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顿悟(2)/宋英杰
      
          2002年的7 月底8 月初,北京异常闷热,最高气温35~36度,相对湿度80% 以
      上,人们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词汇来概括这种天气,叫:桑拿天,仔细品味,非常地
      传神。后来在2003年的非典过后,北京有一段阴沉沉湿漉漉的天气,最高气温刚刚
      超过30度,相对湿度在80% 以上,几乎是静风,人们感觉非常憋闷,于是媒体上又
      有了一个新的说法:疑似桑拿天。实际上,往往简单的词汇可以诠释深奥的气象原
      理和现象。
      
          1994年初,我写了一篇内部交流的文章,介绍国外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解说天气
      的方式,希望我们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此文被外界广泛转载。因为那篇文章展
      现了国外同行人性化、多元化的天气解读方式。文章被转来转去,作者的名字就被
      转丢了。到了2003年一位领导在《读者》上发现了作者佚名的这篇文章,组织我们
      学习,作对比,找差距,当我重新学习自己9 年前写的文章,油然生出很多感慨。
      
          2003年春节,手机短信的火爆过程中,诞生了很多精彩的短信名句。其中有很
      多祝福是以天气的面目出现的。一个最经典的个例是:2003年,你将遇到金钱雨,
      幸运风,友情雾,爱情露,健康霞,幸福云,顺利霜,美满雷,安全雹,开心闪。
      请注意他们将会缠绕你一整年。在春节期间,我特地上网查看,这条祝福在几个主
      要网站的短信频道中高居前三位。而我的手机收到的祝福短信,这一条占了近一半。
      朋友们觉得把这样的祝福发给我是非常贴切的,符合职业特点。后来在2004年元旦
      的CCTV-2早晨《第一时间》的天气预报中,杨丹借用这条短信作为新年对观众的祝
      福。
      
          每次过节,听到太多的“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合家欢乐”,开始
      麻木了;甜蜜、美满、幸福之类的词汇都出现了通货膨胀。不同的节目是不是应该
      让祝福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啊。
      
          2004年春节,当新春祝福之声此起彼伏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那条短信。除夕,
      我值班,我只说了一句:以天气的名义,祝愿大家,生活充满阳光。我没有那位短
      信写手奇妙的文采,但是我特别希望,除了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之外,我们的祝福也
      体现着职业思维、职业修养、职业情趣。那位写手可能并不会预测天气,但他(她)
      是懂天气, 懂得品味天气的。
      
          看到一篇回忆录,说老一辈革命家黄克诚喜欢观测天气。下雨的时候,常常用
      脸盆接水来测量降水量。他的这项爱好常常令我感动。然而现在,降雨量是多少毫
      米,气温是多少度已经完全成了一项专业的观测工作。但其实,只要留心,每个人
      都可以成为一个小气象台。一位从事电视工作的老同事(也不算太老,刚刚50岁),
      严格地说,他也只是天气预报的观众,每天看节目,18年下来他竟然掌握了气温预
      报、降水区域预报、台风路径预报的一些窍门。成了一位预报票友。几次对于台风
      登陆地点的预报,随口说出的结果事后一看,居然比专业的预报还准。他很自谦:
      偶尔对了一次不算什么,我心态好,随便说,错了也不需要承担责任。当然,他报
      错的,比气象台多多了。
      
          80年代末,刚到中央气象台工作的时候,经常听到台长说,民间的预报爱好者
      认为自己能掐会算,预报特别准,毛遂自荐。有的还想和气象台打擂台。其中不乏
      一些“大师”和“半仙”。当然我们心里有数:科学的态度有的时候比科学的手段
      更重要。科学的手段存在局限,但并不能动摇它的根基。
      
          在某些局地天气的预测方面,一些观察和体验能力好的人能够掌握当地的天气
      规律,他们的生活积累和悟性是非常珍贵的。但在宏观天气形势方面,就大不一样
      了。对北京天气很有体验的当地票友,很难报准莫斯科的天气;也很难运用卫星、
      雷达、各种数值预报模式。当然,专业的预报,也是从“业余”中起步的,古代军
      事和农业催生了气象预报,很多人是从观天象,记天气日记开始的,看现象,找规
      律,先是一个“观察家”,后是一个“思想者”,于是有了节气,有了谚语。即使
      到了近代,业内还有借用青蛙和蚯蚓做预报的。所以,我一直想有一个节目叫《天
      气擂台》,专家和票友都去做预报,讲思路,说结论,让天气预报集中更多的智慧,
      集中更多的关注。
      
          前些年,到精神病院去看一位病人。恰巧赶上那位病人精神状态不错,他悄悄
      地对我说:你知道吗?我每天也都在预报天气,我每次都报晴天,经常对,只有下
      雨的时候才是错的。所以,每个人都能预报天气,短期预报的定性准确率达到50% ,
      问题不太大。但关键的问题是你的预报依据是什么。而且从信息价值的角度判断,
      越接近常态的信息,它的信息价值越小,能把那些“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预报准
      确了,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
      
      
      
          刚做预报工作的时候,听老一辈预报员讨论天气,觉得很神奇。假设分析1998
      年2 月3 日的天气像历史上的哪一天,老人家可能闭目沉思几秒,然后斩钉截铁地
      说:最像1967年1 月29日的天气。我们仔细一查,果真!真是个阅尽人间冷暖的人。
      常常是心无旁骛,人变得很纯粹,神奇就是这样产生的。
      
          观察老一辈预报员读天气,他们往往是东看看,西瞧瞧,似乎不太专注的样子。
      后来人家告诉我,天气也像河流一样有上下游,别人的往事可能就是你的未来。比
      如当年一个小小的预报指标:某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风由西北风转为西南风,十
      天左右之后新疆就会有冷空气。看似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某些细微的天气情节,或许
      就是你身边某次剧烈天气变化的征兆,察天气之言,观天气之色,需要沉静,更需
      要大局观。
      
          混沌理论认为,巴西的一只蝴蝶煽动翅膀,或许在美国德州能够形成一场风暴。
      但我们经常看到花丛中有数不清的蝴蝶在煽动着翅膀,却难以预见它们和哪一场风
      暴有关系。所以理论的科学性和预见的准确性常常是有“代沟”的。
      
          听说有人真的依照混沌理论的字面语句,在瑞士观察蝴蝶的行为以预测巴黎的
      降雨。他进行试验的前提是:一、蝴蝶群体的种类具有代表性;二、蝴蝶不知道自
      己已经被当作试验对象。他首先记录下每天蝴蝶的行为差异,然后打电话询问在巴
      黎的女友有关巴黎的天气。最后他的统计表明,当月巴黎的16场降雨都和瑞士的蝴
      蝶直接相关。于是他关于“瑞士蝴蝶影响巴黎天气”的试验“成功”了,并开始申
      报大奖。
      
          俗语说:谁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尤其在预报错误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安
      慰。当然,在马来西亚或者印度尼西亚,人们就不会信奉这句话,因为那里的哪一
      片云彩都可能会下雨。所以,“俗语”或者“常言”都是有文化背景的,而文化也
      是起源于天气的。
      
          专家说,如果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再近1%,地球就是一片“火焰山”;如果再远
      3%,地球就是一个“广寒宫”,现在的距离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仰望那些孤寂荒
      芜的星球,我们庆幸我们拥有多姿多彩的天气,舒适宜人的气温,庆幸我们与太阳
      之间合适的距离。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