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之谜(6)
      
          读着这封语重心长的回信,吴祥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在寻找工作的同时,决心
      沿着故事创作的道路勇敢地走下去。在这期间,他先后创作了几十篇故事寄给鲍放,
      鲍放每次都是精心地批改,然后再寄回。在这种书信的往返中,吴祥的创作水平有
      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已先后在全国的故事类报刊上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所
      得稿费也帮助他解决了一些家庭生活的困难。
      
          1999年10月,《故事会》在上海举办第六期创作笔会,结束之后,利用半天时
      间用车送大家上街购物。
      
          刘春山与金一这两位来自北方的作者,在选纱巾时挑去挑来竟挑花了眼,面对
      着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纱巾,不知买哪条好。
      
          这时,他们的身后传来一位女同志的声音:“你们给爱人买纱巾哪?”
      
          二人回头一看,鲍放正站在他们的身后。
      
          “我来帮你们选。”鲍放说着,就在那些五颜六色的纱巾中挑选起来,最后选
      出两条,对刘春山问道:“这两条,你看怎么样?”
      
          刘春山和金一都认为不错,于是就确定了下来。可是,还未等刘春山掏钱,鲍
      放早已拿出钱来递到了售货员的手里。
      
          刘春山一见急了,急忙伸手阻止:“鲍老师,我来,我来。”
      
          鲍放见了却笑着说:“这有什么,你们来一趟上海不容易,刘春山,做个纪念
      吧。”
      
          不知是一种什么力量,使刘春山竟呆呆地站在那里,忘了自己是在干什么。他
      是第一次参加《故事会》的笔会,第一次与鲍放见面,他不敢相信在市场经济大潮
      的冲击下,竟还有这样热情对待作者的编辑,编辑和作者之间竟还有如此纯真的友
      谊。直到鲍放付完钱,将两条纱巾叠齐包好,递到他手里,他还未回过神来。
      
          鲍放转身离开了,刘春山这才如梦初醒:“哎,还未来得及感谢鲍老师呢!”
      
          离开上海以后,金一曾给编辑部来过一封信,在信的末尾,他十分感慨地写到
      :“鲍放老师是编辑,且又是老大姐;刘春山是(一个)普通作者,且与鲍老师首
      次谋面。非亲非故,既非上级,又无隶属关系,鲍放老师代表《故事会》的影响力
      及体现的人格力量,让我和刘春山离开上海后的通信中仍念念不忘!”
      
          姚自豪曾经是上海郊区一所中学的副校长。
      
          1996年,主编何承伟决定在《故事会》上开辟一个新栏目,名字已经想好了,
      叫做“百姓话题”。主要是通过这个栏目,在有趣的故事里说一些老百姓想说的心
      里话,发表一些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东西,使这本刊物能够更加贴近读者。
      
          由谁来主持这个栏目呢?何承伟便想到了姚自豪。
      
          何承伟明白,要想办好一个栏目编辑是关键。他喜欢用那些诚实忠厚而又具有
      实践经验的编辑,因为这样的编辑除了务实之外,同时还会以其人格的力量为编辑
      部营造出一种好的氛围,凝聚人心,创造效益。
      
          经过与姚自豪的交谈,他乐意接受这个栏目,于是便离开学校,到《故事会》
      担任了一名普通的编辑。
      
          1968年,姚自豪作为下乡知识青年来到金山,来到了这个故事之乡。两年以后
      他便开始故事创作,发表的第一篇故事名叫《满江绿》。
      
          1978年夏天,姚自豪与好友毛一昌坐在金山的一条小河边,一瓶开水,一壶清
      茶,两把椅子,一边饮茶,一边构思他们合作的第一个长篇故事。
      
      
      
          毛一昌与姚自豪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两张办公桌面对面。他们在工作之余便
      开始了“地下活动”,四处采访搜集故事素材,最后将毛泽东的堂弟毛福轩,大革
      命时期在金山从事革命活动的事迹,采访后写成长篇故事《特殊身份的警官》,首
      先在群众中讲述,大受欢迎,主要章节很快被《故事会》发表,接着由上海文艺出
      版社出版。后来他又被请到湖南的潇湘电影制片厂,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同名电影。
      
          姚自豪就这样迷上了故事创作,接着又出版了第二个长篇故事《“2020”的幕
      后》。二十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大量的故事。同时他又是一位故事讲述
      家,他说话风趣,语言幽默生动,所讲之处都深受群众的欢迎。
      
          现在,“百姓话题”这个栏目在《故事会》上已经开设五个年头了。在姚自豪
      的精心主持下,不但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同时很快地就办成了《故事会》的
      品牌栏目,姚自豪在上面所花的心血可想而知。
      
          1999年5 月,在湖南一个还在使用手摇电话机的偏远乡村里,总机的女话务员
      叫一位名叫唐凤雄的故事作者接电话。
      
          唐凤雄万万没有想到,电话竟是《故事会》一位姓姚的编辑从上海打来的。唐
      凤雄一下子愣住了,对于这个长年居住在穷乡僻壤的作者来说,上海是多么的遥远
      啊!姚编辑在电话里说:“唐凤雄,我已先后给你打过几次电话,你都不在啊,你
      寄来的故事我看了,感觉不错,我准备送审,不久会有通知,你多写一点,以后直
      接寄我……”
      
          可是,当姚自豪将这篇故事的大样连同几本刊物、一个笔记本和长长的一封信
      邮到唐凤雄手中的时候,另一家刊物却同时邮去了发有这篇故事的样刊。后来在姚
      自豪的再三询问下,唐凤雄只好说出了实情。
      
          已经准备采用的稿子被姚自豪抽了下来。这件事使唐凤雄对再次给《故事会》
      投稿也失去了信心。
      
          可是,第二年的4 月下旬,唐凤雄从县城学习回来,乡里的话务员就告诉说有
      一位上海姓姚的,一连打来了十几个电话找你。果然,当天下午又来了电话。唐凤
      雄简直不敢去接那个话筒,可是,姚自豪在电话里那温和的声音却是那样的令人激
      动,因为姚自豪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故事会》第三届作者培训班在十月举行,
      我想推荐你参加……”
      
          天啦,唐凤雄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接着,姚自豪在电话里,对于那篇一稿两投的作品,只说是已在别的刊物发表
      了,《故事会》就不能再发了,很有点遗憾。听着听着,唐凤雄不觉心潮难平,泪
      湿衣衫。
      
          现在,唐凤雄通过自己的写作,已经走出了大山,在省里担任一家杂志的编辑
      了。
      
          为了经营好这个栏目,姚自豪就是这样精心地关怀和培养着故事作者。
      
          2003年7 月16日,姚自豪收到一封广东佛山的来信。
      
          这信是一位作者写的,他在信中十分气愤地批评了由姚自豪在第一期上编发的
      一篇名叫《镇长剃头》的故事,是一篇抄袭之作,而被抄袭的作品就是这位写信作
      者本人的作品。为了证实,他还随信寄来了收有自己写的《镇长剃头》一文的作品
      集,他要求编辑部就此事必须向原作者道歉。
      
          为了对两位作者负责,姚自豪随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将那篇作品找来阅读,然
      后又将两篇文章进行了对照。
      
          他立刻发现这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抄袭”事件。
      
          摆在面前的事实是:由姚自豪编发的那位作者的作品,的确是抄袭了佛山作者
      的作品,但这种抄袭又并非一般的抄袭,而是作者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了脱胎换骨、
      出神入化的再创造,使故事的情节更为曲折委婉、生动可读。整个文章抄袭的部分
      仅占四分之一,而四分之三则是这个“抄袭者”自己的劳动成果。
      
          如何正确地处理好这件事,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于是,姚自豪就在当天给佛山来信的作者回了信,信中,他首先向他表示歉意,
      同时又慎重而缜密地对这两篇作品的情节发展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剖析,然后再陈述
      自己的推测与分析:“抄袭者”“先是看到了你的作品,受到触发,于是在你已成
      文的这部分上继续延续。他很会构思,发展的部分演绎得相当不错,但他不懂得创
      作是件严肃的事,创作必须完全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别人的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
      也不能据为己有,在这一点上,他又极不聪明。其实他的作品如能在开头部分重起
      炉灶(这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就可避免抄袭之嫌。”
      
          为了让写信者对此进行更仔细的对照,姚自豪随信邮去了发表在《故事会》上
      的这个作品的复印件。
      
          没过多久,姚自豪收到了佛山的回信。
      
          作者在这封信里写到:“……贵刊和你如此认真地处理这件事,我十分满意,
      对你严谨的作风和求实的精神再次表示谢意……”
      
          接着,姚自豪又给那位“抄袭者”回信,从作文和做人的道理上谈了自己的看
      法。鼓励他端正创作态度,继续来稿。
      
          真诚相待的诚信原则,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丰富深厚的业务学识,严谨踏实
      的工作作风,使这次抄袭事件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喜剧性的结局。
      
          如同当年在学校里关心学生一样,姚自豪就是这样关心着每一个作者的成长。
      
          这一天,姚自豪放下电话,已是暮色临窗,大上海华灯初放的时候了。
      
          这几天在准备下一期稿子时,待发的其他稿子都已齐了,就是没有太满意的中
      篇,姚自豪为此有些着急。
      
          《故事会》的来稿里中篇故事占了很大比重,但上乘之作极少,而中篇故事在
      刊物中占有相当大的版面,质量的好坏直接地关系到整个刊物的水平。为了抓一个
      好中篇,编辑们往往会花费很大的精力。
      
          通过终审的中篇故事已有好几篇,到时用上去也可以。但姚自豪总觉得这几个
      中篇不够“味”,少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鲜感。
      
          姚自豪查了一下电子信箱,发现仅昨天和今天就有四百多件来稿。他希望能从
      中发现一篇更好的中篇故事。可是看了很久也没有,从他的编辑经验来看,这些邮
      件大都是一些新作者,通过这种渠道要发现一个成熟的中篇可能性很小。
      
          到快下班的时候,他的眼前突然一亮,一个题名为《赤诚卫士》的中篇故事吸
      引了他。
      
          故事写的是一名身负重案的犯人越狱了,两名警察奉命前往犯人老家“伏守”。
      在这个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作品在铺陈情节的同时,对故事里的人物也作
      了浓墨重彩、精雕细琢的刻画。作者是辽宁省抚顺某监狱的一名狱警。
      
          姚自豪顿时有些欣喜,觉得由狱警写狱警生活的这个中篇故事,有别于他看过
      的其他一些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的角度都很有新意。略作思考后就按作者稿
      子末尾留下的电话号码,给作者去了电话。
      
          作者接到电话显得异常激动。告说他的这个中篇曾寄往三个编辑部,结果都被
      退了回来,没想到《故事会》竟如此认真负责,很快就给予了肯定。
      
          姚自豪心里明白,就作品现在这个样子,三个编辑部退稿那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因为稿子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甚至是致命的。但这稿子的基础是好的,正如
      同一块被粗陋的岩石包裹着的翡翠,需要把它的外壳剔除,并经过认真仔细的打磨
      之后,才能透现出它夺目的奇光异彩。
      
          姚自豪在电话里就稿子存在的问题与作者谈了很久……
      
          这天晚上,姚自豪对这篇稿子又反复地进行了思考,从人物刻画、情节切割、
      线索铺陈、结构布局、悬念设置等许多方面,总共提了八条修改建议。最后对于这
      篇作品的题目,他也没有放过,认为《赤诚卫士》缺少个性化,过于直露,并亲自
      拟了两个题目:一个叫《两个人的哨所》,另一个叫《今晚的月亮哭了》,供作者
      修改时参考。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