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窝棚小学
      
        当开往北京的火车,慢慢离开信阳车站时,李素梅在心中轻轻说了声:我的教
      师生涯永远结束了……
      
        这是一九九三年三月的一个清晨,河南信阳的天空有几片淡淡的彩霞。
      
        李素梅老家在信阳息县岗李店乡,一九八0 年高考落榜,在家闲了两年后,在
      村里的小学当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穷,刚开始每月的工资是三十元,三十元里一半
      从学生的学杂费里提取,另一半由乡里统筹,筹到了年底给,筹不到就给打条子欠
      着(至今,李素梅手里还有好几张这样的条子)。后来,每月涨到四十元、五十元,
      到这次离开前是六十九元。
      
        乡村民办教师像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李素梅一个人包了三年级的语
      文和算术两门课,每星期三十节课,还当班主任。她形容自己那时候就像是一台老
      式的教书机器一样,一年到头教啊教啊,一直在小讲台上教着。同所有的民办教师
      一样,她唯一的期盼就是什么时候能转为公办教师,但是,转公办的名额极少,一
      年又一年,她的期盼一次又一次地落空。
      
        十年前,为了创作报告文学《中国山村教师》,我曾经走访了贫困山区的一百
      多所山村小学,接触了许许多多山村教师,我被他们的奉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
      曾经在书中写道:“如果用蜡烛来形容教师的话,那么,山村教师便是两头都在燃
      烧的蜡烛。山村教师是用特殊材料组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要不,在今天这个物欲
      横流的世界,为什么他们仍然甘于寂寞,安心清贫,默默地坚守在教育这块贫瘠的
      土地上……”
      
        李素梅的姐夫在北京当兵,九十年代初,先是她姐姐随军到了北京。后来,兄
      弟姐妹几个全都投奔他们去了,在北京做小生意,有的卖菜,有的卖小商品,有的
      推销烟酒。兄妹们经常来电话,要她也出来,说在北京一个月怎么也能挣个几百元,
      怎么也比在村里当民办教师强。她也曾犹豫过,只是转公办的心思一直没有死。
      
        一九九三年二月,县里缩减民办教师,学校的领导说,她可以继续留下,也可
      以走人。她十分矛盾:想留下是因为教了十年书,真教出感情了;想走是当民办教
      师实在是太清贫了。她与在粮管所工作的丈夫易本耀商量,丈夫说,这个事情还是
      你自己拿主意,别走了后悔,留下又不安心。
      
        恰在这时,大姐又来电话催她去北京,一咬牙,她含泪离开了村小。
      
        刚到北京,跟五妹在五棵松河边早市卖儿童服装、鞋袜。虽然从来没做过生意,
      不过,有五妹带着可以慢慢学,她学会了怎么进货,怎么与顾客还价。开始,她怎
      么也不明白一双童鞋,明明三十元就可以卖掉,偏要开价六十元,经过一番讨价还
      价,最后还是以三十元成交了。妹妹告诉她,这就叫做生意,你一双三十元的鞋,
      开价六十元,最后被顾客砍到三十元,你卖了,顾客就有一种满足感,觉得自己赚
      了三十元。你要是开价三十元,死咬住三十元,一分不降,顾客会觉得什么便宜都
      没有得到,肯定走人。头个月她挣了五百元,差不多是她教民办大半年的工资。
      
        八月底的一天,上午约莫九点来钟,李素梅和妹妹正准备收摊,有人在一边嚷
      嚷,说附近桥边有个八九岁的河南小男孩让车给撞了。李素梅姐俩一听急得不得了,
      因为她们的哥哥就在桥边摆摊,哥哥也有个九岁的儿子,每天都跟着哥哥一起出来
      卖菜。姐俩蹬着平板车到了桥边,见小侄子正在地上玩儿,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晚上,一家人在吃饭时,又提起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他们算了算,兄妹几家
      一共有九个孩子,都遇到了上学麻烦。最大的小侄子已经十一岁了,还没上学,最
      小的也有七岁。不是不想上,是上不起。他们到附近的一些学校打听过了,不是北
      京户口的外地学生,想上北京市公办小学,每学年除了交四百八十元的借读费,还
      得交赞助费,五六千、三四千不等,最少的一年也要两千元。当时,他们每家一年
      毛收入,也就五六千元,供一个孩子上学要花费掉近一半,这学上不起。把孩子送
      回老家吧,没人照顾也不行。就这样,几个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拖着。
      
        当过教师的李素梅,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她说:“一年拖一年,什么时候
      是个尽头?孩子们的学业,可是耽误不起啊!再说,每天跟着大人到市场去,也不
      安全。”
      
        理是这个理,可哪家又拿得出那么多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一家人都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
      
        这时,五妹在一旁说:“我倒有个好主意,就不知道二姐愿不愿意?”
      
        二哥说:“有什么主意你就说嘛!”
      
        五妹说:“二姐啊,你不是当了十年的老师吗?把几个孩子拢在一起,你当老
      师,你来教嘛?”
      
        李素梅说:“我已经说过了,这辈子再也不教书了。”
      
        五妹说:“那是气话。你是当民办教师穷怕了。”
      
        李素梅说:“这哪中?教书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大哥也插话说:“我看中,人家的孩子教得了,自家的孩子咋教不了?你以后
      专门负责教书,不用到市场去了,每个月的工资,我们几家给凑,就当孩子们的学
      费。”
      
        李素梅犹豫着说:“就算我可以教他们,可是,这儿既没有学校,也没有教室
      ……”
      
        “这个好办,”二哥说,“我们甑家坟这一带到处是菜地,在菜地里搭个窝棚
      做教室,先凑合凑合。”
      
        李素梅还是有些顾虑:“办学校,不像是摆个什么小摊儿,是要经有关部门批
      准的……”
      
        五妹气愤地说:“找谁批准?我们的孩子没地方读书,谁管我们了?再说,这
      又不是办什么正规的学校。”
      
        二哥也说:“我看五妹说的也有道理,你要找什么部门批准,那就复杂了。眼
      前先让孩子们读书最要紧。”
      
        为了孩子,也为了兄弟姐妹的情谊,李素梅答应了。
      
        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反而变得简单了。
      
        第二天,兄妹几个开始在菜地里搭窝棚。
      
        李素梅负责买课本,准备教材。
      
        一九九四年九月一日,北京市的小学开学时,李素梅的窝棚小学也正式开学了。
      
        窝棚是由竹竿、油毛毡和石棉瓦搭成的,有个十来平方米。课桌是用捡来的砖
      块垒成的,还用水泥抹了块小黑板。
      
        九个孩子年龄不一,程度也不一样,有的在老家上过一年级,有的上过二年级,
      李素梅将他们分成一、二、三三个级段,等于她一人承担了三个年级语文、算术六
      门课程。这有点类似于乡村小学的复式班,几个级段的学生在一个教室里一起上课。
      
        每天清晨,从甑家坟菜地这个窝棚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成了这个现代化大都
      市边缘的一道奇观!
      
        这难道就是命运吗?李素梅有时想想,人的命运竟然是如此的不可知!她离开
      家乡,走下教坛,是想选择一条新的生活之路;然而,谁能想到,这个现代化的大
      都市,却又逼使她重新拿起教鞭?
      
        国庆刚过,在朝阳区团结湖卖菜的表姐,带着儿子匆匆赶来,“素梅啊,把这
      个小狗子交给你了,你看他马上就满八岁了,还整天在外头疯,跟我卖菜,我实在
      是顾不过来。”
      
        李素梅连声说:“不行,不行,我这儿又不是什么正规学校,到时别让我把孩
      子给耽误了。”
      
        表姐说:“孩子已经耽误了,在你这儿,怎么也比在外头野要好。”
      
        李素梅是个软心人,经不住表姐一番软磨硬缠;再说,一个羊是赶,两个羊也
      是放,便答应了。
      
        接着,听到李素梅正在办学的消息,堂哥把孩子送来了,堂表弟把孩子送来了,
      一些熟悉的在京打工的息县老乡,也把孩子送来了。
      
        李素梅说:不中,不中,我教不过来。
      
        送孩子的说:不中也得中。
      
        到了一九九五年放暑假时,短短一年,窝棚小学竟然扩展到了五十二个学生。
      
        这下,李素梅慌了,一个人哪教得过来这么多的学生,她在心里问自己:下学
      期,我该怎么办?
      
        --------
        梦远书城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