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之谜(1)
      
          由于距离,便产生了神秘;由于神秘,便产生了崇拜。人们都想知道,她的编
      辑部汇集了一些什么样的人才?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书写了这个中国期刊史上
      的神话故事?
      
          是否可以这样地认为,任何一本刊物的竞争检验的是编辑人员认识世界和文化
      的方式,考验的是一种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功力,拼到最后是一种文化与人格的较
      量。而每一本刊物,在它还未投放到市场上时,编辑人员早已将其人格化了。
      
          1 .笼罩着“神秘”色彩的编辑部
      
          一位美国老人走进了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在人们的指引下,他终于见到了总社社长兼《故事会》主编何承伟。
      
          老人睁着一双蓝色的眼睛,带着几分惊奇地看着面前这位年富力强的出版家。
      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谦逊的中年人,竟然能使他所领导的刊物发行量,
      在最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仅一直保持在中国九千多种期刊的前例,同时还跻身于
      国际期刊大发行量的行列,创造了世界期刊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两个人相见恨晚。
      
          就在何承伟呆了将近三十年的那间办公室里,他们酩茶而叙,相谈甚欢……
      
          为什么这位美国老人不远万里地跑到中国的上海,专门要会见何承伟呢?
      
          原来,这位老人是美国专门研究大众文学的一位学者。他从美国的传媒中得知
      中国的故事文学发展得如火如荼,故事类的报刊如雨后春笋,他踏上了飞往中国之
      路。
      
          可是,这位美国学者由于对中国报刊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动身之前,有人告
      诉他一个消息,在中国的某一个城市里,有一本大型的故事刊物。他按照国际的惯
      例,在中国众多的故事类报刊中,先选那些刊名带有全国性的刊物,结果他第一站
      便飞到了那座城市。
      
          交谈下来,这位美国学者感到有些隐隐的失望。因为与国际上的同类刊物相比,
      这家刊物的发行量并不是很大。更为遗憾的是,他的大众文学观念与对方也没有多
      少相通之处。恰在此时,有人告诉他上海有本叫《故事会》的杂志,不妨前去看看。
      于是这位学者便来到上海。
      
          与何承伟的交谈使这位美国学者受益匪浅。
      
          当何承伟领着这位远方的学者走出社长办公室,来到他神往的《故事会》编辑
      部时,这位美国学者不觉发出了惊叹——
      
          两间狭窄的办公室,办公桌一张靠着一张,上面除了电脑就是那些堆满了的稿
      件,编辑们正在埋头改着手中的稿子,只有门前过道上那个中国汉代的说书老人,
      正张开嘴巴朝他微笑。
      
          难道这就是那个创造神话的地方?
      
          北京有一个小男孩,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他学习之余就爱看《故事会》。
      
          父母亲怕影响他的学习,曾劝他不要再看下去了。可他却对父母亲说,看《故
      事会》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同时有利于帮助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还会懂得很多
      社会上的事情,有利于了解社会,开发自己的想像力,对作文很有帮助。
      
          父母亲后来从老师那里了解到,自己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同
      时还时常帮助同学,乐于助人,是个好学生。
      
          这一下父母亲都乐了,每期出版的《故事会》到时都争着给孩子买。
      
          故事读得多了,小男孩就被那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吸引住了。他不觉想,这本来
      自上海的刊物,里面的故事为什么能够那么生动,那么叫人喜欢阅读?这样好的一
      本刊物,到底是怎么编辑出来的呢?那些负责编辑这本刊物的叔叔阿姨又是一些什
      么样的人呢?
      
      
      
          在这位小男孩的心中,远方的《故事会》编辑部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1998年的暑假,小男孩突然向父母亲提出要到上海去。
      
          这是孩子第一次提出远行,父母亲都觉得很奇怪,就问她要到上海去干什么。
      
          小男孩的回答竟让父母亲大吃一惊。原来他到上海不是去玩耍,也不是去看大
      世界和南京路,而是要到出版那本《故事会》的编辑部去看一看。
      
          母亲带着孩子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在一个清风吹拂的早晨,母子两人找到了绍
      兴路74号,走进了向往已久的《故事会》编辑部。
      
          归依玲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小男孩站在那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开始怎么也不肯坐下,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
      不停地打量着这间屋子。这是一间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小屋,与自己家里的卧室差不
      多大小,两张办公桌一摆,剩余的空间也就显得很狭小了。令小男孩吃惊的是那些
      全国各地的来信和来稿,不但堆满了那两张办公桌,就连靠墙的书柜顶上,以及地
      板上,都被堆得满满的。那些信和稿件一捆一捆地摞在那里,如同一座座小山一般,
      厚的有两米高,就连最矮的也有半尺厚,负责通联工作的归依玲阿姨,每天都是在
      这信海稿山中工作。
      
          小男孩不觉伸了一下舌头,天啦,编辑叔叔阿姨们要看多少来稿,才能选出每
      期上发表的精彩故事呀!
      
          小男孩终于见到了神往的编辑部,见到了心中早已崇敬的编辑叔叔阿姨,在这
      里他知道了编辑工作的艰辛,知道了劳动的光荣和神圣,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
      容。
      
          临别的时候,他提出要同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合个影,带回北京去做个纪念。
      
          于是,编辑们都跟着他,一同来到楼下的大厅里。
      
          母亲遵照孩子的要求,按动了手中照相机的快门,将编辑们的身影带向远方…
      …
      
          这是一个小女孩与编辑部的故事。
      
          当归依玲见到这个小女孩时,她不觉愣住了。
      
          这是一个来自广西柳州的初中生,当年只有十四岁,长得又瘦又小。她在无人
      陪同的情况下,身无分文,一个人独自爬上火车,每顿靠着向一些好心人要一点饭
      充饥,终于来到了她认为很“神秘”的《故事会》编辑部。
      
          小女孩说,她从小就喜欢看《故事会》,经常是把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省下来
      买《故事会》的,她特别喜欢“妈妈讲故事”和“16岁故事”这两个栏目。多年读
      下来,她的心里不觉有些奇怪了,现在那么多的刊物,为什么这本《故事会》却办
      得与别的不一样,几乎每一篇故事都叫人爱不释手?在她的心中,觉得编辑这本刊
      物的人与别的编辑有些不一样,觉得这些编辑都是一些很“神秘”的人,很想与这
      些人见见面,亲眼看一看他们。可是,家里人都说她太小,说什么也不让她来。于
      是,她就自己爬上火车跑来了。
      
          距离产生了神秘,无数读者的心中由此滋生了向往之情。
      
          归依玲被孩子的行为感动了,就带她走出自己的办公室,让她“参观”一下另
      一间办公室。
      
          《故事会》编辑部只有两间办公室,这是一间比归依玲的办公室要大一点的屋
      子,里面并排放着几张办公桌,几个编辑正把头埋在稿子堆里看稿子。他们听见脚
      步声,有的回头来朝小女孩点了点头,有的连头都没有抬,仍独自看着手里的稿子。
      
          小女孩轻手轻脚地走了出去。
      
          现在,她感到心满意足,终于见到了想见到的编辑叔叔阿姨。原来,编辑了那
      本《故事会》的叔叔阿姨,并没有她想像的那样神秘,他们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
      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的人。同时,他们的办公条件也没有一些大公司那么气派,那么
      豪华,而是在一座极普通小楼的三楼上,两间屋子被稿子和办公桌挤得满满的。正
      是在这样的地方,他们竟编辑了那一个又一个令人神往的故事,吸引着全国无数的
      读者。
      
          小女孩身无分文,一路上爬火车,吃别人的残汤剩饭,身体已显得十分虚弱。
      于是,编辑部就想办法给她安排在出版社创作室的小楼住下,让食堂的阿姨给她烧
      饭,照顾好她的食宿。同时,打电话与她的家人联系。
      
          凡是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改过稿子的作家们都不会忘记创作室的那栋小楼。十四
      年前,我的一部长篇出版时,也曾在这座小楼上住过。有多少作家的作品,就是在
      这栋小楼里修改完成的,这栋小楼曾给中国许多作家留下过温馨的记忆。可是,有
      谁能够想到,一个为了解开神秘之梦的小女孩,也会在这里受到那些作家一样热情
      的接待呢?
      
          编辑部为小女孩买好车票,准备送她去火车站的时候,鲍放又从自己的身上,
      拿出了一张一百元的钞票,塞到了小女孩的手里。
      
          小女孩终于看到了笼罩着“神秘”色彩的编辑部,看到了那一张张普通人一样
      的面孔,看到了那一颗颗真诚善良的心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