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路
      
          □低谷徘徊
      
          现在的本山已处在被掌声和鲜花所包围之中,登上了他个人事业上的顶峰。但
      是本山的从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的。在成功后面,也有着
      许许多多的挫折和烦恼。
      
          算起来,本山的从艺之路是从学校的文艺队开始的,我们在那里正式接触了舞
      台表演,但这时候的表演还属于业余水平。后来本山进了公社文艺队,开始走上了
      “职业”化的道路,找到了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他的长处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解决了
      生计问题。在那里,学习了一些二人转的基本功,也积累了一些舞台经验。然而好
      景不长,公社文艺队只维持了不到一年就解散了。本山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他
      不得不放下自己喜爱的手绢、扇子以及二胡和唢呐,拿起了锄头和镰刀,从事人类
      最原始的劳动。
      
          1978年,公社成立曲艺团,本山又重新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他也从此开始一
      步一步地迈向了成功的阶梯。这个时候,中国刚刚结束了十年动乱,各行各业都百
      废待兴。文艺界也解除了多年的禁锢,一些传统的剧目也都可以上演了。这是中国
      文艺界的春天的开始,就是从这个春天开始,本山开始了他辛勤的耕耘。本山是个
      敬业的人,无论是在排练场地还是舞台上,他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用汗水
      浇灌着自己心中艺术的种子,期待着它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当然,这个时候
      本山的演出,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二人转自身形成的环境造成了它本身的
      一些缺陷,如节目单一、内容低俗等等。为了剧团的生存,演员们不得不去迎合观
      众的口味,必要时来点“荤”的。
      
          莲花曲艺团从成立到解散,不过两、三年的时间。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两、三年
      内,曲艺团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绩,在县内乃至于整个地区都小有名气。本山的演
      技和经验也日臻成熟,已经是团里的台柱子,绝对的主力。
      
          1980年前后,和莲花乡相邻的威远乡也成立了曲艺团。威远乡文化站长关鸿业
      惠眼识才,把莲花剧团的田子材、赵本山、朱文苹、唐军等几名主力都给挖了过来。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那时候的莲花曲艺团是属于临时的性质,没有编制,完全
      靠演出的收入来养活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找到一个正式的演出团体,是每
      个人都非常渴望的。不像现在,只要你有本事就可以随便跳槽,不怕找不着饭吃。
      但是,到了威远不长时间,本山就产生了去意,原因是在落户的问题上他得到了和
      别人不同的待遇。应该说这个时候的本山,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由自己来决定命运
      了。威远曲艺团的王殿良非常欣赏本山的才能,也很理解本山此刻的心情,便给本
      山写了封信,介绍他去找西丰县剧团的老张,当时西丰剧团正在招人。本山非常高
      兴,因为那毕竟是个县级的剧团,比乡剧团高了一个很大的档次。
      
          就这样,本山来到了西丰,经过考试被录用为剧团演员,临时的。本山也来不
      及多想,能够在县级剧团演出,临时就临时吧。应该说,本山的这个决定虽有些出
      于无奈,但同时也说明他并没把工作关系看得太重,能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很不容
      易的。
      
          在西丰县剧团,本山又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见到了一个更宽的天地,他的演技
      也随之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时候本山主要是唱二人转,他唱的“包公戏”最受
      欢迎,像《包公断后》、《包公赔情》等,都是剧团的保留节目。剧团里的演员们
      实力都很强,本山和她们合作都很成功。
      
          从莲花文艺队到西丰县剧团,本山在艺术生涯中的低谷徘徊了几年,这也是磨
      练他的演技以及人格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个过程虽然艰难曲折,但是为他日后的成
      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其实,要想攀登艺术的高峰,每个人都须从谷底开始,
      一点一点地往上攀爬,没有人会不费劲儿地一下子就能到达顶点。
      
          □一炮打响
      
          1982年,是本山一生当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本山因主演《摔三弦》
      一炮打响,迅速走红,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从此,本山终于走出了低谷,来到了半
      山腰上,开始领略漫山遍野那无限的风光。本山的家也从莲花搬到了铁岭,结束了
      家人多年贫困、不安的生活。
      
      
      
          《摔三弦》的大概剧情是这样:盲人张志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外出给人算命骗
      两个钱儿。恰巧这一天他来到了没过门的儿媳妇家,被儿媳妇给认了出来。儿媳妇
      便给他算了一命,对他进行了一番教育。张志被说得心服口服,当即表示再也不干
      了,把三弦摔在地上。剧情并不复杂,但关键是剧中的这个盲人很难演,因为戏全
      在他的身上。本山一出场,不小心踩翻了一个洗脸盆,动作做得极其自然,维妙维
      肖,一下子就把观众给吸引住了。他拄着个拐杖,翻棱着眼皮,亦说亦唱,把个盲
      人张志给演得活灵活现,庄重又不失幽默,真是令人叫绝。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
      笑,几乎浑身都是戏,让人感觉他不是在演戏,他就是张志其人!在我们看了多年
      样板戏的装腔作势的表演之后,冷不丁地看到这样的表演,真的觉得有如醍醐灌顶,
      如痴如醉。这样的戏谁能不爱看?
      
          《摔三弦》的成功,成就了本山,也成就了李忠堂、崔凯、张超、张惠中等一
      大批铁岭人。现在看来,这出戏就是给本山订做的,因为除了本山,谁也演不出这
      样的效果。也许,在李忠堂、崔凯的心目中,早就设想过要有这样的一位演员来演
      这样的一个角色,要不然他们怎么会编出这样的戏来?绝佳的剧本,“碰”上了绝
      佳的演员,这戏想不成功都不行了。也许有人会觉得,《摔三弦》的成功,带有一
      定的偶然性,其实不然,这完全是本山以及所有参与创作人员多年来对艺术不懈追
      求所积累的结果。如果说《摔三弦》是一壶醇香的美酒,那么他们这几个人正是那
      些在雾气腾腾的作坊里、汗流浃背地加料、加火的造酒工人。生活的积累是酒的原
      料,对艺术的追求是发酵的过程,有了这两条,他们就有理由喝上一壶最香最美的
      酒了。这壶酒不光是让他们醉了,也同时醉倒了广大的观众,人们为之惊叹:是谁
      鼓捣出了这么好看的东西?
      
          1985年,《摔三弦》获得了全国戏曲鹰像奖的三等奖。本山第一次来到中国最
      繁华的城市上海。《摔三弦》在上海引起了轰动,高傲自负的上海人也喜欢上了从
      东北来的赵本山。在电梯里,本山恰巧遇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偶像——李铁梅的扮
      演者刘长瑜。应该说,那时候的铁梅不仅仅是本山的偶像,也是全国人民的偶像。
      本山在莲花文艺队唱《红灯记》的时候,做梦也不会想到若干年以后见到了“正宗”
      的李铁梅。只是此时的她已经上了年纪,不是当年的李铁梅了。刘长瑜称本山为
      “小赵本山”,把他当成了晚辈。她问:“小赵本山,你是第几次来上海?”本山
      认真地扳着手指头,想了想:“八成……大概……可能是第一次。”刘长瑜被本山
      不经意间甩出的包袱给乐得不行,腰都直不起来了。像这样的幽默对本山来说是小
      菜一碟,可以信手拈来,在本山周围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只是那些上海人闻所
      未闻,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喜得了不得。
      
          《摔三弦》摔响之后,本山的名字迅速名扬省内外,一时间办学习班、到外地
      演出,把本山忙个够呛。本山在舞台上风光还嫌不过瘾,在银幕上也露了一把脸,
      在电影《雪野》里演了一个不算大的角色,那以后又拍了几部电影。
      
          《摔三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继1982年在辽宁省农村小戏调演中一举夺魁之
      后,1985年获中国首届戏曲电视“鹰像”奖三等奖。《摔三弦》成了东北当时名副
      其实的“样板戏”,演出多年,盛况不衰。
      
          1987年,本山所在的铁岭市曲艺团打进了沈阳,他和潘长江合作演出了《大观
      灯》。在剧中本山扮演一个去“看”戏的瞎子,把他演“瞎”的本事发挥得淋漓尽
      致,加上潘长江的几乎完美的配合,创造了连续二百多场爆满的记录。他们笑出了
      眼泪、笑疼了肚子、笑岔了气儿,还有一个刚刚做完阑尾炎手术的小伙子来看演出,
      被本山逗得使劲一笑,“噗哧”把刀口给挣开了,赶紧到医院重新缝上。他告诉那
      些还没拆线的病友们,可千万别看赵本山的演出,容易出事。观众被完全征服了。
      名不见经传的铁岭市艺术团,给省城的观众带去了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的艺术,这
      是沈阳的观众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人们街谈巷议:赵本山那小子绝了,将来肯定是
      个人物。
      
          □打进央视
      
          如今的春节晚会,如果没有赵本山的小品,收视率肯定会下降一大截。很多人
      看春节晚会,就是等着看本山的小品。现在的人们胃口高,尽管是上了满桌子的菜,
      但是没有本山这盘菜就不行。人们喜欢本山的小品,已经到了“上瘾”的地步,真
      是绝了!
      
          人们知道,春节晚会是演艺界最高层次的一种标志。虽然它不带有专业的权威
      色彩,也有一些机制和运作等方面的弊端,但是那个黄金的时间和全世界最高的收
      视率,足以成为每个演艺人员努力奋斗的目标,本山也是其中的一个。人们也许不
      会想到,当今大红大紫的赵本山当年闯春节晚会的时候,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
      历了一波三折。
      
          本山和“中央”的接触,是从姜昆开始的。1987年10月,中央广播说唱团在姜
      昆的率领下来到铁岭演出。那时候正是相声吃香的时候,艺术团所到之处都受到非
      常热烈的欢迎,姜昆、郝爱民、郭全宝等大腕儿都是十分了得的人物。但是,他们
      发现了一个问题:铁岭人不会笑!他们倾尽全力地表演,得到无数热烈掌声的节目,
      铁岭人却无动于衷,掌声稀稀拉拉。姜昆有点恼火,“责问”铁岭人为什么不笑,
      言下之意是铁岭人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铁岭人实话实说:你们的节目没有赵本山的好看。
      
          赵本山是谁?他有多大的本事?姜昆脑子里立刻画了个问号,他立即提出要见
      见赵本山。
      
          应该说作为中国相声界的大腕儿,姜昆完全可以不理睬本山这个小人物,拍屁
      股走人,以后再也不来铁岭。但是出于对于相声艺术虔诚的追求,他一定要追根问
      底,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东西把他们的相声都给超过了?他要解开这个谜。
      
          本山听说姜昆要见他,有点不知所措。在他的心目中,姜昆是偶像级的人物,
      高不可攀。如今姜昆提出要见自己,是啥意思?
      
          本山忐忑不安地来到体育馆,为艺术团进行一次有特殊意义的专场演出。姜昆
      留着小平头,客气地说:“听说你演的节目挺逗的,演给我们看看吧。”完全是大
      人和小孩说话的派头。
      
          本山客气了两句,就答应给他们演一演。
      
          这边厢中央广播艺术团的“腕儿”们根本没把本山和李静等几个“土八路”放
      在眼里,跷着二郎腿边喝茶水边嗑着瓜子。本山的演出开始了,冷丁的一个“包袱”
      甩过来,有人就把刚喝到嘴里的茶水喷了出来,止不住地大笑起来。要知道,这些
      “腕儿”们平时从事的就是让别人笑的职业,他们自己是不容易被逗笑的。可是这
      回他们却笑了,而且笑得那么自然、那么不经意。比起那些胳肢人强迫人的笑,和
      耍狗坨子厚脸皮惹人的笑,这样的笑才是高层次的啊。
      
          看着本山的演出,郭全宝和郝爱民拍掌叫好,竖起了大拇指。姜昆更是笑得前
      仰后合,眼泪都出来了。“哎呀,我还从未见过这么好笑的节目。”
      
          演出结束,姜昆拉着本山的手高兴地说:“演得好,演得好,你太逗了!”
      
          “一小般吧。”本山嘴上客气,心里对自己的演出还是很满意。
      
          姜昆当时就发誓说:“我一定把你推向中央电视台,如果做不到,我这个姜字
      让它倒写,让它不念字。”
      
          姜昆回北京后,果然向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领导介绍了本山的情况。鉴于姜昆推
      荐的力度,中央电视台特地派了邹友开和李双江来东北对本山进行考察。他们要求
      本山在宾馆为他们表演,本山没同意,而是给了他们几张演出的门票让他们到现场
      去看,因为那样才能看到真正的演出效果。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理解本山的用意,
      觉得本山是在摆架子,干脆没去看本山的演出就回北京了。就这样,中央台错过了
      一次发现人才的大好机会,也使得本山闯入中央台晚了几年,费了许多周折。
      
          1988年,由张超创作,赵本山、李静、李海演出的拉场戏《驱邪》被中央台看
      中,准备在春节晚会上播放。本山非常高兴,把消息告诉了自己的一些好朋友,让
      他们看电视,他自己也迫不及待地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晚会播出的时候,他守
      在电视机前,连上厕所都舍不得去,不眨眼地盯着电视。可是直到节目演完,屏幕
      上出现了“再见”两个字,也没看到自己的节目。这是咋回事呢?本山搞不明白。
      朋友们们真的打来电话,问本山这是咋回事,你怎么骗我们。本山窝了一肚子的气,
      心想:别说你们,连我自己都给骗了。他诙谐地说:“那可能是人家忘播了。”
      
          事后他才知道,是因为录音出了问题,才改变了播放的计划。可这一改变不要
      紧,着实让本山上了不小的一股火。幸好本山的“抗打击”能力挺强,要是一般人,
      怕是就此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1989年,本山打进春节晚会又一次失利,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一些人对东北
      地方戏的偏见是其中很重要的成份。虽然没进春节晚会,但在这一年里本山收获颇
      丰:7 月份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戏剧节”上,本山和李静、李海表演的
      《马前泼水》等节目获集体表演银奖。二人转“转”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九月
      份,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上,由本山主演的《摔三弦》、《1+1=?》等
      剧目受到首都观众的空前欢迎,赵本山的名字传遍了北京城。
      
          就在这一年的国庆节,《1+1=?》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本山终于走进了中央电
      视台。
      
          1990年,本山终于打进了春节晚会,圆了他多年的梦。说起来这次进入春节晚
      会,还真的有点“偶然”。晚会的编导们在研究节目的时候提到了赵本山,但是多
      数人对他并不熟悉,让不让他上心里没底。这个时候冯巩正巧来剧组办事,说他手
      里就有赵本山的带子。编导们让他把带子拿来放一下,结果这一看就定乾坤了。著
      名喜剧大师、剧组小品类负责人王景愚当即表态:“就让赵本山上这个!”
      
          编导们选中的是本山和李素凡表演的《老有少心》,经过作者张超几次修改后
      改名为《相亲》。春节晚会上,本山临时换了搭档,阜新市文工团的黄晓娟顶替李
      素凡。小品由王景愚亲自导演。
      
          小品《相亲》播出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晚会的一等奖。本山大
      获成功!
      
          一个从莲花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经过了几年的奋斗,终于在春节晚会——这
      个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上露脸了,攀登上他人生的一个新的高度。
      
          □十年辉煌
      
          从1990年《相亲》迈进了春节晚会,本山的脚就收不回来了,一步一个脚印地
      一直走到现在,创造了连续十四年参加春节晚会的最高记录,无人能比。
      
          1991年春节晚会本山和杨蕾合作表演《小九老乐》;
      
          1992年春节晚会本山和黄晓娟合作表演《我想有个家》;
      
          1993年春节晚会本山和李静合作表演《木匠办班》;
      
          1994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合作表演《儿子大了》;
      
          1995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张玉屏合作表演《牛大叔提干》;
      
          1996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李海合作表演《三鞭子》;
      
          1997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等合作表演《红高粱模特队》;
      
          1998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作表演《拜年》;
      
          1999年春节晚会本山和宋丹丹、崔永元合作表演《昨天·今天·明天》;
      
          2000年春节晚会本山和宋丹丹合作表演《钟点工》;
      
          2001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作表演《卖拐》;
      
          2002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作表演《卖车》;
      
          2003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作表演《心病》;
      
          2004年春节晚会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作表演《送水工》。
      
          本山所表演的小品,都获得了二等以上的奖项,从1999年开始连续获得一等奖,
      成了春节晚会获奖的专业户。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本山被誉为“小品王”确实是名副其实。
      
          除了春节晚会以外,本山表演的《有钱了》、《同学会》、《面子》等小品也
      是家喻户晓,好评如潮。可以说,本山表演的每一个小品,都会在社会上引起一阵
      热浪,成为人们的话题。人们盼望着本山不断地推出新的小品。
      
          这些年,除了表演小品外,本山还参加了《现世活宝》、《来的都是客》、《
      男妇女主任》、《一村之长》、《幸福时光》等电影的拍摄,成了影、视、小品三
      栖名星。2002年,本山自导自演的《刘老根》在中央一套春节黄金时间播出,创了
      新的收视记录。接下来的《刘老根二》和《马大帅》也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是本山
      向自我挑战的结果,是他艺术生涯的又一次飞跃。
      
          此时的本山,已经登山了艺术的顶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创造着一个又一
      个新的辉煌!
      
          本山成功了,他要谢天、谢地、谢人!谢天给予了他一个智慧的头脑和苦难的
      童年;谢地给了他艺术生命赖以生存的养分,使他从一颗“小草”变成了一颗参天
      大树;谢人给了他那么多的帮助和呵护,尤其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