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20世纪上半叶的稿酬版税(1)
      
        20世纪上半叶的稿酬版税
      
        ——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分成清末民初以来,随着我国文化自由市场的形成,
      出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批自由职业者——专以写作(所谓" 爬格子" )为谋
      生方式的作家。他们主要依靠稿费、版税和编辑费收入来保证生活。
      
        据王云五《战时出版界的环境适应》一文所述," 平时我国出版业86 %在上
      海" 。20世纪初叶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如果说北京是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心,
      那么上海则无愧是全国书刊出版事业的中心。上海是中国最大的近代工业城市和
      通商口岸,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出版事业的发源地。
      
        1872年以后,上海申报馆垄断中国出版行业达四分之一世纪。商务印书馆于
      1897年、中华书局于1912年在上海创办。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有321 家出版社、200
      多种报刊,而北京只有3 家出版社、24种报刊。五四运动时期影响最大的刊物如
      《新青年》、《少年中国》等,大多在上海出版。1902~1916年间,中国新创文
      学报刊57种,其中29种以" 小说" 命名的报刊中,上海占22种。商务印书馆1902
      ~1920年间,出版图书3522种,其中文学类(以小说为主)846 种占四分之一。
      举世闻名的上海文化街——四马路
      
        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上海的商业中心棋盘街汇聚了多家很有影响的出
      版单位,成了出版业的中心。曹聚仁在《棋盘街上的沧桑》一文中写道:五十年
      前(清末民初),上海的商业中心在棋盘街陈注:棋盘街,位于上海外滩,在今
      延安东路与福州路之间的河南中路两侧。以街道纵横排列形似棋盘而得名。19世
      纪末,棋盘街仅仅指福州路至广东路的河南路一段,后来向北发展到九江路、汉
      口路一带。当时为上海繁华的商业中心,20世纪初开始有书店、文具店等,商务
      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在此设立发行所;20世纪20~30年代,棋盘街逐步形成文化
      市场,是书籍、文具的营业和批发中心。抗日战争时期,棋盘街衰落……直到笔
      者来到上海(1922年)时,上海租界向西向东北延伸,南京路上的繁荣,已经代
      替了棋盘街。在我们记忆中,提到了棋盘街,就等于说是提到了全国出版业的中
      心。(也好似提起了望平街,即唤起了新闻事业中心的印象)。商务印书馆、中
      华书局这两家书业重镇,雄踞在福州路(四马路)、河南路的转角上;在从前,
      我们应该从" 商务" 、" 中华" 数起,往南再说到文明书局、群益书社、民智书
      局、扫叶山房、中华图书公司、神州国光社,作纵的伸展;后来呢,却沿着福州
      路作横的发展,从黎明书局算起," 开明" 、" 大东" 、" 北新" 、" 世界" 、
      " 科学" 、" 生活" ,一直到福州路西头,还有那家大规模的中国文化服务社。
      其他小型书店,如" 光明" 、" 现代" 、上海杂志公司、" 春明" ,不下五六十
      家。这里说的便是上海图书出版业繁荣的状况。如此众多的出版社和报刊,必然
      有一支庞大的编辑记者队伍,这便形成了上海出版家群。中国80 %以上的书店集
      中在上海外滩著名的四马路南北方向的两三个街区,长久以来一直被称为" 文化
      街" 。
      
        20世纪上半叶的稿酬版税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在1932年一·二八日本空军突然
      轰炸上海前,这里有新旧书店300 余家。其中最大的两家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
      局,它们的办公大楼在福州路和河南路交叉路口并立对峙,互相构成了激烈竞争,
      酷似南京路上的先施和永安两家百货公司。
      
        它们附近有很多书店,有些书店因为跟新文学期刊或作家有关而声名远扬:
      比如" 群益" 率先印行了陈独秀编的《新青年》;" 北新书店" 是鲁迅作品的出
      版社;胡适的著作大多是亚东图书馆出版的;《新月》杂志由新月书店印行;"
      开明书店" 以编青年读者之教科书而著称;" 生活书店" 因为邹韬奋主编的进步
      刊物《生活》而得名;" 现代书店" 则是施蛰存的《现代杂志》和叶灵凤的《现
      代小说》的后台;精美的《良友》画报属于良友图书公司;迷人的《金屋月刊》
      属于金屋书屋。这还没有计入那些数量惊人的画报、妇女杂志和电影杂志。光一
      家上海书店就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号称印行了约20份杂志,而且出版速度是每天
      一种。
      
        福州路周围这一地带还有一些老字号的传统文具店、饭馆、茶室、饭店和妓
      院,往南一直伸抵老城厢,这里是鸳蝴派文人和报人的" 生活世界" ,像包天笑、
      陈蝶衣、狄楚青和周瘦鹃这些人就常在书店茶室和妓院消磨闲暇。
      
        总之,四马路是20世纪20~40年代新派作家最常涉足的地方,它的声誉经久
      不衰。
      
        诗人徐迟在《江南小镇》一书中,激动地回忆20世纪30年代,他从北平的燕
      京大学南下上海时,作为一个写作新手,由挚友施蛰存带领着到" 四马路" 逛书
      店的情景:先去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它有自己的外文图书馆),然后一路浏
      览许多大大小小的书店,接着去喝下午茶。这几乎也是很多其他作家的日常行踪。
      在中文书店里,他们不仅能找到他们的作家朋友新近出版的作品和译作,还能看
      到书店自己最近发行的期刊。在南京路附近的外文书店,他们可以买到外文书,
      还能以" 货到付款" 的方式预订。此外,在一些旧书店和书摊可以轻易地找到西
      文旧书——主要是小说,其中不少是外国游客的航海读物,等他们的轮船到上海
      登陆后就贱价卖掉了。满清末年初订的稿酬标准
      
        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的同时,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 大同译书局" ,梁
      启超拟订的《叙例》中说:" 海内名宿,有自译自著自辑之书,愿托本局代印者,
      皆可承印,或以金钱奉酬、或印成后以书奉酬,皆可随时商订。" 载《饮冰室文
      集》之二。这是支付稿酬的声明,但没有公布具体的标准,而只是说:酬劳可以
      随时商定,或者给金钱,或者赠送印成的书籍若干册作为(抵当)稿酬。也就是
      说,当时大家的" 稿酬、版税" 概念并不怎么明确,因为尚未形成规范的文化市
      场。靠售书赚钱的" 书商" 是早已有之,然而靠卖稿吃饭的" 自由撰稿人" 还在
      孕育或在襁褓之中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