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由来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五千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
      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
      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
      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
      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
      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
      “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
      “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
      为250~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
      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大诗人白居易喜
      欢邀友至家吟诗赋词,他的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
      杯无?”中的“红泥小火炉”,即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陶制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
      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
      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来食用。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
      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
      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