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道走到大天明
      
          在提笔之前,我曾跟老伴说过:“我一直想:这本书应该有一个题记,写上两
      句话。”
      
          我准备写哪两句话呢?
      
          第一句话是: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爱我关心我的人。
      
          第二句话是:并呈献给误解我和怨恨我的人们。
      
          第一句话的意思不用多做说明。后一句话绝非可有可无,但解释起来要费点周
      折。
      
          误解我的人和怨恨我的人大致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自然是我曾经斗争过的那几个人和相关的利益群体。我并不会向他们表
      示和解,至今,我也不会表示我的宽容和“大度”,相反,如果他们执迷不悟,企
      图继续把黑的说成白的,那么,我决不采取调和立场,这本书所披露的就表现了我
      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类人,是那些跟此事件关系不大或毫无关系,但对这个事件本身官能上感
      到不舒服的人,或者是议论我过于“乖张”“偏执”,认为我做的事有违“天地祥
      和”的朋友。社会上有这类情绪的人不在少数。对此,我要通过这本书告诉他们:
      假如你对我做的事感到不舒服,那一定是你自身的判断标准出了问题,请你自己去
      衡量;假如你认为郭光允“乖张”“偏执”,那么我也要恳切地说上一句:对这世
      界上的是非颠倒、美丑不分熟视无睹甚至觉得理所应当的,那才是真正的乖张和偏
      执。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腐败分子李山林干尽坏事时,觉得他有理得很,拍胸脯瞪
      眼睛,根本不信人间有“报应”二字,底气十足,人们当年就认定他是个不折不扣
      的大“偏执狂”和“权力狂”。我郭光允可能性格执拗,“一条道走到黑”,但这
      不叫偏执,这叫追求公道。至于我的行为是否有违“天地祥和”,平心而论,一介
      平民告一个省委书记,历时8 年,招得自己官司缠身,并引发一场“地震”,看上
      去既不“祥”不“和”。什么叫祥和?封疆大吏程维高勤政爱民,把河北的事搞好
      并保持晚节,那才叫国家祥和。什么叫祥和?不至于到处告状、到处申冤,我一个
      党培养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干部专心搞好本职工作,人生顺利,家庭安宁,那才叫祥
      和。而事情落到这样一个局面,虽是正义的结果,但必须承认,代价是沉重的。
      
          关于所谓“祥和”,我还要说上两句:中纪委决定公布后,河北的某个干部悻
      悻然地说:“郭光允算什么?没有他,程维高照样倒!”他的口气虽极不友善,但
      从道理上说我真诚地赞成这句话。我相信谁也不可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历史是人民
      推动的,不是哪一个人推动的。是谁造成了河北省的不安定?造成政纪废弛,民怨
      载道?是谁有违“天祥地和”?这本书里所讲的故事、见闻,所陈情的事件的来龙
      去脉,自然告诉了善良的人们以答案。河北不幸,出了一件大“新闻”;河北有幸,
      作孽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省厅级高官纷纷落马,固然是河北的耻辱;澄清迷雾
      等来了正义,又让善良淳朴的河北老百姓看到了希望。这是一个从不“祥和”到乾
      坤祥和的过程,也是历史的必然,而这个规律并不是我一介草民的意志能够左右的。
      
          我要做一番生平的叙述,还有一个重要的意图,是想让我的经历和感想呈给那
      些不太理解我的人。我想:尤其对那些相对年轻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觉得这个故
      事太悲伤太沉重,他们对这种好像是在“诉苦”的文字会不太习惯,里面道出的事
      情他们也会感到陌生。里面的主人公既不潇洒也不够勇猛,显得太过认“死理”、
      太执著;斗争艺术也不够高超,趋利避祸时也不够机智,为人处世、言谈交往也不
      够挥洒自如;甚至在官司临身的时候,我也做不到“雄辩”,也无法心平气和。
      
          我也承认这一点:在“生活智慧”方面,我是不值得“效法”的。
      
          我确实存在许多遗憾:从80年代起,到整个90年代,我人生事业的大好时光被
      耗费在是非和波折之中。虽然等来了迟来的正义,但身体也垮掉了。
      
          惟一值得安慰的是,纵观这大半生,心中留存下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长期困苦
      的生活,一生中屡遭坎坷,反而让我在心中蓄满了勇气和信念。我的勇气和信念来
      自我内心深处的一种宝贵的情感,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只要是没有泯灭良知的)
      都具有这样一种情感。
      
      
      
          省纪委老书记刘善祥等许多老首长们曾嘱我:应该把你的人生经历写一本书,
      把你这一生辛酸苦乐、体悟感怀老老实实道来,把你的经历告诉那些关注这个事件
      的人。
      
          做这样一个工作并不是“言传身教”,如果说,这样的经历都要拿来“言传身
      教”,那实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幸。
      
          我想告诉读者的是,像我这样的经历过三个大时代(战乱、动荡及匮乏、改革
      开放)的人,在见证体验了各时代不同的滋味以后,能保持一种宝贵的情感,是有
      其历史原因的。
      
          我生于离乱,长于贫困,经历过共和国各个时代的风风雨雨,几乎每个时代都
      没能够置身事外而逍遥自在。
      
          我曾饱尝贫贱与屈辱的生活,这种苦难经历并没有给我的认识带来扭曲,让我
      对人生社会有灰色的看法,相反,反而养成了我深厚的同情心和善良的品性。同情
      穷人,热爱劳动人民,这一点在我身上始终如一。
      
          从小到大,我也多次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人生险境,但我并不拿这个经历来
      自炫。在战乱年代,在困难时期,我也亲眼目睹过亲人的困苦、乡亲的流离死亡。
      这一切经历,也教我倍加爱惜生命,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感情。
      
          我一生中屡遭挫折:既有初中时代因心直口快而险被划成右派的荒唐故事,也
      有文革时期劳动改造4 年多的无奈青春,以及在拨乱反正以后,因得罪贪官腐败分
      子而蒙受16年之久的打击迫害。后一段的经历,新闻报道已经写得很多。
      
          有记者当面对我说:假如把你的生平写下来,堪称一部中国式的《一个人的遭
      遇》。
      
          我读过肖霍洛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文化大革命时,这部作品被当作宣
      扬“叛徒哲学”的“修正主义文艺”代表作而广受批判。那个主人公经历苦难而无
      怨无悔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自忖爱国之心和仁爱之心这两点,和那
      个主人公是有相通之处的。
      
          我也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历史见证人,为什么我们历经苦难,但仍对美好的东西
      具有深厚的感情,我更希望年轻的同志能从这个历程中找到共鸣。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