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清末五所大学的状况及教职员薪俸(35)
      
        中斋教习张友桐编写的《中国通史》内容充实;傅岳芬编写的《西洋史讲义》
      简明扼要;西斋格致博士和化学教习新常富编写的《无机化学讲义》译成中文后,
      颇受欢迎。
      
        这些教科书风行一时,销路很广,对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我国文化教育
      事业的发展,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都有较大
      的作用。
      
        当初毕业考试仍然沿用科举形式,分别给以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资格的
      奖励,这些都延续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实质。
      
        山西大学堂先后毕业学生500 人,派遣学生10人出国留学。
      
        山西大学堂的教育方法,跟传统的孔孟儒学和封建科举制度相比,有很大进
      步。它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分设中、西两斋,建立了配套的教育体系。办学中
      注意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制定新式学堂章程,延聘中西教习。所开设的
      中西课程,为青年学生们探索西方先进科技知识和民主思想创造了条件。
      
        1911年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由山西省收回自办。
      
        早期就学于山西大学堂的学生,不少人追随孙中山先生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道路,其中知名的有谷思慎、荣炳、南桂馨、温寿泉、续桐溪、景定成等人,
      他们在留学日本回国以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对光复山西全省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山西大学堂改名为山西大学校,列入国立范围,
      后称国立第三大学。此后山西大学几经改组
      
        1902年至1931年,山西大学堂几易校名和隶属关系,经历了山西大学堂、山
      西大学校等几个阶段。1931年 7月,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章程,山西大学
      校改称山西大学,校长仍为原山西大学校的校长王录勋。
      
        王录勋是西学专斋留学英伦敦皇家学院土木工程科毕业生,从1918年到1937
      年,连任山西大学校长20年之久。但是,由于他缺乏认真负责的办学态度,致使
      多年内学校死气沉沉,无所建树。他把学校的一切权限都下放,很少亲自过问,
      而他却和十几个留英同学,在新南门街开设了一个永和纸烟股份有限公司,专门
      经销英美纸烟,每年盈利十几万元。
      
        从1931年起,在教育部督学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王录勋开始整顿学校,
      学习空气逐渐浓厚,着手实行严格考试,开场聚赌、吸食鸦片之风逐渐消失。然
      而,就在校风刚刚有所好转,人们正在瞩目相望的时候,1937年10月,日本侵略
      军占领了太原,省府下令各大中学校停课解散,一切图书仪器档案等物均移交当
      地县政府保管。1938年春,日寇南进,山西大学所有的校产荡然无存。
      
        1939年12月,山西大学在陕西三原复校,条件十分艰苦。师生只有百余人,
      借到三原女中全部校舍,作为校部办公处和文法学院宿舍;又租到山西街一个大
      货栈,作为工学院宿舍和食堂。
      
        长期以来,阎锡山集团同国民党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
      也从未停息。其中,山西大学也是他们争夺的一个重要阵地。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