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飞翔的猜想
      
          最初是在“文化研究网”BBS 上断断续续读到苏三关于三星堆的帖子,当时并
      未特别在意。在网上,每天都会有许多新鲜的发明、高深的理论、愤激的评说、虚
      构的消息,它们有的真诚、严肃、先锋、前卫,有的随意、漫漶、虚假,甚至胡言
      乱语,有的深刻犀利,思虑高远,堪为醒世箴言,但大多数毋庸讳言是垃圾制品,
      猫三狗四、浑不吝,传播无效信息。
      
          网上有真言,待寻已无踪。
      
          网络自是一个世界。
      
          然而读着读着我便被它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地等待下一个“快帖”,想一睹
      “三星堆”之“究竟”????后来我便得知,苏三的“三星堆”已被一家大出版社看
      中,并马上要出版了,作者嘱我写一篇序。我愕然。我对历史学、人类起源、民族
      起源一窍不通。但苏三说,你是搞文化研究的,希望能从文化角度说些什么。我答
      应了,因为敬重苏三的勇气和她杰出的工作。
      
          我能做些什么呢?我首先为苏三的“壮举”命名:
      
          飞翔的猜想:三星堆—闪米特—红海文明起源假说
      
          我跟苏三素未谋面。她是我们“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的忠实读者、
      作者,尤其是文化研究网BBS 的版主和主要撰稿人,她是一个真正的网络人、新媒
      介人。她的这部著作就是在文化研究网首发的。作为原发网主编,我为文化研究网
      有这样的原创作品而感到十分自豪。
      
          胡适提倡做学问要“大胆想象,小心求证”,苏三的想象可谓大胆,而且岂止
      于大胆,简直是惊世骇俗、石破天惊,甚而不无荒唐臆断之处。苏三敢冒天下之大
      不韪:
      
          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更具体而言,这
      个文明的创造者主体为红海沿岸古闪族人,以及沿途的伊朗人和印度人。
      
          他们来华的路线不是北方的丝绸之路,最有可能选取的是南丝绸海路。
      
          三星堆闪族人的迁徙有可能是一次性完成,也可能是数次积累。
      
          迁徙的时间大约发生在4000年之前,最迟不会超过2400年前。
      
          中国的龙、凤崇拜可能来源于这个外来文化,“三皇五帝”也与其有关。
      
          这个外来文明独立特征的逐渐衰亡恰好在中国文字出现前后,所以在中国现有
      的史料中看不到对于他们根源的准确记载也是合理的。
      
          苏三的结论,很有些专断,但有意味。我想苏三的意义在于飞翔的猜想,在于
      将文学性置于历史之中。苏三说:
      
          没有想象力的科学工作者肯定不是个合格的科学家,过分严谨实际上就是平庸
      死板,它不会给任何问题的解决留下合理的出口,只能在原地打转,只要思想不开
      放,我们几千年也走不出一个误区小圈圈。需要怎样的想象力来理解中国人的一贯保
      守倒是更需要一些想象力,常规在保守而平庸的中国人这里已经不够用了,此实为
      真正地保守“鲁风”真传。重新翻开中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场思想与学术的革命,
      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心胸与自信心问题,然后才是文献与考古的技术问题。
      
          但是不。苏三的求证又十分谨慎。
      
          科学是讲求事实的;科学是不带成见的;科学是不分国界的;科学也是无情的。
      科学能帮助我们找到最初的家园。找“老家”寻亲对于现代人可能并无多大实质意
      义,但是起码这很有趣,这个意义本身对于我个人已经足够了。
      
          苏三还特别讲求逻辑,时时在考验读者的逻辑能力。
      
      
      
          我现在已经意识到,读我这本书不是在考验读者的历史常识,而是在挑战读者
      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大胆想象的勇气。整个三星堆揭秘实际上越来越像是一场逻辑游
      戏。
      
          苏三是学英语的,后来又学日语和经济学,曾在大学教英语,现在成了真正的
      网络人。她不是专家,但她的敏捷、飞翔的思维,令人叹服。所谓“心游万仞,精
      骛八极”是也。苏三这本书涉及众多学科:文化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人
      种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考古学、地方志、生物学????她的语言学的“由
      此及彼”,她的考古学的“沿波讨源”,她的人类学的“以斑窥豹”,她的文学性
      的“探幽发微”,她的历史学的“暗度陈仓”,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她
      的家世背景、故乡生活、亲人朋友,也都信手拈来,以为佐证。运用之妙,存乎一
      心。她的猜想,似乎不是学术,却又依乎学术、超乎学术;她不是专家,却又能为
      专家之不能为。她的论证也许不够精确,立论也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她的猜想打开
      了另一扇通向人类文明发祥的大门,开辟了探索民族起源、文化融通的另一通道。
      
          苏三的假说是一种文化的阐释。历史的典籍、纸上的材料是过去考据学的根基,
      清代的“朴学”在这方面曾获得空前绝后的成就。近代考古学地下发掘所提供的新
      材料新证据为古史研究提供了第二重证据。其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一种新的全
      球眼光,从各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对过去的历史重新进行阐释,形成了更为
      复杂深入的多重证据的研究方法。而其中文化的阐释使我们对历史、人类文明和民
      族文化的起源有了更为切近真实的认识。
      
          我坚信,多样性恰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多样性的背后是对话、交流、溶浸和融
      合。
      
          迄今为止的关于人类文明起源和民族文化起源的假设或假说都没有穷尽人类对
      它的认识,一切过往的假说都将等待新的证明与阐释。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将携文明与文化在探寻的长路上永世奔行。
      
          苏三可以如此旁搜远绍,博通“四海”,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网络。
      
          是互联网如此迅速快捷方便地给她也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巨量的资料、信息,
      互联网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学术研究( 包括资料收集、立论方式、研究方法、观点
      论证等) 。甚至苏三可以如此快捷富于激情地完成这部准学术的著作,某种程度上
      要归功于BBS 上一帮网友的理解、支持和对下一篇的殷切期待。苏三说,我写得太
      累了,要歇一阵再写,但架不住网友的煽动、鼓噪、催促。显然,这是写小说的方
      式,作者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想象力的凌空翱翔和虚构力的完满建构。
      
          网络为王的时代来临了。
      
          我想在这里说:乘着这样的追风神骏,21世纪的新一代学人将有何等广阔的天
      地供你驰骋?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11/10于海淀三灯阁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