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清末五所大学的状况及教职员薪俸(18)
      
        申报馆购买书稿,有一个例证。申报1888年9 月3 日刊登申报馆主出售新印
      的《纲鉴望知录》广告说:" 此书为沂阳倪思藻先生辑,由本馆购得底稿,用活
      字排印,每部四本。" 《点石斋画报》的稿酬标准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时报的编制》一文说,清末报刊上发表的文学作品,
      除小说外,其他诗文仍然没有稿酬注:郑逸梅曾认为稿酬制度开始于1910年上海
      的《小说月报》。但后来一些研究者先后找到1897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大同译书
      局的付酬《叙例》、1901年上海《同文沪报》的稿酬规定、1902年梁启超主持
      《新民丛报》、《新小说》的付酬标准;还有1903年广东《岭东日报》的一则征
      稿广告,注有详尽的稿酬等级,这些都比《小说月报》早10年左右……
      
        但申报馆在实行购买书稿付酬的几年之后,1884年夏,对报刊投稿也给予报
      酬,始于《点石斋画报》,时间较大同译书局和《同文沪报》更早,对稿酬标准
      也有具体规定:每件作品2 圆。
      
        由于画报的新闻来源少、传递速度慢,必须给予利益刺激,促进稿源。王韬
      投稿《淞隐漫录》大约每月20件,王韬给《点石斋画报》的稿件,每月大约收取
      稿酬40银圆。
      
        当时文化市场已有了可观的发育。传统的苏州字画市场早已移到上海。新起
      的石印书籍兴盛一时, 点石斋石印局、同文书局、扫叶山房等50多家石印书局群
      雄并起, 蔚为壮观。报刊市场初现端倪, 稿酬制度开始出现。这些, 为王韬这样
      有较为广博的西学知识,在传统科举道路上攀登无望的文人, 提供了中国其他城
      市所少有的生存空间。
      
        19世纪80~90年代的上海, 近代市场经济的初步发展,把王韬一类旧文人卷
      进来, 成为支撑他们生活的基础、塑造他们人格的要素之一。但是, 市场经济的
      发展又受到传统观念潜意识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了以王韬为代表
      的、由旧" 文人" 到新" 文化人" 过渡时期的形象: " 足将进而趑趄, 口将言而
      嗫嚅" ,又想卖文博取报酬,但又不敢公开、正式提出稿费的要求。王韬的经济
      生活
      
        王韬(1828~1897)是我国近代学者、作家、政论家。1874年他46岁开始在
      香港主编《循环日报》,发表文章,提倡学习西方。先后游学欧洲、日本,作有
      《扶桑游记》。
      
        1884年王韬56岁时,到上海主持格致书院,此后13年一直在上海生活、写作。
      晚年王韬既是作家、学者, 又是书院山长和书局老板。他已经不同于封建" 文人
      " ,而具有新型" 文化人" 的某些特点, 又保留着不少传统的观念和习气。他属
      于过渡型的历史人物。
      
        王韬晚年日常生活费每月大约70~80银圆。他自述:"惟是长安米贵, 居大不
      易, 计家中食用, 与弟杖头买酒所需, 月须得七八十金。" 这还不计入购买书画、
      迎来送往、馈赠亲友等不时之需。在上海租赁房屋, 每月租金大约18银圆。他给
      妻兄杨引传的信中说:"沪上屋价昂, 见居环马场边最热闹之地, 楼房三椽, 月需
      十八金, 而储书已苦无隙地。" 总之,日常衣食住行的开销至少100 银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