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中有争议的语言格式/宋英杰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天气预报中的一些语言表述方式很烦琐,在这方面,我
      们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的局限即预报的不完全准确造就了天气预报很多特有的
      语言格式。
      
          例如一些过于“粗犷”的预报:“北方的局部地区有沙尘天气”,“南方的部
      分地区有雾”让人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大海捞针。
      
          例如明明是星期一和星期二,我们可能模糊地表述为“周前期”,明明是云南,
      我们可能笼统地表述为“西南地区东部的部分地区”。
      
          有一个笑话,说一位老奶奶听了天气预报说“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就很有
      感慨地说“局部地区在哪儿啊?为什么那里的天气总是那么糟糕啊?”
      
          其实,在业内,人们经常用“大部”、“部分地区”、“局部地区”来界定某
      个区域有百分之多少的地方会出现某种天气,比如一个区域有80% 以上的地方将出
      现降雨,就说“大部地区有雨”,如果20% 以下的地方将出现降雨,就说“局部地
      区有雨”,这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规而已,它和人们的正常理解有很大的差异。
      我仔细地查阅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什么叫“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局部;
      而什么是“局部”,局部是整体中的部分。其实预报中所谓“局部地区”就是“个
      别地区”。所以行规要尊重现代汉语的通用语义。
      
          还有很多情况,用“四川盆地东部”来代替重庆,用“云贵高原东部”来代替
      贵州,用“西北地区东南部”来代替甘肃东部和陕西南部。
      
          我曾经请教过几位专家,西北地区东南部确切是指什么地方,没有人给予我答
      案。而且所谓“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北地区东部的偏北地区、内蒙古中东部的偏南
      地区”等等在地理上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是一个行业自我制造的一个非通用性
      的地理概念。在我听来,它就是一种很别致的绕口令。我们大家有规范使用地理概
      念的义务,但没有随意杜撰地理概念的权利。而如果我们总说“西北地区东南部、
      西南地区东北部、华北西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那岂不是在玩弄地理
      版的文字游戏吗?
      
          还有一个很常用的说法,叫“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我询问过一些专家,
      “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包括新疆吗?答曰“不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包括黑龙江吗?答曰“包括”,我问为什么?观众知道吗?没有答案,这只是内部
      的理解。“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吗?答曰“不包括”,所以
      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来把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涵盖其中。
      
          在关于天气的表述中,“阴有小雨”比“小雨”发生降雨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小雪或小雨”比“小雨或小雪”发生降雪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这种潜台词是非常
      费解的。它不如国外一些节目中“阴天,偶尔会下雨”或者“明天会下雨,但也有
      可能是在下雪”来得通俗而诚恳。
      
          还有这样的说法,沿海是海,沿海地区是陆地。而实际上沿海是靠近海的陆地
      (词典中说,沿海:靠近海的一带),近海是靠近陆地的海。在有关台风的预报表
      述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语言“台风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和地区的风力有11到12级”,
      其中隐含的意义是台风会登陆,因为“地区”被认为是陆地。而实际上,地区是指
      “范围较大的地方”,而无论陆地还是海洋。还有“台风中心将在今天晚上到夜间
      在XX地区登陆”,其中“晚上”被认为是前半夜,“夜间”被认为是后半夜。而实
      际上无论“晚上”还是“夜间”都可以指夜里,即天黑到天亮之前的那段时间。时
      间和空间的概念都这样被想当然地错用了。
      
          在节目中,还有很多把业内的行话直接套用的,例如把“副热带高压”简称为
      “副高”,把“贝加尔湖”简称为“贝湖”。象阵性降水、不明显的降温、西伸北
      抬等等,显然与我们大家很疏远。
      
          无论前面罗列了十几个或几十个地名,最后归纳的时候常常会说:上述大部分
      地区(如何如何)。不管观众是否看过昨天的节目:昨天提到的冷空气前锋(今天
      到了什么地方)。也许只是天热了该吃根冰棍喝瓶汽水,也很严肃地说:请加强防
      暑降温工作。也许只是天冷了多穿件衣服,也很严肃地说:请做好御寒保暖工作。
      
      
      
          在3 秒的时间内,播报的语言却可能是:北京,多云到阴,部分地区有小阵雨
      转晴,16到23度。也许我说了,至于你听没听懂,记没记住,没有我的责任了。
      
          晴转多云,部分地区阴有小到中雨,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这是某省的同行向
      我推荐的真实预报文字,在当地被称为“八宝粥”,发生什么天气都是正确的。
      
          明明干旱严重,但“晴好天气”的说法依然不绝于耳。
      
          从以上这些零七八碎的例子当中,让我们得到一种模糊、不规范、很书面的语
      言感觉。我常常想,预报的确是不完美的,但我们需要强烈的自省精神、科学态度
      和服务意识,因为大家需要尽可能准确尽可能清晰,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错误而
      习惯性地在文字上遮遮掩掩,天气预报毕竟不是朦胧诗。贴近生活贴近大家的需求
      和生活情趣,不能只是一句躺在文件上的口号。
      
          杨丹:气象预报常常会因为拿不准,而在文字上下的功夫。比如“局部”本该
      是一个代表着精确的词,但说出来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江南、华南有小到中雨,
      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地区有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这个局部在哪里,
      连当天的预报员也说得不清楚,只说肯定在某个地方会出现。可以具体到某几个城
      市的,也因为图省事被说成了局部。宋英杰提到的那些模糊的语言,也让我觉得有
      糊弄观众的嫌疑。你看,什么天气的可能性都说了,观众听到这样的信息能有多少
      实用价值呢?而“大到暴雨”和“大雨或暴雨”在级别上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是
      把“到”说成“或”,自己对这个区别都没弄明白,观众不就更糊涂了。“晴好”,
      这也是我们用词的习惯性错误。这个词我说了两三年,有观众写信给我说:“杨丹
      同志,我们这里晴了好久,庄稼都快渴死了,你怎么还说晴好呢?晴天真的就好吗?”
      看完信,我为自己不经仔细推敲、毫不负责就说出“晴好”感到羞愧。现在尽管在
      公文式预报文稿中还常有“没心没肺”的“晴好”,但我们嘴里已经杜绝了,除非
      晴天真的好。我常想,我们的一份预报内容里有多少不知究竟在哪里的“局部”、
      “某地区东部偏南”的模糊地理概念,有多少“阴天转多云转雨又转晴”的模糊天
      气概念,观众听了就象在做“猜谜”游戏。如果还需要观众去猜,那我们的预报有
      什么用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