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梦写句号
      
          为梦写句号——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吴颂今自述:
      
          这本书终于完稿了,它是我写作计划中自身经历纪实文本中的第一册。
      
          当我为这本书写下最后一个句号,也就是为我曾经的一个梦写下了句号。
      
          这个句号写得异常艰难。因为这个梦做了长达20年时间,而为了写这个句号,
      我又酝酿了五个年头。五年前的那次“炮打”吴颂今事件发生之后,我就开始着手
      做两件事:一是和“新时代”打官司,向某些信口雌黄、恶意歪曲我的人讨个说法
      ;其次就是写这本书,澄清事实,昭示世上,我和杨钰莹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同
      时也希望借此唤起杨钰莹的某些记忆。
      
          写这本书的过程,是一个与酸甜苦辣的回忆纠缠的过程。我不得不重新翻捡起
      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灵魂仿佛又经历了一次洗礼。那些日子整天食不知味,卧不
      安枕,心力交瘁。在键盘上敲定最后一个字,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冲向了最后的红
      线,长久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终于卸下。
      
          五年怀一孕,一朝瓜熟蒂落,那种心情,谁人能解?
      
          有人问:以如此代价来写这本书,值得吗?杨钰莹对于你,真的那么重要吗?
      
          说句心里话,我做这一切,只缘于一个简单的理由:我不想被公众当成坏人。
      
          做个好人,是我的家训。
      
          我的父亲是30年代上海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会计师,一个典型的旧知识分子,
      饱受传统文化浸染,一生谨慎为人,乐善好施。母亲虽为家庭主妇,但知情达理,
      博爱正直,温良贤淑。自小受家庭熏陶,受父母训诫,耳濡目染,“做一个好人”
      成了我人生的准则。
      
          碌碌人生,转眼50年过去了,周围的同事朋友熟人,给我的评价正是“好人”
      两个字。我为这两个字而欣慰满足。
      
          岂料1999年底至2000年初,媒体上一场“杨钰莹炮打吴颂今”事件影响全国,
      使我从一个受人尊重的音乐家,一夜间变成“腐烂了、变质了”的冒牌老师,一个
      “偷吃马儿夜草”的黑心伯乐,一个“恃强凌弱,不知廉耻”的卑鄙小人。
      
          杨钰莹,这个做了20年的艺术之梦,从此变成了我的灵魂之痛。
      
          我该怎么办?忍了认了?带着满身的污水走完剩下的人生之路?不,我不能。
      针对轰击我的三发杀伤力极大的炮弹,我必须证明自己清白:第一,我必须证明自
      己从来没有伤害过杨钰莹,更没有伤害过她妈妈。第二,我必须让公众知道我与杨
      钰莹的三年《师生合约》是合法契约,我不是“冒牌”老师。第三,我必须证明
      “唯利是图”的不是我,反倒是那些以“唯利是图”来指责我者欠我太多太多。
      
          要证明谁欠了我,我自己说了不算,媒体说了也不算,只有法律才是唯一准绳。
      于是,我将侵害我著作权又倒打一耙的新时代影音公司告上了法庭。
      
          2003年7 月2 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还了我清白。公正的法律昭
      示了当初某些“炮打”我的人是在信口雌黄。
      
          打完这场官司,我走完了三步中的一步。剩下的两步,因为种种原因我不可能
      也不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因此,我计划写这本书,将过去的陈芝麻烂谷子晾出来,
      让它们见见阳光。往事一旦坦陈于阳光之下,此事所涉及的某些人,或许会有一种
      透彻的疼痛,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最痛的那个人,始终是我。人们或许可以理
      解一个人名誉被毁、名声扫地的痛苦,却很难理解当一个人审视自己生命中最宝贵
      20年中功过是非时那种灵魂深处的冲击。
      
          掖在自己心里,是痛的累积;曝晒于天下,是痛的张扬。
      
          痛,永远都是痛。曝晒,有利于昭示世人,清创消毒。于是,我选择了张扬的
      痛。
      
      
      
          本书筹划和写作过程中,得到过许多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对此,我深表感谢!
      
          首先,要感谢作家王学仁、记者张御临两位先生,他们花了许多宝贵时间和精
      力,陪我四处奔波采访、摄影、记录,为本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还要感谢我的朋友——作家黄晓阳先生,他不仅帮助我补充调查采访,整理访
      谈笔录,而且从专业的角度,在全书的谋篇布局和文字润饰方面,提供了许多具体
      的指点和良好的建议。尤其是他提议采取由我自述、他以策划人身份旁白插述的这
      种表述方式,为全书增色不少。真诚感谢我在书中提到名字、以及出于善意考虑隐
      去姓名的诸多朋友,他们像平常支持我在事业上追求完美一样,一如既往地对我写
      作本书提供了积极的配合和无私的帮助,帮助我认真回忆,仔细斟酌,使得本书的
      内容更加翔实可靠,同时纠正了不少疏漏。
      
          衷心感谢广州出版社的领导、编辑、发行人员的热心指点、出谋划策和辛勤劳
      动,是他们直接促成了该书的顺利出版,也希望我和杨钰莹能和好。
      
          特别要感谢我的妻子。没有她的爱与宽容,我的事业不可能走到今天的高度。
      没有她在幕后无私的奉献,我不可能成功培养出如此众多的学生。在我名誉被毁、
      心力交瘁、黯然神伤的时候,她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
      
          显而易见,没有杨钰莹,就没有这本书。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她。
      
          因为杨钰莹,我的一生有了大波大浪,大起大伏,有了是非恩怨,毁誉参半。
      这一切曾经令我痛苦自责,心灰意冷,甚至一度痛不欲生。然而当岁月的风吹走所
      有经历的浮尘,当时间抚平心灵的创痛之后,我如梦方醒,大彻大悟。我从中获得
      的,原来并非怨愤,也不是感怀,而是生命中一笔难得的财富。
      
          因此,我对命运心怀感恩,我对杨钰莹心怀感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写作本书的初衷,并非是为了评说某些人的功过是非,只
      是想对自己的这一段人生经历作一个回顾和总结,让公众了解事件的原委和真相。
      鉴于书中涉及的许多人物,现今还活跃在歌坛、音像圈及各行各业,为了不对他们
      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干扰和影响,我斟酌再三,决定隐去他们的真实姓名。真诚
      地期望得到读者的理解,得到所涉人物的谅解。
      
          行文至此,这本纠缠了我五年之久的书稿,终于到了最后终结。此时,我想起
      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名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我和这本书连同这段人生经历说告别的时候,我也很想像徐志摩那样潇洒地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事实上我不能,我心儿的天空,始终飘逸着那么
      多的云彩。
      
          云彩,我梦的色彩。
      
          吴颂今
      
          2004年春节于广州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