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冲击波(上)
      
          如果说西安电视台的“关注”是导火索,那么《华商报》的连续报道就是一枚
      枚重磅炸弹,而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新闻媒体的介入则是原子弹、核武器。
      
          西安电视台率先报道,但真正将这个消息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当非《华商报
      》莫属。
      
          据新闻圈内人士讲,西安电视台做节目的初衷,旨在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在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引导人们,特别是大学生朋友,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
      值观、就业观。而其他媒体的介入,从不同侧面报道,却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人才
      环境、用人机制、价值取向等诸多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他们所始料不及的。
      
          “关注”播出的第二天,西安当地的一些媒体,如《西安日报》、《西安晚报
      》、《西安商报》、《西北信息导报》、《美报》等七、八家平面媒体接踵而至。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报、晚报的稿件未能通过审查,其他报纸又大多是周报,
      这样,就给《华商报》提供了捷足先登的机会。
      
          那天《华商报》是最后一家,来我处大概已经到了下午六点钟左右。我干了一
      天活,又接待了众多的媒体,早已精疲力竭。当《华商报》记者江雪、李杰再来采
      访时,我正仰面八叉地躺在床上昏昏欲睡。听说又是采访,我觉得陈芝麻烂谷子的
      往事,反过来倒过去反复诉说,无多大的实际意义,白白浪费我宝贵的休息时间,
      所以躺在床上动也未动。
      
          两位记者听说众多媒体已经来过,不敢懈怠,立即给总编室挂了电话,让预留
      版面,然后慢条斯理,不骄不躁,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叫得人心里
      直发痒痒。他们从拉家常入手,耐着酷暑,细问端倪。那种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后来听说江雪荣膺2003年中国新闻界十大风云人物,与采写关于我的连篇报道
      不无关系。
      
          与两位记者的敬业精神相左,我与妻子有一搭无一搭地应付着,事后想起当初
      的情景,怪不好意思的。
      
          最后,来人买肉了,趁我起身打发买主之际,李杰抓拍了照片,第二天见诸报
      端。
      
          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汽车站以南,三十八岁的陆步轩开
      的“眼睛肉店”颇有名气,除了价格公道。质量保证外,陆步轩鼻梁上一副厚厚的
      眼镜也把他和别的肉贩区分了开来。
      
          陆步轩的小肉店是租来的约20平方米的单间,前面卖肉,后面是一张床,这里
      也是他的家。妻子陈小兰忧郁地说:“我到现在也不愿意让他卖肉,他是北京大学
      的毕业生啊!”这个农村姑娘当年嫁给陆步轩是看中了他的文化,“可没想到,这
      文化现在一点儿也用不上。”陆步轩平静的听着,艰难的生活已经消磨了这位北大
      毕业生昔日的自信和风采。
      
          1985年,长安县鸣犊镇农家少年陆步轩从引镇中学毕业,以高出本科线100 多
      分的成绩考取了北大中文系,是当年长安县的文科状元。四年苦读毕业后,陆步轩
      被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配件厂。当时的县计委对这个高才生比较关心,借调他到机
      关工作。后来计委办企业,陆步轩自告奋勇去了企业,但几年后企业垮了,他失去
      了“饭碗”,以后他搞过装修,开过小商店。长安县计委几经改制,后来变成长安
      区经贸局下属的工业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对陆步轩的情况,区经贸局也无能为力。
      陆步轩的单位“柴配厂”早已停产,去年厂里给他办了最低生活保障,对他也算是
      一点安慰。
      
          2000年,陆步轩租了房子开起了肉店,文弱书生操起了切肉刀。但卖肉的生意
      也不容易做,每天起早贪黑,一年忙到头,交了水电费、房租后也就所剩无几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理想被现实的生活负担所代替。陆步轩在说如今他不愿意
      看书时,表情有些痛苦。他说,自己还是喜欢研究语言,尤其是对方言很感兴趣。
      “其实我最适合去做编辑词典的工作。”言谈中,他流露出对“书桌”的向往。
      
          陆步轩的遭遇也引起周围人们的关注与同情。记者到长安区经贸局采访时,他
      昔日的同事说,陆步轩是很有才华的,“现在这样太可惜了!他还年轻,应该有施
      展才华的地方。”本报记者  江雪照片上的我,背心,短裤,拖鞋,一副睡眼惺忪
      的模样。旁边站着一位妇人,许多人以为是我的老婆,包括我昔日的同窗老白鸡,
      其实不然,她是买槽头肉的主顾。我若与这种人为伍,内心必备受煎熬,寝食难安,
      说不定有一天会“一头抢地耳”。
      
          槽头肉即血脖子肉。肉肥而脏,带有淋巴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属肉中下
      品。有些生意人,贪图便宜,用之做馅,糊弄外八路。对于这类人,作为肉店,既
      离不开,又见不得。好肉买完,剩一些大油、骨头、槽头便是利润,倘没人要,变
      质了,等于折了利润,一天就算白忙活了;但这类人通常不出好价钱,大肉批发价
      三元钱一斤,槽头肉去皮两元,批发到二元五,仍给你两元,你爱卖不卖,反正他
      们总能买到,大肉愈涨价对他们愈有好处,以次充好,大发不义之财,你说气人不
      气人?
      
          对付这种人,我自有办法。上午卖好肉时,你来绞肉馅儿,等待半天,我理都
      不理,权当没瞧见,反正你又不敢大声嚷嚷。待到下午,好肉卖完,才处理此等下
      渣。没人要怎么办?便宜呀!一块八、一块五毛钱一斤要不要?照片上的肉红白分
      明,看似不错,实乃下品,由此可见,李杰先生的摄影技艺何等高超。
      
          果然是爆炸性新闻!
      
          第二天是周六,天还未亮,我正在剔骨,书报亭老头喜眯眯地送过来一份《华
      商报》,神秘兮兮地说:“好好看看,有重大新闻,好消息!”我正在忙碌着,来
      不及招呼老头,鼻子里“哼”了一声,并未十分在意。老头讨了个没趣,丢下报纸,
      悻悻地走了。
      
          自从肉店搬迁至此,与书报老头为邻接近两年,从未照顾过老头的生意,恐怕
      在老头的印象中,我可能斗大的字识不了几升。今天老头很诧异,兴冲冲地送报过
      来,热面孔碰着冷屁股,很没有颜面。回头想起此事,怪难为情的,几次寻思前去
      解释,又担心越解释越说不清,好在老头似乎并不介意,每次见我,依然笑容可掬。
      
          天刚放亮,报贩子的叫卖声便悠忽传来,不绝于耳。
      
          早晨八点,店前渐渐热闹起来,许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我,神情怪怪的。还
      有不少人买过肉,并不急于离去,而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站在肉店不远处,指
      指点点,小声议论着。害得我以为自己仪容仪表出了纰漏,偷偷跑进去照过好几次
      镜子。
      
          听人讲,那天的《华商报》卖得特别火,不到上午十点,便被抢购一空。第二
      天,即7 月20日,《华商报》又推出“状元卖肉引出的人才话题”的专题报道,由
      此揭开了关于中国人才环境、用人机制等问题大讨论的序幕。
      
          一石击起千重浪,《华商报》连篇累牍的报道,打碎了我宁静的生活,一时之
      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舆论哗然。小店门前,更是车水马龙,宾客络绎。昔日
      名不见经传的眼镜肉店,顷刻之间,成为焦点地带。
      
          《华商报》推出首篇报道的当天晚上,长安区政府办公室的一位科长便摆下饭
      局,差人约我。几年未见,此人从乡村教师一跃而为政府办科长,可谓官运亨通,
      仕途正旺。正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际,我曾经想调入而最终未能如愿的某学校
      派人又至,两桌饭局顷刻挤在了一起,使我心里直犯嘀咕。
      
          然而都是故人,颜面还须留住。好在我对烟、酒都很有感情,平日收摊,无论
      有无下酒菜,总要抿上两口,解解乏气。久而久之,居然上了瘾,一日不喝,便喉
      咙发痒,四肢乏力,浑身都不自在;几杯酒下肚,脸泛红光,印堂发亮,精神为之
      一振,全然是另一番景象。老白鸡一伙叫我  “BEER CAR”,意既啤酒桶,我知道
      比酒囊饭袋好听不到哪儿去。人称“千杯不醉”,喝白酒以公斤计,啤酒则以吨位
      论。即使摆下鸿门大宴,我怕他个甚!于是,李玉和似的,雄赳赳、气昂昂地前去
      赴宴。
      
          此后几十天里,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外
      滩画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几十家新闻单位都加入了追踪报道的
      行列,全国各地几百乃至上千家媒体予以转载、评论。于是,一夜之间,我名动天
      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境外媒体,诸如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大
      公报》、凤凰卫视等媒体,我一概敬而远之,避而不见。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