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清末五所大学的状况及教职员薪俸(25)
      
        清末我国诞生了四所国立大学:一、北洋大学堂,1895年创办,大学部(工
      科,法科)同年设立,民国后更名北洋大学校,后来改称天津大学;二、上海南
      洋公学,1896年创办,上院(即本科大学)到1909年初具规模,即交通大学的前
      身;三、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办,分科大学1910年正式招生,民国后更名北京
      大学校;四、山西大学堂,1902年由中西合作创办,分设" 中学专斋" 中等科与
      " 西学专斋" 预科,自1906年先后设立高等科和本科,民国后更名山西大学校。
      
        1903年,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须设有三科方能称为大学堂的
      规定,其他各省都遵章将学堂改为高等学堂,全国仅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正式称为大学堂。1909年上海南洋公学上院(即本科大学)初具规模。
      所以可认为清末实际上有了四所大学设立。
      
        附带说明一下,当时清华学堂乃是在 1909 年初,满清政府(所谓" 大清帝
      国" )利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简称庚款)设立的属于外务部的" 游美肄业馆
      (游美学务处)" ,到1924年筹备大学部,1928年才正式更名为" 国立清华大学
      " 。
      
        过去认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的大学,这一说法并不正确。
      天津北洋大学堂、上海南洋公学都比它早,而且比它更接近现代化;山西大学堂
      比它晚些,但另有特色。四所大学堂都创办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是维新运动
      的组成部分。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一文中痛心疾首地指出:"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
      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引自《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 册,卷1 。
      
        1895年4 月17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了学制
      改革的步伐。沿海通商口岸天津和上海两地首先行动起来。半年后,盛宣怀奏准
      在天津创办北洋大学堂。成立于1895年11月,初名" 北洋西学学堂" ,英文名称
      为 Tientsin University,即天津大学。仿照西方学制,分设头等学堂(大学本
      科)与二等学堂(大学预科),乃是中国最早的大学,比京师大学堂早成立3 年。
      
        盛宣怀(1844~1916)生于江苏武进,属于我国第一代实业家。6 岁入私塾,
      23岁考中秀才,次年襄办陕西甘肃后路梁台。1870年他26岁时,成为洋务派大臣
      李鸿章的幕僚,颇受器重。但是他三次乡试都没有考上" 举人" ,于是对科举功
      名绝望,全心投入" 洋务" 。1873年以后历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电报局总办、
      华盛纺织总厂督办等。盛宣怀经营实业多年,每当看到各项实业的兴办、新政的
      实施,甚至外交、海关等要害部门,都要聘用外人经管" 洋务" ,他总是于心不
      安。盛宣怀深感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科技人才的匮乏,认识到" 兴学树人,为
      当务之急" ,于是致力于创办新式教育。1895年,他主管天津海关道,就奏准设
      立天津中西学堂(后来正式改名为北洋大学堂),这是中国人自行创办高等教育
      的开始。北洋大学堂采用了美国耶鲁、哈佛大学的模式。天津北洋大学堂的学习
      条件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