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节:戏剧、电影业的兴起及从业人员的酬劳(3)
      
        喜( 富) 连成戏班一共办了七科,每个学员按科排字 (喜、连、富、盛、世、
      元、韵) 叫名,每科都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例如侯喜瑞( 架子花脸) 、雷喜福
      ( 老生) 、于连泉( 花旦) 、马连良( 老生) 、谭富英 (老生) 、马富禄 (丑角
      ) 、裘盛戎 (铜锤花脸) 、孙盛武 (丑角) 、袁世海( 架子花脸) 、李世芳( 青
      衣) 、刘元彤 (青衣) 、黄元庆 (武生) 等。富连成能够培养出这些人才,主要
      在于制度严、管教严。凡是到富连成学戏的,都是贫寒家的男孩子 (不收女孩) ,
      录取后家长要给科班立字据,允许科班打,不出科不许接走,吃、穿、住都由戏
      班供给,不挣工资。
      
        一立字据就是7 年,年满才能出科。出科拿份挣工资。,每天最多拿50吊,
      每吊合铜元10枚或大铜元20枚(20 世纪20年代银洋1 圆可兑换30吊,合1995年人
      民币30~40元,也即每吊铜元合1995年人民币1 元左右。30年代铜元不断贬值,
      银洋一圆可兑换40吊甚至50吊) 。买票看戏
      
        看戏买票,理所当然。但在几十年前的旧社会,北京老戏园子的看戏者并不
      都买票。除了军警以" 维护社会治安" 即剧场秩序为名义的有" 弹压席" 可坐,
      公然白看戏外,还有送" 红票" 一说,即其人与戏班或戏院有一定" 关系" ,可
      以白看。此外则新闻界与官场,也有一些人名正言顺地照例看白戏,这都属于"
      红票" 范围之内,虽凭票入座,却从不花钱。再有就是由主要演员 (所谓红角儿
      ) 掏钱买票,雇人捧场。这些专门捧场的" 啦啦队" 大都坐在后排或楼上,专为
      出钱的" 角儿" 喝彩助威。有些演员往往靠这种办法招徕观众。当然,有时演员
      得罪了有钱有势的人,也会遇上一批专门捣乱大喝" 倒彩" 的" 看客" 。但这些
      助威或捣乱的人都是不花钱来看戏的,总名之曰" 听蹭儿戏" 。
      
        吴小如老先生回忆道:"1935 年以前,我看戏大抵是向家长伸手要钱买票,
      或由家长领着同去。有时为了渴望看到一场戏,便把穿不着的衣服偷偷送进当铺,
      换取票款,等要穿这身衣服时再把当票交给家长赎出来。为此我多次遭到先母呵
      斥。1935年我入育英中学读书,只要学期末考个第一名,可免25圆大洋的学费;
      第二名则免20圆。我在一学年中因考得好而节省下学费45圆。这些钱家里照数给
      了我,我却一文不剩地向各家戏院进了贡。"20 世纪30年代各戏班演出的票价
      
        由于经常买票看戏,所以吴小如先生至今对20世纪30年代各戏班演出所售的
      票价大体还有点印象。就他亲身经历,最便宜的是" 富连成" 在1934年广和楼演
      日场时所售的票价,前排每张只卖3 角5 分钱,加上" 娱乐捐" 、" 慈善捐" 当
      时每张票都必须附加捐税。,约4 角钱。如富连成社演夜戏,则票价每张4 角,
      加捐后为4 角6 分,不论在华乐戏院即先前的天乐园( 一般是星期四、五、六、
      日) ,或在哈尔飞大戏院( 每周一、二固定演出) ,都是这个数目。华乐戏院,
      地处正阳门外鲜鱼口,现在是" 大众剧场" 。哈尔飞大戏院,地处西单旧刑部街,
      现在是" 西单剧场"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