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一个人的成功(2)
      
          作为公众人物,刘晓庆是一个真正的" 话题女王" ,她非常善于和媒体打交道,
      也懂得引导记者的思路,同时还很敏感。我们也聊了一些但是社会热点问题,比如
      不久之前黛安娜王妃的车祸身亡。
      
          她说:" 我没有太多看法。有人说是狗仔队追得太凶了,但是这也要看你的态
      度,一味的逃不是办法。我也被记者疯狂追逐过不止一次,发生了这件事之后我想,
      如果我是她,我的   
      
          态度是--要么就说清楚:我不要你采访,你也别浪费时间和底片,马上离我远
      一点;要么就把车子停下来,摆出各种姿势让那些人拍个够。" 我觉得她的处理方
      式完全是" 刘晓庆风格" 。
      
          " 你觉得自己的性格很张扬吗?" 我问。
      
          " 很多人说B 型血的人喜欢做事情、爱张罗,我就是B 型血的,遇到突然发生
      的事情,一些难题,我总是先想应该怎么去克服,而不是去哭。但我还是觉得A 型
      比较好,女人内敛一点多幸福啊。我觉得自己并不喜欢张扬,很多时间我都在工作,
      对一些事情不是那么热心,比如得奖、出席大型活动什么的,我不是看得很重,你
      也应该很少在这些地方看到我。如果你让我评价自己,那么我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
      人,也很平淡。"
      
          当时刘晓庆正在恋爱中,她的男朋友是香港" 亚视" 前艺员伍卫国,伍先生也
      曾经是香港明星叶玉卿的前任男友。关于刘晓庆的爱情,媒体众说纷纭,但是她自
      己说的很少,我很想知道她的心思。
      
          " 你觉得现阶段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 我问。
      
          " 有三件事:知识、亲情和健康。家庭幸福是最大的幸福,我一直都把父母、
      家人排在第一位,每年春节我都会选择和父母在一块儿。"
      
          " 那爱情和婚姻不重要吗?"
      
          " 当然也很好,每个人面对美好的事物都会很开心。但是我在恋爱时会有无数
      的顾虑,至于婚姻……我觉得那只是一种形式,我还是注重内容的。"
      
          当时她的前夫陈国军刚刚出了一本书,大曝自己和刘晓庆的隐私和婚姻内幕,
      我问她怎么看前夫出书的这个事实。
      
          " 我要谢谢三个男人,就是陈国军、李翰翔和伍卫国。" 她说," 是他们让我
      成长了。"
      
          当时刘晓庆的神态是一种经历过人生起伏的坦然。这让我发现她是一个所谓" 
      胸中有丘壑" 的人,她应该是能容人的,而且在这方面她应该不输给任何一个大气
      的男人。
      
          " 如果让你重新设计一遍人生,你会怎么样?" 这是一个很俗套的问题,我把
      它放在最后问刘晓庆。我觉得她当时的状态很好,以她的能力,一切似乎都在掌控
      之中。
      
          " 我相信性格就是命运。我从来没想过重来一遍的事儿,我的这辈子还没过完
      呢。" 说到这里她笑了。
      
          刘晓庆的年龄秘密
      
          刘晓庆的年龄的确不是她亲口告诉我的,而是北影厂的一个老导演告诉我的,
      他跟刘晓庆在同一个电影制片厂十几年,对她很了解。
      
          我写的专访随后发表在头版头条,据说那一期报纸销量很好。可是我还没来得
      及沾沾自喜,社长就来找我了。那天刚开完评刊会,编辑部的人还没走散,社长就
      踩着平稳的步子走了进来,他面带笑容对我说:" 转达有关消息灵通人士的意见--
      刘晓庆的年龄你写错了。"
      
          我听了一愣:" 什么年龄?" 当时我正在想下一期版面的事,好多事情往往都
      随着报纸出版就算从眼前过去了,对我来说,永远对下一个采访印象最深刻。
      
      
      
          " 刚开完评刊会你就不记得自己写的东西了?" 社长随手拿起桌上一份报," 
      你这最后一段不是写她快过45岁生日了吗?她公司的人说你把年龄搞错了。" 他的
      语气并不严重,似乎还透着点无所谓。
      
          我的呼机随后响了起来。回电话过去,是她公司的那个刘先生。
      
          " 于记者,我代表晓庆对你的报道表示感谢," 他倒满和气的," ……我们的
      电视剧马上就要播出了,报道很及时。但是也许你写得太急,有一个细节搞错了--
      晓庆今年不是45岁,是42岁,她是1955年生人。你知道,年龄对于女演员来说其实
      是个秘密……" 刘先生的大概意思就是我把年龄写大了,这个问题让刘晓庆很敏感。
      
          最后他问我:能不能在下期报纸上刊登个更正启示?
      
          我觉得比较棘手。刘晓庆的年龄的确不是她亲口告诉我的,而是北影厂的一个
      老导演在聊天时告诉我的,他跟刘晓庆在同一个电影制片厂十几年,对她很了解。
      而在6 年之后,刘晓庆被公安机关逮捕的时候,她的真实年龄也终于曝光--她的确
      是1952年出生,那么我当初写的其实没错。
      
          但是在那一刻我也有点犹疑--是我写错了?这的确不是根据当事人的话写的…
      …那么我真的写错了?我一时有点迷糊,刊登更正启示我更是做不了主,于是决定
      找社长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社长正在办公室打电话。他似乎知道我要说什么,神情平静地听我讲完,一笑
      :" 这件事你先别管了,我会跟他们说。"
      
          曲终人散的生日聚会
      
          宴会厅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大多数人彼此都不认识,我拿着杯饮料站在一
      边看热闹:这个聚会迟早会曲终人散的。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是10月底了。一天下午我在办公室忙完了稿子,整理东
      西准备下班。电话铃骤响,我随手接起来。
      
          " 你好,麻烦找一下于蕾小姐。" 听筒里的声音很客气。
      
          " 是我,您有什么事?" 我一时不知道是谁。
      
          " 我是晓庆公司的小刘啊," 他很热情地说," 一打电话就把你找到了,你真
      是敬业!今天是晓庆的生日,晚上在兆龙饭店有一个生日聚会,都是她的朋友……
      你能来参加吗?你们社长也来。" 对于这个突然的邀请我感觉奇怪,但是当天晚上
      的确没什么事,所以也就答应下来。
      
          放下电话我看看桌上的日历--1997年10月30日,没错,今天是她的生日。
      
          聚会开始得很晚,因为这一天刚好也是《火烧阿房宫》在北京电视台首播的日
      子,大家先看完了电视,近晚上10点的时候刘晓庆才出现。她化了妆,束起马尾,
      穿一套黑色VERSACE 长裤装,白衬衫和黑色小外衣上点缀着金色绣花。
      
          " 挺精神的嘛!" 我认识的一个摄影记者在旁边小声嘀咕,同时注视着刘晓庆
      身边的伍卫国,问我:" 你知道吗?他们俩谁大?"
      
          我顾不上回答,在宴会厅最里边的一个地方我发现了社长,他正找人聊天呢。
      看见我之后,说:" ……已经没事了,更正启示也不必登。过一会儿你去跟刘晓庆
      打个招呼。"
      
          正在我不知所以的时候,晓庆公司的刘先生出现了。他亲热地和每个人打招呼,
      见我站在社长身边,走过来和我握手," 哎呀于记者,你真的来了。走,给晓庆说
      生日快乐去!" 他满脸是笑,拉起我就走。
      
          今天是人家的生日,高兴一点多好--管她到底多少岁呢!我想。于是走到刘晓
      庆跟前,我祝她生日快乐。
      
          刘晓庆正跟身边的人在说话,手里还拿着本书,好像是人家给她看的一本写她
      的书。" 这是****报的小于,给你庆祝生日来了!" 刘先生好像生怕她听不到似的。
      
          她回过头来打量了一眼,认出了我:" 是你……我们见过好几次了,谢谢。吃
      过蛋糕了吗?。" 听她语气似乎若无其事的样子。
      
          " 你看,晓庆的记忆力多好!来,让晓庆给你签个名!" 刘先生一边说着一边
      用手捅我," ……你的本子呢?"
      
          我从包里摸出采访本,被他一把拿过去,又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笔一起递到刘晓
      庆面前--" 明星来给签个字儿!"
      
          刘晓庆笑了,她接过笔和本子一挥而就。
      
          我知道,关于她是不是"45 岁" 的那件事就这样被轻松地一笔代过了。其实刘
      晓庆要记得的事情太多,这又算什么呢?真正觉得紧张的,也许只是那些惟恐办事
      不利的手下人。
      
          这只是一段小插曲而已。
      
          宴会厅里欢声笑语,到处人头攒动。大多数人彼此都不认识,我拿着杯饮料站
      在一边看热闹--这个聚会迟早会曲终人散的。
      
          我说不清刘晓庆
      
          有句古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让我想起了刘晓庆。30年来,她已
      经把自己做成了一块成分复杂的招牌。
      
          我一共见过刘晓庆三次。
      
          和很多人一样,我曾经对素未谋面的刘晓庆非常好奇--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长期以来她这个" 话题女王" 似乎已经被无数支笔写僵了,每个人好像都看到了" 
      刘晓庆" 这个标签,可是却看不到这三个字后面的那个鲜活的人。
      
          这是外界传闻的那个刘晓庆吗--她有着出人意料的随和,在微笑着跟我闲聊的
      同时帮我削着水果,过一会儿又起身帮摄影师倒了一杯水。
      
          刚刚第二次见她的时候,她就已经记住了我,笑着对身边的制片主任王建中说
      :" 我记得她,一个月前刚见过。她倒是块做记者的料。" 本来应该佩服她的好记
      性,可是我却突然不知道该怎么接这个话茬,只得赔笑。她的确厉害。
      
          有句古话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让我想起了刘晓庆。30年来,她已
      经把自己做成了一块成分复杂的招牌。刘晓庆曾经对我说过,她一定不会演一辈子
      戏的。但是她的人生的确如戏,在被关押近半年之后,前不久她已经被取保候审,
      据说状态不错。恢复了自由身,马上就有人找她出书,而且最近她又开始接演电视
      剧了。
      
          对于传奇如刘晓庆式的人物,我的资历尚浅,不敢妄加评说。但是她给我的印
      象实在强烈,就好象她故乡四川的朝天椒,“辣”得醒目、顽强、有回味。
      
          中国只有一个刘晓庆。也许有一个刘晓庆就足够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