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大学之后
      
          新生刚入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自我肖像。这一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类
      学生”的自我观念。父母要帮助他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要因为一次挫折就怀疑自己
      的能力。
      
          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往往像挤在某个河湾里的小鱼突然游进大海,既新奇兴奋,
      又茫然无绪,不知所向。农村和小城镇的中学生考入大都市的高等学府,尤其这样。
      
            如果在中学时一直是走读,没有住过校、饮食起居靠惯了父母的独生子
      女,他们遇到的难题会多一些。比如交学杂费、买就餐卡、购日用品、管理钱物等,
      因为生活经验不足,加之人地两生、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交流中的障碍,难免费些周
      折,甚至造成误解,出现闪失。记得本人上大学时,陪一位患了眼疾的女孩去医疗
      室看病,就遇到这样的情形。校医给她开了药,她大概是嫌少,背过人就把“2 ”
      改成了“3 ”。结果,被拿药的药剂师发现,要她一起去与开药的校医对质,吓得
      这女孩子转身就逃。药剂师只是想澄清事实,并没有向班主任、校方报告的意思,
      但这女孩把事态想像得很严重。对于涉世未深的初出茅庐者来说,一个小小的失误
      就会造成心理的阴影,撩起他们的想家情绪。想起被父母呵护时的温暖,想起旧日
      同学间的相知相助,想起中学老师对自己的了解和赞誉,这时,刚入大学校门时的
      向往和兴奋就已化解了一半儿。
      
            更能削弱自信的是同学间的较量。新生们分了宿舍,第一个话题必然是
      自己的高考分数。处于宝塔尖端的自然是少数几个,剩下那塔座和塔基下的新生,
      除了仰视那优胜者外,往往是一层比一层自愧和不安。尤其是靠擦边球滚进大学门
      槛儿的,常常反问自己:这四年里我能赶上人家吗?未开课前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就
      产生了怀疑。  这些,都是影响孩子尽快投入新的学习生活的消极因素。说严
      重点儿,这叫自我挫败心理。在这种心理下,面对学校的文艺、体育、单科竞赛等
      活动,他们常常选择退却、逃避,认为那是尖子生的事儿,与我无关,结果是拱手
      送掉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锻炼机会。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能以为把孩子送上大
      学就大功告成,认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家长仍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孩子的心理
      状况,给予正确的指引。
      
            首先要帮助他顺利度过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型期。要给孩子明确指出
      :你的人生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你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崭新的
      阶段中,你所遇到的考验也必然是新鲜有趣的。既然胸前已经佩戴了大学的校徽,
      不管是干什么,都应该以大学生的标尺,勇敢地面对。对新生活的各方面都熟悉之
      后,你会有长足的进步。度过这一段生疏磨炼期,你的才干和能力必然得到历练。
      至于考分,你能以较低的分数跻身于强手之林,这实在是一种幸运,那些仅仅以一
      两分之差就名落孙山者又该怎样呢?既然你以前的才智和勤奋已经显示了它的威力,
      将你和众多强手推到一个起跑线,你就该忘掉过去,目光瞄准前方的靶子。人在生
      活中的动力应当是要求发展的迫切愿望,而不是弥补不足的被动需要。
      
            当然,让孩子瞄准目标不是一句空话,要帮助他制订一个一个经过努力
      可以达到的目标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比如:初入学时排除一切
      干扰复习英语,争取在分班时拿到好成绩,进入快班。或者,尽早通过英语四级、
      六级。或者,打好基础,及早准备考研究生,等等。
      
            事实上,生活和学习中的弯路和过失,都是人生必然要经过的路障。它
      们仅仅是滑雪运动员前行中遇到的标杆儿,是到达目的地时的一种体验。只要完成
      了任务,就再不要招惹这些记忆,而应把它们抛诸脑后,开始追寻新的目标。如果
      家长能鼓励子女把他们的思维和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前方要达到的目标上,眼前生活
      中的困难和往日失败的记忆,就再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危害。
      
            一般来说,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关键期。如果这一学期结束,寒假
      归来时,你看他精神振奋、情绪饱满,成绩也不错,那就说明孩子过得很充实,有
      一两次成绩不理想也没关系。
      
            我家的三个孩子,上大学时的考分都偏低,但大学毕业后,他们都凭自
      己的实力考上了研究生。记得儿子在上大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后,曾给我们来信,说
      :“我的感觉老欺骗我。考场上感觉不错,觉得这题都会做,结果考分却不高。”
      我们既没有批评他,也没有泛泛地说,要细心啊,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啊等等。
      而是理智地告诉他,这很正常。因为在高中阶段,他就是爱动脑,不爱动手。背英
      语单词是举着课本小声儿念叨着记,不动笔;学习物理、化学,也是举着课本默默
      地看,不动手。久而久之,这倒锻炼了他的记忆力(数学中的圆周率,一般人是记
      “3.1416”,他却记了小数点后多位),但动手演算的准确性就差多了。笔误多,
      常常出现手不跟心的现象。过去,我反复提醒他要多动手,没引起他足够的重视;
      这一回,吃了大苦头,我们就告诫他:每一题丢几分,总分就不会高了。一定要手
      脑并用,脑手同步。会做的题,一分也别丢掉。
      
      
      
            同时,我们强调:看到自己的不足是好事情,这是个进步。以此为契机,
      改正这一毛病后你必然会取得好成绩。用爸妈的鼓励和关爱扫除他初试失利的失败
      情绪,这很重要,因为新生刚入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自我肖像。这一自我意象
      就是“我属于哪类学生”(一般、良好还是优秀)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自我信念
      的基础上。“我考试失败”不等于“我是个失败者”,“我这门功课没考好”不等
      于“我考不好这门功课”。自我意象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进步的快慢。对
      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学习进步的心理障碍。父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子女,
      要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解剖自己,保持积极进取的向上心态,而不要因为一次挫折
      就怀疑自己的能力。
      
            此外,高等学府也并非真空、圣土,社会上的各种倾向亦常常在这里滋
      生蔓延。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上经商之风盛行,一些大学老师纷纷下海,校园
      里做买卖的风气便悄然成风。紧接着是做家教的打工热、追逐影视明星的追星热,
      随着电脑的普及又出现了上网聊天、网恋交友热……并不是说这些领域不能涉及,
      而是不能入迷,影响了正常学业。
      
            曾记得我和先生送儿子上大学时认识的一对母子。母亲是一所厂矿子弟
      学校的校长,儿子高考分数是600 多分,而且在全国物理竞赛中成绩突出,简直是
      新生中令人刮目相看的明星。望着那自豪的母亲,我们曾遗憾相聚太短,不能向人
      家好好地取经。谁曾想到进入大四年级,她的儿子竟然被劝退了呢?
      
            毫无疑问,孩子脑子很聪明,但大学一年级一接触电脑,就迷上了玩游
      戏。起初是课余时间出去玩,后来越来越上瘾,就逃课出去玩。越玩瘾越大,干脆
      就再不去课堂,整日钻研怎么玩游戏。甚至他还涉足赌博性质的游戏,输了钱就向
      同学借,说捞回来再还。但有时运背,越输越惨。这时他便更不服气,常常整日整
      夜泡在游戏厅里。到大学三年级时,他的功课已一塌糊涂。学校通知家长来领人,
      他的母亲左说情右说情要求再宽限些时日,以观后效。可怜的母亲为了挽救儿子,
      曾不尴不尬地住在男生宿舍,与儿子挤在一张床上,每天早晨给同学们提水、扫地,
      上课前亲自把儿子送到教室,看他在坐位上坐好,摊开课本,再惴惴不安地离开。
      可是,那孩子望见他母亲走远,马上就一阵风儿又偷跑到了游戏厅。母亲坚持了二
      十多天,看到儿子再不可救药,只得领着入学时的高才生,与同学们洒泪而别。
      
            这位小学校长的教训就在于,她以为把儿子送上重点大学,就送上了成
      功的阶梯,再不用自己劳心费神了。  上大学以后,孩子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
      动,对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综合素质是有好处的。但我们不主张他们在社会活动
      中花费太多的时间。女儿在美国留学,也只是在校内打工(当助教),比如替老师
      批改作业,给本科生上课等。儿子看见他的一位室友打着三份工,经济不但自立,
      还达到小康水平,曾对我们深有愧意地说:“你们的儿子窝囊呀,还花爸妈的钱。”
      我们当即就警告他:“对爸妈最好的报答是学好你的功课,你的学识要与你的学历
      相称,而不是急功近利!”
      
            近年,大学招生名额不断扩大,培养目标由过去的精英型转向大众型,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与此相应,也会有负面影响。如果不是宽进严出,势必降
      低毕业生的文化水准,造成学识与学历不相称的现象。
      
            据人民网的《北大教授痛心疾首,学生成绩稳步下降》:“今年(2002
      年)2 月底,北大物理学院期末考试,电动力学授课老师俞允强发现:考试的125 
      份考卷中,若按常规评定,不及格的占到近30% ,比学校学生守则中的规定高出两
      倍半以上。为避免对教学秩序产生过大的冲击,他最后定了23份不及格。”俞老师
      在给校方的信中说,这绝不是偶然的个例:“我从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感到,这种局
      面是从90年代初起逐渐恶化的。我感觉至少有10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稳步地
      ’下降……”
      
            北大是如此,远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也不例外。一位曾师从俞允强教
      授的教师看到俞老师发表在网上的信后,打电话给俞,表达了自己“心有戚戚焉”
      的感慨。他拿出10年前的考卷和今年相比后发现:试题越来越容易,不及格的人却
      越来越多。老师为了不让学生难堪,都会以加分或降低难度来“迎合学生的实际情
      况”。
      
            另一所大学的鲍老师则说:“大面积的不及格在高校被称为‘事故’。
      一旦发生了‘事故’,学校领导会找老师协商,不然就会有‘小鞋’穿。而要避免
      ‘事故’的发生,就要相应地掌握‘平衡’的原则,也就是约定俗成地将大部分人
      的成绩控制在65分到75分之间,不及格人数与高分人数差不多。”
      
            社会上的心理浮躁,反映在学生身上,则是只重学历不重学识,很多人
      认为在大学四年是为了镀一层金。“分数并不重要,如果你不考研的话,60分和90
      分是一样的。”学哥学姐们把他们的应试经验如此传授给下一届。年轻人过剩的精
      力往什么地方使呢?追求轻松和潇洒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时尚。既然如此,
      又何必去上大学呢?说穿了,就为了大学文凭那镀金的包装。没有一个正确奋斗目
      标的年轻人,很容易被时尚引诱。大学四年,丢了西瓜,抓住芝麻,我想这绝不是
      家长们送子女上学的初衷——当然,有人会说,上大学并不是人才成功的惟一途径。
      是的,对此笔者也有认同。然而,这却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  仅以此文献给大学生家长们。希望您能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帮助
      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对大学校园里潜滋漫长的不良倾向,不可掉以轻心。
      
            (附:大女儿入学初,其父亲写给她的两封信)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