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大弋阳分校就读时期
      
        <一>
      
        1959年8 月底某一天,经大姐联系,我手持一张共大弋阳分校三县岭分部负责
      人徐之来的手书及路线图,辞别母亲,挑起简单的行李,启程去半工半读的技校就
      读了。
      
        河口镇到弋阳县80华里,再转乘弋阳县到曹溪的班车,路程为亦80华里。下车
      后,步行去三县岭共大。一条简易公路通往大山深处,两旁是遮天蔽日的森林,路
      上少有行人。说是20华里,但走啊走,不知走了多久,仍然不见希望的尽头,路遇
      一樵夫,据说还有5 里路,走了一程,再问一路人,还说有5 里路,又走了很远,
      据说还有3 里,时将傍晚,幸是晴天,尚不至于让我很胆怯,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有一栋两层楼(下为教室,上层为寝室,上下层各八室),其余是竹子盖的房,柱
      子、门窗、墙壁均是竹子或篾编(墙壁涂抹了石灰),连房顶也是用竹子剖开覆盖。
      接待我的是留守学校的戴老师,说是还有几天开学,你是第一个报名的。随安排吃、
      住,吃的是茄子一样菜。山区很凉,夜半竟至于冷,窗户都没有玻璃,山风直灌进
      室内,盖着一件薄大衣,犹觉得冷。下午喝了山溪水,又吃了半生不熟的茄子,半
      夜后,竟要拉肚子,摸黑走下板梯,走出洞开之大门,即于路边随地大解(公厕很
      远),不料,之后又反复三次。微弱的星光下,四周静得怕人,前后是黑压压的大
      山。归至室内,门又没有置栓,我当时惟一恐惧的是野兽,室内老鼠多,人只有我
      一个。冷冷清清、孤孤寂寂,好怕人的一夜啊!
      
        几天后,陆陆续续来了一些同学,多是国营曹溪垦殖场浙江民工的子女或是民
      工引荐来的同学,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一年,江西尚不至于没饭吃,故大量
      浙江人涌入江西。而当地学生甚少。至9 月5 日编班开课时,我被编在林业系(甲)
      班,初中毕业生包括我,只有两人,另一人姓龚名翼云,据说是弋阳中学来的(后
      中途离校),林业系(乙)班是初中尚未毕业者,畜牧系3 个班都是高小生,总共
      近200 名学生吧。之后,先清理了两、三天环境。一面派人打柴,一边派内行的同
      学翻修竹舍的房顶。上了十来天课,我被抽调到垦殖场总场(该共大行政上属于垦
      殖场管辖)去协助筹办庆祝国庆10周年,总场当年暂设在方家店汪东兴两层砖房的
      故居里,我亦住在其中一间,同去同住的一名姓唐的同学,说是初中生,其实基础
      很差,不几日,他被遣回学校,独我一人留到国庆后。
      
        总场伙食较好,人也很好。书记兼场长叫贺贵,也与我打乒乓球,输了也不动
      气。办公室马主任个子矮矮,也是40余岁,曾背一根长枪进山,见人与枪差不多高。
      马主任很喜欢我,操一口普通话,总叫我小游。办公室的潘秘书、罗秘书都是一手
      好字,潘秘书的钢板字尤为漂亮,据说他是大学生。而方秘书是管事者,指导我扎
      彩球,书写并张贴标语,还与另一个叫姜津者指导排练文艺节目等。国庆之后接连
      是中秋节,均菜肴丰盛。我与干部们同席,席间,听马主任说要留我在总场,我很
      高兴,食堂的大师傅老张(浙江人,特喜欢我,常留好菜给我吃)一旁听了,也为
      我高兴。但不知何故,后来又让我回校了。潘秘书(上海人,腮上有一撮毛,架一
      副眼镜,面皮白净,文质彬彬)风趣地说:“可不能耽误你这个未来的大学生啊!”
      
        回校后,即参加劳动,伐木、砍毛竹,然后搬运至停车坪。第一次干活是扛毛
      竹,因我力气小,被指定扛一根稍大的。力气大的人,有扛两根,一肩一根。乃至
      有人扎成捆扛三根的。脚穿草鞋,我很不习惯,山道崎岖,步履维艰,同学都是农
      村的孩子,他们本来就鄙视我只扛一根毛竹,因此,我脚下打起泡,肩上压肿了,
      有泪只往肚里咽。如是两天,我终于病倒了。学校伙食不好,又无人照顾。病刚好
      些,适逢发了月津贴2 元,我即收拾行李,悄悄地走上了回家的路。
      
        只有母亲在家,母亲看见我又惊又疼爱,休息一天后,第二天晚上,母亲说:
      “今晚烧了几个菜,为你饯行,你无处可去,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回到那所学校
      去……。”
      
        母亲说了很多开导的话,我只好重新挑上行李,回到了那深山中的学校。
      
        2008.4 .19
      
        <二>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来到这所学校已是一年了。学习有关林业的专业(森林栽
      培,森林管理及森林测量等),也有文化基础课,我的学习成绩自然首推第一,且
      乒乓球、口琴吹奏及登台演出等也都公认第一。对于参加劳动也渐浙习惯了。习惯
      了爬山,习惯了穿草鞋,习惯了“端”两根毛竹,也习惯了伐木。
      
        习惯了与同学们相处。暮春时节,我们砍来木棉花装饰教室;初夏,我们偕同
      进山去摘野桃子;炎炎夏天,我们相约去寻找最好吃的杨梅,又大又紫红的杨梅是
      极品,白杨梅次之;深秋,我们去山里拾栲珠(栲树上结出的、状如毛栗的刺壳而
      果实却小如苦珠),栲珠遍山都是,顷刻间便可装一背篓,然后到溪水里冲洗。残
      冬时,便学着挖冬笋。山上有蘑菇、木耳、野香茹,有野兔、野鸡、石青蛙,甚或
      可吃到野猪肉。
      
        一天下午,相偕两同学于休息日走到一无人问津的山谷,但闻满谷飘香,满眼
      紫红,无数又大又成熟的“刺泡泡”(味同草莓,但因熟透了,其色、香、味比草
      莓有过之而无不及),已不能用手采摘,否则稍碰即落,只有用嘴一路吃去。第二
      天,发起全班同学于中午再去,竟个个饱餐一顿。
      
        第二年,相约再去寻找那山谷,乃因成了通往新辟的黄金山分场的必由之路,
      而不复有那样的美食了。
      
        待我习惯了劳动后,却不必去参加劳动了。学生增加了百余名——也多为浙江
      子女。林业系与畜牧系轮流劳动,我是学生,在林(甲)班听课,也当老师,在畜
      牧系教数学,也在教导处刻钢板,印讲义,也在总务处帮忙算伙食账。
      
        苦尽甘来。由此深知:艰难是磨炼意志的地方。由此深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8、4 、20
      
        <三>
      
        于三县岭共大就读期间,加深了对文学的爱好,虽然条件有限,但在学校图书
      馆与总场潘秘书等人那里陆续找来一些小说。诸如:《红日》、《红旗谱》、《林
      海雪原》、《青春之歌》,阅读一些外国名著,诸如:《月亮宝石》(英)威尔基
      •;柯林斯作;《三剑客》、《基度山伯爵》(法)大仲马;《茶花女》(法)
      小仲马,阅读了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萧
      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长期阅读《人民文学》、《萌芽》等杂志。
      
        购来《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被古典诗词的优美所深深打动,开始
      习作古体诗词,并有意以抒情式的散文来坚持写日记。
      
        结交了两名诗友同学。
      
        其一,刘宏燕,浙江萧山人,长我一岁,为人忠厚,重交情,虽文学基础不甚
      好,但好学,动笔勤,常与切磋、进步快,渐次减少语病。与之友谊一直维持到1965
      年。
      
        其二,洪冰玉,浙江浦江人,与我同龄,1960年来校,同在一班。姿容姣好,
      出身名门,在其父的熏陶下喜写古体诗,与我有唱和,犹记不止一次月夜临窗,并
      肩长谈:诗词与文学、往昔的回忆……友谊之深,一直维持到1966年,后与伊虽重
      见仅一次,但书信不断,渐生爱情。
      
        有两位老师至今尚印象深刻:
      
        其一,聂琪。毕业于上饶农校,与我大姐同学,1960年来校,因居家同在河口
      镇,方言相通,便觉亲切,喜爱文艺,其笔名:海燕家,写过一些散文诗,并有发
      表,在校自编自导过歌剧《山魂》。对我至为赏识,常指定我登台演出并代我校为
      弋阳分校(含三县岭分部、朱坑分部、磨盘山分部)全校聚会时登台献艺。聂多年
      后,据说调到省教育厅工作。
      
        其二,方姝。约长我两岁,原为初中毕业生,1961年从共大总校调至我校任教,
      并未在林(甲)班授课,常呼我为游老师,单独相处时,言谈甚洽。某夏夜,月色
      朦胧,我俩共坐一条长凳,右坐有几名同学,我坐在左边第一位,她挨身而坐,在
      教学楼大门外左侧乘凉,前面是竹篱编成的花园。先闲聊,后来我吹口琴,伴她独
      唱,乃至合唱,方歌喉甚佳,渐坐渐近,均着短裤(当年的短裤不似现今的三角)
      其丰腴的大腿,白皙柔软,有意无意间接触良久,令我顿觉酥麻,感觉奇异。此为
      我平生与异性第一次之肌肤之亲,但少年的我,没有邪念,自后亦释然。1962年夏,
      三县岭分部撤销,据说方调到垦殖场小学任教。
      
        2008.4 .28
      
        附:赠冰玉同学
      
        何方来学子,含笑见风姿。
      
        本是名门女,擅长古体诗。
      
        有才更有德,多艺在多知。
      
        愿得心相印,篇章寄与斯。
      
        1961.6 .15
      
        又附:赠宏燕(七古)
      
        昔君浙东吾饶西,天公安排在此聚。
      
        同窗同乐已三秋,共饮共眠也一岁。
      
        今朝闻讯赋别离,满腹悲欢无从叙。
      
        感君忠友亦忠诚,但遣此诗表心绪。
      
        从此天涯各一方,何时联句更联袂。
      
        念念不忘手足情,绵绵不断相思意。
      
        少闲少谈求学业,多读多琢钻文艺。
      
        愿君此去倍努力,来日荣归再相系。
      
        1962.7 .20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