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节:戏剧、电影业的兴起及从业人员的酬劳(1)
      
        戏剧、电影业的兴起及从业人员的酬劳
      
        19世纪9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的真正的开端。作为这个开端的路碑,有如
      下一系列事件发生——
      
        1895年天津北洋大学堂创办,1896年上海南洋公学创办,1898年京师大学堂
      创办。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
      
        1896年上海徐园" 又一村" 放映了" 西洋影戏" ,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上
      映。
      
        1899~190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徐汇公学的同学们演出了欧洲戏剧。文化人
      进入娱乐剧影圈
      
        我国封建社会中,士大夫阶层以科举仕途为安身立命之本,以猎取功名利禄
      为人生目的。他们闲暇时,不过以戏剧演出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玩玩而已,内
      心里是瞧不起艺人(称为" 戏子" )的。
      
        戊戌政变以后的1899年,维新变法失败。一些爱好文艺的学生,便利用戏剧
      抒发自己对清政府腐朽统治的激愤情绪。当时,上海的圣约翰书院、徐汇公学等
      教会学校每逢冬季圣诞节和春季复活节时,常用英、法语演出欧洲戏剧。一些有
      爱国思想的爱好戏剧的学生,看了这些戏剧演出,受到启发,就借教会学校演戏
      的时机,编演了讽刺时政的中国戏,被人们称之为" 上海学生的演戏" 。
      
        当时我国观众所看到的戏剧,无论是京戏、昆曲、粤剧以及其他地方戏曲,
      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色彩,因此有些文化人就提出" 改良旧戏曲" 的要求。
      
        同时,又从海外(特别是日本)引进了" 新剧" 或" 新戏" ,开展了文明戏
      和话剧的活动。而新鲜事物——电影(西洋影戏)一诞生,就传入上海和北京、
      天津,我国的电影业应运而生。
      
        于是,新时代第一批文化人,这时从学校教育、新闻出版、娱乐演出三个方
      面,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文化人进入娱乐剧影圈的情况,还要从我国传统的老戏园子——茶楼
      说起。戏剧、电影业的兴起及从业人员的酬劳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北京最老的戏园
      子广和楼
      
        广和楼原名查楼、查家楼。坐落在北京市区前门大街( 旧称正阳门大街) 肉
      市街路东,它是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著名剧场,旧社会叫做" 戏园子" ,距今已
      有300 多年的历史。清朝吴长元《宸垣识略》(1788 年初刊本) 提到:" 查楼在
      肉市,明巨室查氏所建戏楼,本朝为广和戏园。" 清朝戴璐《藤阴杂记》(1796
      年成书) 载:" 《亚谷丛书》云,京师戏馆,惟太平园、四宜园最久,其次则查
      家楼、月明楼,此康熙末年酒园也。查楼木榜尚存,改名广和。" 所说的太平园、
      四宜园早已无踪影,仅存查家楼,就是广和楼的前身。
      
        清雍正五年(1727)因查嗣庭文字狱案,查楼被朝廷没收后,归于清廷内务府
      掌管,并向民间出租。几易其手,均以合股方式经营。改名" 广和楼" 当在此后。
      
        戏园子在清朝初年是以茶座为主的,戏剧只是作为茶客品茗聊天之余附送的
      一种娱乐。那时茶园子老板只卖茶座钱,没有" 戏票" 一说。戏园子里面的座席
      也是双排对放,舞台置于茶座一侧,茶客赏剧,要侧着身子扭转头才能看见舞台。
      在茶园里主要是喝茶,附带着听听戏。所谓" 看" 戏就摆在更次要的地位了。今
      天有时在剧场里还能看见白发苍苍的老年人闭着眼睛叫好,那就是多年以前习惯
      于逛戏园子喝茶" 听" 戏的。
      
        从这座席的设置,也说明茶客消遣本来是品茗闲谈为主、赏剧为辅;而当时
      赏剧则是以听为主、以看为辅。到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当时叫做大戏。逐渐普
      及深入人心,人们进入戏园子慢慢地转成以赏剧为主、以饮茶为辅了。于是,茶
      楼——戏园子开始出售戏票。" 喜连成" 科班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