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与返顾
      
          西方人偏重前瞻,重未来,重创新,讲实用。东方人偏重返顾,重传统,重历
      史,重权威。中国的父母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
      美国的父母说:“我能做到的你就能做到,我没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如果把
      东西方的文化作一比较,一个明显的差异马上会显现出来:西方人偏重前瞻,重未
      来、重创新、讲实用。东方人偏重返顾,重传统、重历史、重权威。尤其在中国,
      当你打开电视的时候,某日在某地为纪念某伟人或圣者的诞辰或逝世多少周年等节
      目特别多。转到电视剧频道,则不是慈禧太后就是武则天。当西方人掀起未来学热
      潮的时候,中国的学者、作家还在热中于引经据典,从故纸堆中找出路。研究过去、
      研究古人成了文人学士的偏好。银幕、荧屏上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书摊上是历史
      题材的小说,大学生的论文则往往是“满篇引号”,不是“诗云”就是“子曰”。
      好在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王中老师就恳切地告
      诫他的学生“做学问不能靠啃老祖宗的骨头过日子”。他还说:“满篇引号的论文,
      应该打零分。”“老是引用别人的语录做论据,能‘论’出什么新东西?写论文就
      是要‘论’出新知识,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这里,并不是说研究历史不重
      要,应该忘记过去,问题是历史的价值应体现在对今天的现实起指导作用。在当今
      世界,最重要的是能够把握今天,预测明天,认准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全球一体
      化的大趋势,中国加入WTO ,我们的商品经济领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将
      怎样地冲击市场、怎样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问题,无论是政治家、企业家、
      文艺家还是普通老百姓,恐怕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谁能及时应变、跟上时代变化的
      节奏,在生存竞争中领先一步,谁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沉湎于昔日的辉煌,
      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变化,行动“慢半拍”的人就很可能落伍、被淘汰。
      
          与此相反,在美国人的观念中,研究当今的社会现状,跟踪世界最新科技、
      最新动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远比追溯昨日的辉煌重要——当然,在他们的首
      都华盛顿也有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捐躯的将士墓地、无
      名战士碑等,但这些只是供人凭吊、游览而已。他们的态度一般是过去的已经过去
      了,再没有“炒作”的兴趣和必要。他们认为一切应从现实和未来的利益出发,对
      我有用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的自然科学研究、社会人文科学研究,莫
      不讲究实用性。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都是研究当今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找到了解决
      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人类未来的经济活动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经济学家。
      
          未来学在美国早成为一门非常热门的科学。《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
      》、《大趋势》、《下世纪》等未来学者的著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畅销全球,
      风靡世界。这些书之所以赢得数以亿计的读者,就在于它们敏锐地分析了我们所处
      的世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因为未来是属于每个人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未来世
      界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这种前瞻式思维反映在美国的教育领域,就是不注重
      历史、不注重权威。学校教育一般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
      思维,激发其想像力、创造性。美国人有句口头禅:“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只有
      想不出的东西。”他们把想像力放于智慧的最高境界,认为想像力是人的知识、智
      慧、愿望和追求的延伸和拓展。一个大学生,甚至博士生,你可以不懂历史,甚至
      说出与历史典故相差万里的笑话,没有人歧视你。但如果说某人缺乏想像力,则意
      味着这人能力不行,或者很乏味。有想像力才会有创新能力。在这个生存竞争日
      益激烈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发展。因此,美国的学校教育始终把培养学
      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国学校不仅有一流的科研实验
      条件,而且从授课思想上也从各方面鼓励学生创新。美国人最爱说的一个单词是
      “try ”(试)。微软公司的老板比尔·盖茨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脱颖而出的。
      他在十几岁上学时就开始“try ”计算机软件,后来休学专门去“try ”,终于
      “try ”出一个世界软件王国。据说在美国找工作,老板如果问你干过什么没有,
      即使你一点儿也没接触过,你也不要摇头说:“我不会。”你要勇敢地说:“让我
      试试。我想我行。”美国人崇尚这种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新事物的精神。一个民族
      大家都去“try ”,你“try ”我“try ”,总会“try ”出新玩意儿,新东西就
      会层出不穷。事实上美国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就是这样来的。反之,返顾式思
      维反映在我们的教育领域,首先是教育理念的陈旧,我们的家长(也包括部分老师)
      总是放不开手脚,总想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叫人生经验和教训指导孩子的行为,
      他们的口头禅是“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我们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言外之
      意就是你听我的就没错儿。我们的大人们为什么不这样说呢:“我能做到的你就能
      做到。我没有做到的你也能做到。”放下大人的尊严与孩子商讨着办事,效果会更
      好。也许,你在肯定孩子的某个想法,说:“唔,这是个好主意。听你的!”在不
      怕失掉自己权威的民主气氛中更能显示自己的权威。另外,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往
      往容易把先贤或榜样绝对化,目的是希望孩子景仰、崇拜,从而作为动力,让孩子
      赶上人家。为什么非要孩子仰视呢?难道我们不可以这样说吗:“他能做到的,你
      一定能做到。”“只要你不放弃,年龄小就是你的资本、你的优势!”在平常心态
      (而不是敬畏和神秘)下,更容易树立自信心;有了自信才能向权威挑战。再一
      个很大的弊端是教材的陈旧。我们的教材选编者对那些老掉牙的东西津津乐道,难
      以割舍。中国学校的教材一般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老掉牙的东西翻来覆去,
      还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此外,即使学生在节假日出门旅游,所游历的也往往是长城、
      故宫、兵马俑、华清池、孔府圣地、中山陵等。有人说:在这种浓厚的历史氛围熏
      陶下,传统的优秀文化必然会积淀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然
      而,我们想过其负面效应没有呢?在美国,不论哪个大中城市都有科技馆、博物馆,
      甚至于航天馆等。他们的最新科技不仅能迅速地反映在教材中,也能尽快反映到日
      常的社会生活中。对历史文化的推崇、对前贤圣人的景仰,会不会启发学生的创造
      性和开拓精神呢?值得探讨。最近,《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15日教育科技
      版)载,济南市某小学所有年级的课程表里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国学”。
      “国学”教材的编订以“四书五经”为主,并精选了《岳阳楼记》等经典古文的片
      段。这门新开设的“国学”每周一课时,并利用早自习和课前五分钟诵读。于是就
      出现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摇头晃脑地诵读的精彩场
      面。初读这篇报道,笔者还以为记者是以此作为反例,呼吁教育专家或学者们纠
      正复古风呢。不料这报道接着说“参加听课的专家、学者对该小学的这一举措表示
      了惊喜和赞赏,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一位家长还高兴地说:“国学
      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了我们的家庭,成为我们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有甚者,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某博士,说自己学的是古典文献学,常读国学大师的作品,
      “读的时候常有绝望的念头出现。”因为他发现大师们在15岁左右就已经把传统的
      经典读过并已成诵。“这是我们惟一欠缺的。”在2004年的今天,我们的文人学
      士仍然对“大师”推崇备至,并提倡营造“环境”再出“大师”,真叫人啼笑皆非。
      
      
      
          几千年来,我们的文人学士们钻在故纸堆中不能自拔,皓首穷经,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那氛围、那环境还不够么?做学问的、写文章的,诗云子曰、语录连篇。
      正是因为自己的思想不敢与先贤圣人的思想相左,才出不来新意,不能成为“大师”。
      对大师的景仰几近于绝望,还会超越么?泱泱大国,万千学子,就靠啃老祖宗的骨
      头过日子,中华民族的思想活生生被禁锢在“四书五经”里,还谈何想像力、创造
      性呢?这种思想禁锢不仅造成了中国过去的落后和贫弱,而且还从文化“基因”
      上影响中国的今天和未来。它从观念和习俗上使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动脑
      子,一切遵从传统,僵化保守,不敢向权威挑战,很难接受新事物。
      
          在当今世界,知识滞后几年,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就会与人家相差十万八千里。
      观念再滞后,就更不堪设想了。在教育领域,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全方位提高学生
      的素质,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想像力、创造性,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信
      息,面向未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