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这是一部记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婚恋观教育的纪实小说。我作为
      较长时间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业余作家,本不想“家丑外扬”,但
      当我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深入调查、深入探究之后,越发感到在当今的大学
      生中,有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男女大学生,对爱情本质的认识是肤浅
      的、模糊的,有的甚至是混乱的、荒谬的;而在爱情的行为选择上则更是出格的、
      离经叛道的。
      
          按说,这些大学生们,由高中到大学,从教科书上把爱情的本质属性都应学得
      清清楚楚的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爱情本质论中明确指出了爱情是人的自然属性与
      社会属性的统一,爱情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就是爱情产生、
      维系和发展具有不能脱离人的生物本能的性质。正常人在生理发育成熟之后,都会
      产生性的要求,这是人类追求爱情的原始动力。所谓“社会属性”是指爱情产生、
      维系和发展具有的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性的本质。人生存于社会之中,是社会关系的
      体现者,人的所有活动当然也都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只有这种社会属性才使人
      类在爱情上超越性本能,成为一种高尚无比、优美诚挚的情感。
      
          而如今有些男女大学生,把爱情的本质属性搁置一边,把爱情的自然属性和社
      会属性割裂开来,在爱情的表现方式——恋爱上,出现了形式繁多的失调、失衡、
      失控现象,亵渎了“爱情”,玷污了“高尚”,蹂躏了“优美”,毒害了“善良”,
      想来,真乃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一个“悲剧”,尽管他(她)们是一部分,但正如
      书中所析,他(她)们可是不少的一部分哪!
      
          所以,几乎所有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教师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
      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婚姻、恋爱指导课,性知识传授课,预防艾滋
      病知识专题讲座等等,都纷纷出现在大学的讲坛上,这些先发制人或后发制人的措
      施,无疑都能起到或防患于未然或亡羊补牢的作用。
      
          我所在的学校里,始自去年、续至今日的这类辅导报告,在不间断地进行,其
      影响力有增无减,它为保持高校稳定从一个方面立下了“战功”。在我和教师、学
      生们的座谈、采访中,听到的典型事例确实让人激动。而且我也走出校门,涉足于
      其他兄弟高校;而且我还通过各种渠道、媒体广采信息,所得情况,同样让人兴奋。
      义之驱使,情之所至,我便提笔蘸墨,撰写此书,想以文字永久记载下这思想道德
      教育的生动一幕。同时,也想为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份备课参考资料,
      为高中生、大学生和社会青年提供一个接受这方面教育的读本。但能否达此目的,
      只有靠实践检验。
      
          由于启笔匆匆,停笔草草,更由于自己过去尚未更多地涉入过这一敏感话题,
      对男女之情研究不多,所以文中难免有肤浅、粗陋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多多品头
      论足,批评指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是一部反映高校德育教师和学者关于当代大学生婚
      恋观教育情况的纪实小说,这些教师在讲稿中或者在讲授时,都从报刊、书籍和网
      上摘引、借鉴了一些相关资料,在教学中运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在
      撰写中如实记载、据实摘引。同时,有的还根据本书整体需要作了一些改写和删节,
      不便一一证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敬请谅解。
      
          撰写过程中,有部分章节参阅、引用了李伟编著的《如何调节自己》、王剑冰
      主编的《精短散文·校园情丝》、邮婷著的《北大女生》、张宇著的《表演爱情》、
      肖仁福著的《位置》以及从网上和一些杂志、报纸上摘取的有关文章的某些段落和
      情节,这里不再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有的引文还根据本书整体需要作
      了一些改编和删节,敬请原作者谅解。
      
      
      
          为博采众长、典型集中,我以我校德育课副教授张巧梅老师为原型,并将众多
      德育教师授课及研究之精华集于一身,塑造了一个“代雨老师”形象。
      
          最后,我尤其要说到的是,这部书稿在送审、就教的过程中,著名教育专家、
      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俞启定教授和著名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先生均在百忙中认真审读了
      书稿,并欣然提笔作序;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于秀溪教授也劳神审读了书稿,
      给予许多中肯的点拨和评析……这一切都使我获益匪浅,感动由衷,在此,我特向
      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
      
          2004年8 月28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