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清末五所大学的状况及教职员薪俸(3)
      
        北洋水师学堂完全公费,不仅全免食宿,每个季度发给制服,还每月发给赡
      银4 两(约合1995年人民币560 元,合2010年人民币1120元)," 俾一经入选,
      八口有资,贫寒之家,咸知感奋" 据张焘《津门杂记》中卷……也就是说,当时
      每月赡银4 两可供一个贫寒的大家庭——老少八口之家的基本生活费。由此招募
      优秀人才入学。这些学生就成为大清水师(海军)的后备队。
      
        江南水师学堂的驾驶科和管轮科各招60人,以20人为一班,4 个月的试习后,
      再根据英语程序分为三班。列入第一班的,除食宿外每月每人发给赡银4 两,第
      二班发3 两,第三班发2 两。在堂试习未满4 个月的,只免食宿费,不给赡银
      (20世纪初物价略涨,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约合1995年人民币100 元,2010年人民
      币200 元;1 块银圆约合1995年人民币70元,2010年人民币140 元)。" 武备学
      堂" 即培养新式军官的军事学堂
      
        光绪十一年(1885)李鸿章上奏获准在天津设立" 北洋武备学堂" ,这是中国
      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北洋武备学堂仿照外国陆军学校的办法,由北洋各军
      中挑选粗通文字的士兵及军官子弟100 余人保送入学,其中有冯国璋、段祺瑞等
      人。因学生文化水平低,故课程有读书、习字、作文等项。武备学堂聘用德国军
      官担任教员,课程有西洋行军新法、天文地舆、格致测绘等,并督率军事学员赴
      兵营演示枪炮阵式、建造台垒、操练马队、步队、炮队及行军、布阵、分合、攻
      守诸式。由中国教习传授经史知识,进行忠义教育" 以端其本" 。一年毕业后,
      发回各营任用。学习优等者,留堂做帮教习(助教),或回营做教师,转相传授,
      使得北洋军队各兵营" 全晓西洋近日行军制胜之方" 。北洋武备学堂开办不久,
      学员名额由原来的100 多人增加到300 人,学制由原设一年改为两年,然后又改
      为三年,课程安排也渐入正轨。中国当时无后膛快炮及海岸要塞各种重炮,所以
      对于炮术的训练特别重视。
      
        光绪十三年(1887)第一班毕业。以后又在开平设立一班数十人,王士珍即其
      中之一。光绪十五年(1889),将开平武备学堂移到山海关,王士珍充学堂学长,
      卢永祥等均系山海关武备学堂毕业;光绪十七年(1891),又在威海卫设立一处,
      均依照天津办法。
      
        晚期满清政府令各省添设武备学堂,各省均仿照天津武备学堂的办法设立学
      堂, 如1895年创办于武汉的湖北武备学堂、1896年创办于杭州的浙江武备学堂
      (聘用日本军官担任教员),以及1902年创办的山西武备学堂,1903年创办的江
      南武备学堂等。
      
        光绪二十八年(1902),袁世凯奏请清廷在保定设立将弁学堂、参谋速成学堂。
      戊戌政变后,风气渐开。庚子义和团事变后,青年学子感于国耻日深,又受梁启
      超新民丛报论说的鼓动,投笔从戎成为风尚。由参谋速成学堂开始,学生皆为各
      省公开招考而来,在25岁以下18岁以上身体强健者,皆准予投考,共考取350 人,
      并有高级军官子弟申请入学者数十人,于当年冬季开学,修学期限一年半,到光
      绪三十年(1904)五月毕业。随后建立了保定东关大学堂民国后改称" 保定军官学
      校" ,即北洋军官学校。等。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