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
      
        鲁陶在年底时下到了驾驶班,这使他兴奋不已,他终于可以真正的学开车了。
      
        他下到了九班,班长就是李明辉,这时他已提升为班长。下到班里之后鲁陶就
      被直接分给了班长做学徒,他原来的徒弟小冯已经考上了驾驶员,调到其他班去了。
      
        驾驶班人员紧缺,一个班五台车,有的班包括学徒只有六个人,最多的也只有
      七个人,班长或者副班长才能带学徒,其他人只能一人一台车。
      
        班里组织了一个小型的欢迎会,热情地欢迎这个大个了新兵的到来,有的亲切
      地叫他“大鲁”,有的叫他“小陶”,这使他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来!大鲁,我先教给你一招。”说这话的是一个四川小个子老兵,姓黄,他
      把鲁陶拉到自己的床边(班里开会大家一般都坐在床上)。由于他处事精明,人们
      都反话正说,叫他“傻子”,他嘻嘻哈哈地也乐意接受,所以也都没人叫他的名字
      了。老兵接着说“坐在驾驶室右边的时候,两手要经常扣着座椅底部,以防备汽车
      跳起来的时候,头撞到车顶撞出大包来。你不知道,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防止翻车
      的时候在车里打滾,不至于被撞得头破血流。”
      
        他说的也满有道理,鲁陶觉得他跟李师傅出发那一次要用这个办法也不至于把
      头撞的发蒙。
      
        “你怎么先教小陶这些。你是不是翻车翻出经验来了。”
      
        大个子刘师傅呛了“傻子”一句,刘师傅也是老兵。
      
        据说有一次“傻子”开着油罐车去西宁装油,在翻日月山的时候,由于他操作
      不当一不小心在盘山公路上翻车了,从上面的道上打了两个滾又翻到了下面的道路
      上(当时是空车),后又稳稳地四轮着地站到了下面的公路上(高原汽车兵有一句
      口头禅:厢车怕翻,油罐车怕撞。也就是说油罐车它不怕翻,翻车时,巨大的油罐
      会支撑住整个车厢,一般情况下,不会损伤到驾驶室。黄“傻子”的这次翻车就应
      验了这句话)。车停稳后,他感觉头皮发麻,脑袋发蒙,晕头转向的,他摸摸头上
      已经被撞出了几个大包,他强忍着浑身剧烈的酸痛爬出驾驶室,睁眼一看,车居然
      还是停在路上,也不顾浑身的疼痛又暗自笑了。他赶紧打开车头的引擎盖,先检查
      机油,一看,机油居然都没洒,真是幸运,一发动车,发动机竟然也没事,还没等
      后面的车赶上来,他开起车就跑。等下山休息的时候,停在他前面的一个师傅说
      “唉!傻子,你从哪里钻出来的,你不是在我前面好几台车的位置吗?我也没超你
      的车,怎么没看见你什么时候跑到我后面去了?”连队行车都是按次序一台挨一台
      的,相隔一定距离,是不准许相互超车的。
      
        “你打瞌睡了没看见呗!”黄“傻子”笑着说。
      
        这次“傻子”从天而降的超车,成为连队的笑谈。
      
        鲁陶当学员第一次出发是去西宁装货。班长一出格尔木就让他上车开。当然这
      是正规学车,一切都得按操作规程来。一上车班长就教他:起步时如何松手刹、抬
      离合器、踩油门,要做到“三同”,也就是抬离合器的同时松手刹、踩油门,三种
      动作同时进行,配合要默契等的基础知识,使他获益非浅。
      
        出格尔木的公路笔直、平坦,汽车跑过去尘土飞扬。新兵入伍的时候,鲁陶是
      坐在车厢里,只能看到车后面的情况,现在坐的位置把前面的情况看的清清楚楚。
      出了格尔木之后,呈献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道路两边偶尔可以看到几棵
      沙柳,笔直的公路一眼望不到头。在这样的路上开车,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鲁陶
      手握着方向盘不需要来回打方向,脚踩在油门上也不用来回动,僵硬、单调的动作
      一会就使他感觉右手好象没地方放一样,只见他右手一会在脸上摸摸,一会又在脖
      子上挠挠,班长看到后立即严厉地批评他“上次我就看到你有这个毛病,学开车一
      定要精力集中,不要养成坏的习惯,才能学好。”鲁陶在没下驾驶班之前,就知道
      班长教学员相当严厉,不过他跟班长第一次出发的时候班长没把他当作自己的徒弟,
      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只想让他过把瘾,现在就不同了,现在鲁陶成了他的徒弟,
      就要严格要求了。严师出高徒吗。他手下的几个徒弟,技术都很棒。
      
        连队出发行车,连有连带队车、排有排带队车、班里还有班带队车;连队有收
      尾车,排和班都有收尾车。车与车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严禁超车,秩序井然。由
      于车一路跑过去尘土飞扬,车与车的间隔也相应拉长了许多,一个连队要漫延几十
      公里,要是在飞机上往下看的话,一定非常壮观。
      
        前行五十多公里,看到连队开始休息了,班长说“准备停车吧!前边已经休息
      了。”然后班长就给他解说停车的要领:松油门、踩离合器、拔档、踩刹车,鲁陶
      手足无措,慌慌张张地总算把车停下来了。一个连队四十多台车,一路停下来,足
      有二、三公里,一眼望不到头、整齐划一,真是壮观。
      
        晚上他们住在香日德。到第三天的时候,鲁陶又一次的看到了青海湖,连队正
      好在湖边休息。这一次他是近距离地、一览无余地看到了青海湖的近景。站在湖边,
      放眼望去,象大海一样宽阔的湖面,湛蓝的湖水,清澈见底、一望无际。站在湖边
      深吸一口湖面清新的空气,顿觉心旷神怡。
      
        这一天,他们开始翻日月山。鲁陶感觉和他入伍来的时候的感受大不一样,那
      时,坐在车厢里,头脑晕晕沉沉,浑浑噩噩,不知东西南北。现在大不同了,头脑
      清醒,坐在驾驶室里,前后左右看的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日月山,古今闻名,传说众多。其中流传最广,最为感人的莫过于文成公主进
      藏的故事。相传,唐太宗为了汉藏人民世代和好,将自己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许配
      给了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从京都长安迤逦西行,来到了日月山。当公主登上山
      顶,举目环顾时,但见山两边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边是雨打芳草萋萋,一
      边是雪压枯草惨惨;一边是烟雨飘摇枝新,一边是玉鳞纷飞草叶枯,甚至连这里的
      日月,也没有家乡那样明亮、温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万缕,潸然泪下。唐太宗
      听说公主怀乡思亲,不肯西进,为了替女儿解愁,特意铸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宝镜”
      送上此山,说是如果公主想家,打开宝镜,可以从中看到家乡父母、故里山河。护
      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见到亲人,思故不进,便暗中将日月宝镜换成了石刻日月镜。
      公主拿起镜子来看,怎么也看不到长安城里的父母,以为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骗
      她。于是,一气之下,将石刻日月镜抛在一边,毅然西进。后来人们便把这里改名
      为日月山。唐代开元年间,唐王朝和吐蕃王国还在日月山顶树立过汉藏和好碑,藏
      汉两族以日月山为界,和睦相处,并把日月山作为茶马互市之地。从此它成了汉藏
      人民友好往来、互市贸易的纽带。日月山,还地处要塞,形势险峻,战略地位重要。
      一直以来,它就是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我
      国“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唐代时,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日月山的盘山公路远看好象梯子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顺势而上,煞是好
      看。汽车蜿蜒而上,下边路上的人抬眼就可以看到上面道上的人,由于上山车速慢,
      有的时候上道的司机还可以和下道的司机打招呼,连声音都能听的清清楚楚。怪不
      得“黄傻子”从上面翻到下面还照样爬起来就跑。
      
        翻过日月山,确实是两重天。翻过山之后,感觉空气温和湿润,空气中湿气明
      显加重,嗓子都明显舒服了许多。他们到西宁装好货之后,只停一天就走上了返程
      的道路。有一个老兵发牢骚地对鲁陶说:咱们这高原汽车兵就好象毛驴子进了磨房
      一样,成天就是西宁——格尔木——拉萨、拉萨——格尔木——西宁来回跑,年复
      一年,日复一日,年年如此,月月如此。牢骚归牢骚,真正需要他们冲上去的时候,
      他们还是拿得起放得下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