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加盟天气预报(1)/宋英杰
      
          1989  年秋,单位里有人问我是否愿意参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可是当时
      我对电视节目没有概念,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觉得这件事肯定很有意思。当时气
      象节目形态要与国际接轨,所以要培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主持人,好象单位已经
      把我当成了一个候选人。 
      
          可能因为我在大学里经常参加学校的联欢会、辩论会等文娱活动,喜欢语言表
      达,毕业后又恰好在中央气象台工作,在一些领导的眼里,我似乎是一个看得见摸
      得着的人选。
      
          那几年,我在中央气象台饶有兴致地从事着中期预报(即预报未来 4  ~ 10 
      天全国的天气趋势),只愿意把做节目当成一个业余爱好而不是饭碗。所以,从 1990 
      年 3  月开始的几年当中,我只是下了班以后配音(节目没出现主持人之前都是进
      行幕后解说),把从北京到澳门那三十几个城市的预报结果读一遍。 
      
          那几年我们观摩了很多国外的天气预报节目,觉得在电视里解说天气是一件很
      洒脱的事情。主持人看起来非常随意,还随时可以开着玩笑,讲天气象讲故事一样。
      在欧洲,有很多的老大爷老大娘几十年如一日地担任着天气预报的主持人,甚至某
      些天气节目就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
      
          到了 1993 年的 2  月下旬,领导告诉我,从 3  月 1  日开始,在“天气预
      报”节目中正式设立主持人,并安排我首先亮相,用现在的话说,叫“首发阵容”。
      他告诉我说:用一周的时间抓紧练兵吧。 
      
          所谓的“练兵”很单纯,就是在演播室熟悉地理位置和镜头前的感觉,把预报
      文稿拿过来很顺畅地背下来。因为天气预报节目是采用抠像手段,我们的身后并没
      有大家所看到的全国版图,而只是一块蓝布(现在是一面蓝墙),所以尽管我们对
      地理、对行政区划非常娴熟,但是一扬手就能很到位地指示出某个区域,是需要反
      复训练的。所以很多年之后,我说我浑身上下最值钱的就是我的左手,非常敏锐精
      确。直到今天,到演播室参观的人首先都会疑惑地问:你背后的地图呢?然后模仿
      着我们的讲解动作,才发现一伸手就能指示到位其实很不容易。
      
          我是个左撇子,就很自然地站到画面的左侧,使用左手。另外中国的天气系统
      一般是由左至右(即由西到东),人站在左侧更自然一些。这一点被后来的众多天
      气预报主持人接受并沿用了下来。
      
          其实,当时的天气预报解说词都是表格式的,首先是“在今天的卫星云图上”
      我们看到了什么云系,然后是“今天晚上到明天”(即所谓 24 小时预报)哪里有
      小到中雨,哪里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等等,最后是“明天晚上到后天”和城市天气
      预报。我们管这种预报文字叫“气象八股文”。那种很固化的表达方式现在看来是
      很不适合电视传播的,因为完全是在照本宣科地宣读纸面的“天气公报”而已。而
      那时的文稿对于我们来说如圣旨一样,是不能进行任何润色和修改的。 
      
          所以现在我们依然保留着一种基本功。眼睛只要用 30 秒的时间扫一遍,就可
      以一字不差地背下 500—600 字的预报文稿。只要你告诉我台风目前位置(经纬度)
      和移速移向(如每小时 15 公里,西北偏西),我就可以马上说出后面的文字(例
      如):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台湾海峡、台湾省、台湾以东洋面、广东东部沿海、
      福建南部沿海、东海和长江口区有 8  到 10 级大风,台风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的
      风力有 11 到 12 级,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和台湾省有大到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
      雨。 
      
          杨丹:这种表格式的解说词一直到我 95 年加盟天气预报节目时,还在被沿用。
      那时我们还没有专门的节目编导,充当这个角色的是气象台当天预报的预报员。他
      们拿来的是气象台发布的公文式稿件,对于我们非气象出身的主持人来说,大都是
      照搬。所以,那个年代,除了宋英杰,我们的节目开头几乎永远是“在今天的卫星
      云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而往往我们所说的某某云系在云图上根本看不到。
      或者在“今天五百百帕环流形势图上……”如何如何。宋英杰所说的 30 秒记住 500 
      ~ 600  字的功底我们是绝对有的,从拿到稿件走向演播室,站在摄像机面前,我
      们已经可以一字不差地把内容全背诵下来了。所以有时候我们做节目都非常迅速。
      而稿子背得快不快,也成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周围制作的同事衡量我们工作能力的标
      准。有一回,碰到以前教我播音的老师,他说:“杨丹,我总觉得你的节目缺点热
      情。”当时我心里还嘀咕“我做节目的时候,挺用劲的呀。”后来和宋英杰第一次
      有了关于如何做天气预报的交流,才发现之所以主持节目给人的感觉不够精神焕发,
      是因为我对公文性的台词有了生理性的厌恶。于是在宋英杰的引导下,我尝试着从
      被动的播报,向发挥主观能动、洞察天气线索、用自己的方式谈天气过渡。 
      
      
      
          当然,现在的天气预报类节目已经很多元化了,每一位主持人都可以按照自己
      独特的方式梳理各种天气情节,形成天气脉络;另一方面预报的要素增多了,服务
      意识提高了,比如我们关心气温、湿度、风沙,同样是降雨我们也会努力细化是瓢
      泼大雨还是绵绵细雨,是来去匆匆的雨还是拖泥带水的雨;而且还有了很多专项预
      报,例如专门针对春播和秋收的预报,沙尘、高温、火险、干旱洪涝、地质灾害、
      环境质量的预报。
      
          3 月 1  日我开始了我的初次亮相,说实话,初次做节目并不紧张。第一,当
      时我全然不知道这个节目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否则我真的会紧张;第二,当时我
      觉得我有很充分的气象学业背景,观众或许不会象对待专业主持人一样要求我,我
      只是个票友而已。 
      
          杨丹:和宋英杰的不紧张和顺利相比,我在天气预报节目中的第一次却是一次
      对自信心的重大打击。一个我们只需扫一眼就能记下来的热带风暴警报,在我第一
      次做节目时,折磨了我二十遍。不知道宋英杰“第一次”的带子是否还被保留,很
      想看看宋英杰当时宽袍大袖说天气的样子,因为我见到的宋英杰已经能把西装填得
      满满的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