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的闪电婚姻和口水官司(2)
      
          记得我当初曾经问过春风得意的高晓松--" 认识这么短的时间就结婚,你觉得
      自己的婚姻是不是有点草率?" 他当时讲了一段让我记忆犹新的话:" 从恋爱到结
      婚不一定非得需要很长时间--要那么长时间干嘛呢?继续了解?看她吃饭是不是吧
      唧嘴?睡觉时打不打呼噜?好多东西也许一生都了解不完,我可以把这些留给今后
      的那么长时间。"
      
          他还说:" 我在大学的时候,学过一个化学原理,是说一种物质合成现象的,
      叫做' 易合难解,易解难溶' ,就好象溴和银,把这两种物质合成非常困难,需要
      几百度的高温才生成出' 溴化银' ,可是它只要一遇到空气,很快就会分解。但是
      硫酸和铜就很容易产生反应,之后生成一种非常美丽的蓝色液体' 硫酸铜' ,它就
      非常稳定--我觉得婚姻应该也一样。"
      
          我当时觉得感动。通过他的浪漫故事,让我相信这世上有唯美的事物存在。
      
          而如今让人遗憾的是:"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当这一段三天成就的传奇就
      这么过去的时候,痛心的也许不止高晓松一个。
      
          作为一个希望在物质世界看到童话的人,我觉得很可惜。
      
          说不清楚的口水官司
      
          前任助理以“经纪人”的身份把他推上了被告席。看着那个女孩化了妆之后在
      电视上含泪陈述被欺骗、被恐吓的经历和感受,我觉得自己好像都不认识她。
      
          演艺界人士出了名之后会变得非常忙碌,机会和诱惑突然多起来,同时身边充
      满了甜言蜜语和形形色色围绕你的人。这会让你一时难以把握,也看不清楚自己的
      状态。
      
          高晓松尤其如此,从十年前" 校园民谣" 的时候高晓松就开始出名了,当时他
      也不过才二十四岁。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简直可以用" 狂妄" 来形容。那时我在中央
      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组做策划,导演把他找来讨论一个节目,高晓松当时开着
      一辆明黄色日本跑车,刚刚制作完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那时花开》,做电影导演的
      良好感觉呼之欲出。在他言谈之中流露出桀骜不驯之气,似乎一切都可以信手拈来。
      现在回想起来,他似乎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那就好象是一个人" 喝高了" 的感觉。
      这种状态就像在高速路上开跑车,过瘾得毫无顾忌,但是一旦超速,后果自负。
      
          我想,这也许就是高晓松那个说不清楚的官司的成因。
      
          把时间倒拨回2000年的夏天。我在认识高晓松的同时也认识了他的助理,那是
      一个从四川来北京发展的女子,当时她刚刚做这个工作不久,很有热情,第一次通
      电话我就感觉到了。而高晓松对她也很器重,如果有什么事情找他,他总会说:" 
      你先找我助理说吧。"
      
          后来有一次,高晓松在SOHU网站和郑钧做直播聊天,这个女孩找来了一些记者
      拍照采访,其中也包括我。直播结束之后她很有礼貌地送客,我因为在等SOHU的宣
      传人员而没有马上走,随后就让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当时高晓松还没有离开,
      现场也有部分媒体,他的助理这时候应该协助媒体继续采访或是遣散他们,可是我
      看到高晓松正在一边和几个记者聊天,而他的助理却找了一个摄影师在屋子另一边
      为自己拍照,还对着镜头频频摆出各种pose,两个人一时间各做各的事、谁也不管
      谁,给人感觉有些奇怪。这个细节让我认为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很不合规范。
      
          大约一周以后,受人之托,我撮合高晓松代表SOHU和国内一家很大的音像发行
      公司谈合作,大家约在京广中心见面。刚开始谈了不到15分钟,高晓松的手机就响,
      接了电话之后他说家里有急事,改天再请吃饭赔罪,然后匆匆走了。他的助理觉得
      不好意思,于是又陪我们聊了一会儿。在这个过程中,她对我说到自己在深圳闯荡
      的经历,同时也抱怨高晓松承诺过她的一些条件都没有兑现,比如工资很低、没有
      给她配电脑、没有帮她进入SOHU工作等等。听了她的这番话让我觉得很奇怪--他们
      两个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合作呢?
      
          我问她:" 他真的许诺过吗?那么你有没有和高晓松签过工作合同?"
      
      
      
          她苦笑,之后摇摇头:" 我们都说过好几次了,大家也是朋友。这个还要签合
      同吗?"
      
          当时我想,也许她刚到北京,一切都不熟悉,于是告诉她:" 既然是劳务关系,
      就一定要签合同,不然怎么监督他的承诺呢?这不是够不够朋友的问题,这是必要
      的程序,如果你提出来,高晓松应该不会不同意。"
      
          她不置可否。其实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她是很聪明的一个人,而且她还有过
      在南方城市的工作经验,那么--她怎么会不懂需要签合同保障自己?如果她觉得这
      个合作不满意可以另谋职业,没有人强迫她做这个工作呀。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
      想不通这个问题。
      
          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更奇妙。高晓松的官司开始了,他和前任助理一度很
      亲密的工作关系变成了被告和原告的关系,很多报纸和电视节目都参与了官司的炒
      作,而且那个" 高晓松助理" 的身份突然变成了" 高晓松前任经纪人" ,看着那个
      女孩化了妆之后在电视上含泪陈述被欺骗、被恐吓的经历和感受,我觉得自己好象
      都不认识她。
      
          而高晓松这时候在干嘛?他怎么不出声?这两个人到底在演什么戏?
      
          很快," 高晓松前任经纪人" 的新歌单曲就对媒体发布了,她头戴金黄色假发
      衣服穿得很夸张;并且时隔不久,她写的一本专门讲述这个事件来龙去脉的书也出
      版了。接着,她又开始频繁接受媒体的采访,每次说完她和高晓松的事情之后,照
      例再谈一些自己的发展计划。
      
          这时候我好象明白她想做什么了,种种行动表示--她想借此出名。
      
          在娱乐圈里发展," 想出名" 应该是很正常的想法。
      
          一个旁观者的建议
      
          对那些让人揪心的缤纷往事,我们可以陪高晓松最后再回首一次。同时告诉他
      :每个人都没必要拿往事和自己过不去。
      
          当时高晓松正被离婚弄得焦头烂额,我想这件事也一定让他额烂头焦。而作为
      同时认识原告和被告的一个局外人,我不太清楚他们之间到底有过什么承诺和恩怨,
      只是,我实在想不到这两个人会因为这场官司而增加了彼此的曝光率和知名度。
      
          好象是一场精彩的多场次话剧。无论古今中外,似乎只要有娱乐圈这个名利场
      存在,这一类轻喜剧就永远不会有谢幕的一天。
      
          作为高晓松官司的一个旁观者,尽管我搞不清楚其中玄机,但是还想为此提供
      一点自己的建议--
      
          建议才子高晓松从此收敛一点自己" 张扬" 的锋芒,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和
      结交更广泛的朋友;
      
          建议娱乐行业雇佣双方从此养成签定工作合同的习惯,一切都白纸黑字明白一
      点,意见不一致可以协商。既保护自己的利益也避免今后的口舌之争。
      
          建议所有对娱乐圈有兴趣并且想进去冲浪的人认清风险、摆正心态。
      
          建议所有正处在风头浪尖上的名人明星记住唐代魏征的古训--水能载舟,亦能
      覆舟。即使现在有名有利有人缘,但是你并不是神。
      
          说到这,我都有点忘了自己想的是什么--好象说的是高晓松的官司。
      
          可是,现在还有人记得这个官司吗?
      
          在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的访谈里,高晓松承认自己一贯很顺,
      而最不顺的就是2001年,这一年他经历了我说的以上两件事。
      
          人的记忆力其实很差,尤其是在每天都有新闻发生的娱乐圈。对于那些让人揪
      心的缤纷的前尘往事,我们可以陪着高晓松最后再回首一次,同时告诉他--有时间
      的话就计划一下将来吧,趁着还年轻。
      
          每个人都没必要拿往事和自己过不去。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