新华社大门前等候
      聚齐,然后由面试老师集体带进去。在大门口等候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位来自北京
      另外一所大学的英文本科同学,我知道面试名单上没有她,但是因为有内部关系,
      所以她能够来破格参加面试。刚走进这个国家级通讯社已颇具年代的大楼,就已然
      感受到这里有条不紊的生活节奏,我突然有一种历史错位感,一种格格不入的心情,
      以前设想的种种神圣与荣誉竟然被一份压抑感所代替。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