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童玉女”是怎样出笼的?
      
          歌坛“金童玉女”是怎样出笼的?
      
          策划人旁白:
      
          “金童玉女”,这是人们对杨钰莹和毛宁的称呼。这一对人们眼中的金童玉女,
      曾经在那段时期深深地占据了广大歌迷的内心世界。他俩那时是新时代影音公司旗
      下的两个主力歌手。由于杨钰莹的走红,新时代在推毛宁的时候就借了杨钰莹的势
      ——将他们称之为“金童玉女”。应该说,除了毛宁自身素质优秀之外,也多多少
      少得益于“金童玉女”的概念宣传。
      
          “金童玉女”这个配对,当年是怎样出笼的呢?
      
          我查阅过当年一些有关陈某的报道,很多是谈他怎样包装杨钰莹以及毛宁的。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篇,一篇发表在《南方周末》,题名为《为歌迷们制造偶像》,
      谈的就是对杨钰莹的包装。可我看来看去,除了吴颂今早先为她设计的“甜歌小妹”
      定位,与吴韩二人精雕细刻的词曲作品、配器之外,新时代所谓的包装,也就是以
      1万元的代价让她上中央电视台的“旋转舞台”,投入4万元让她担任八一电影制片
      厂音乐剧《时光列车》的主角和演唱所有的歌。再投入4 万元演唱电视剧《外来妹
      》的主题歌。此外就是公司替她租了房子,雇请了小保姆,专门安排了发型、服装、
      化妆顾问。
      
          另一篇文章是“杨钰莹、毛宁百万销量白金唱片颁奖会”之后,《新舞台》刊
      发的长篇访谈录《金童玉女窜红全国为哪桩?》,记述陈某自己介绍包装这两名歌
      星的过程。我仔细阅读多遍,陈某除了表示“自己未能在歌星的外形包装方面提供
      意见和经济条件感到遗憾”之外,不得不承认“歌星最重要的包装是他们的歌”,
      而没有找到他如何包装杨钰莹的只言片语。
      
          倒是在《舞台与银幕》刊登的一篇《广东歌坛造星潮起与潮落》的重头文章中,
      作者丁大恩指出:“歌星的沉浮,首先取决于其演唱的作品的质量”。在分析了一
      些歌手之所以捧不红,是因为缺乏好作品之后,总结道:“以歌带人,以歌养星,
      无疑是有中国特色的造星运动基本规律之一。”
      
          韩老师离开新时代之后,新时代包括陈某在内,曾大肆宣传,要对杨钰莹进行
      重新包装,重新定位,一时之间,同一声音,在全国各大媒体不断出现。在甩掉吴
      颂今之后推出了杨钰莹的第三个专辑《月亮船》,配合新时代的宣传攻势,各大媒
      体抛出了一批赞扬重新包装杨钰莹如何成功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叫李戎
      的乐评人说了公道话。他在评论《转型期的杨钰莹》一文中说:
      
          “……细细听了,很是赧然。因为专业修为欠缺,竟听不出有多大的别于以前
      ……”
      
          站在今天看这段历史,杨钰莹的包装定位始终都是一致的,并没有太大变化,
      总体上就是两句话八个字:“甜甜小妹、人靓歌甜”。如果一定要说曾经有过重新
      包装的话,那么,这个所谓的新,只不过词曲作者换了新人马而已。实际上,是对
      原包装的整体抄袭,毫无新意可言。
      
          我对吴颂今说:“如果站在你的角度评价一下陈某包装杨钰莹的成功之处,你
      认为他有吗?”
      
          吴颂今非常肯定地说:“有啊。第一,他在录音制作上下了功夫。第二,作为
      杨的经纪人不容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第三,他成功地将杨钰莹和毛宁配对,创
      造了中国歌坛的金童玉女神话。这一配对,无论是对杨钰莹,还是对毛宁,都是一
      次事业上的新飞跃。这个功劳我觉得是陈某的,别人就算是想抢也抢不走。”
      
          可是没想到不久之后,我在《鲁豫有约》访谈节目的记录文本中看到有关金童
      玉女配对这件事,杨钰莹提供了一个与外界宣传完全不同的版本:
      
          鲁豫:当时谁想到把你们俩配合在一起,觉得可能会效果不错?
      
          杨钰莹:那个时候可能是因为参加电视台的节目,要求我们两个唱一个二重唱
      的歌曲,节目播出以后,大家都觉得两个人的声音放在一起听起来也蛮舒服的,两
      个人的形象放在一起看起来也可以接受,也蛮喜欢的。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传媒从
      什么时候就开始称我们俩是“金童玉女”。
      
      
      
          鲁豫:其实你们俩并不是一个组合,只是经常在一块儿合作。
      
          杨钰莹:对。因为在一家公司,也因为在一个老师的门下,所以这样的机会就
      变得很多了。
      
          鲁豫:那个时候是不是公司在宣传的时候也认为,既然大家愿意把你们看成
      “金童玉女”,所以我们在宣传的口径上面也有意给大家造成这样一个很美丽的、
      一个像小误会这样的形象:他们俩经常在一起。
      
          杨钰莹:既然传媒都这样说了,公司也觉得好像也蛮合适的,没什么不好,就
      按照这个路线在走下去……
      
          如果杨钰莹所述属实,那么,“金童玉女”就并非是一次精心安排的商业策划,
      而是一次顺水推舟的无心插柳。如果一定要说有人包装了“金童玉女”,那么,这
      个包装者,应该是传媒和公众。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