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大理论(6)
      
          3 .特殊的理论家
      
          夏天,在一辆十分拥护的公共汽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位姑娘站在车上,谁知一个急刹车,车上的人一晃,将姑娘手中的手帕挤
      落了。这手帕正好落在座着的一位男青年的肚子上。谁知这男青年又是一个近视眼,
      正坐在位置上打瞌睡,根本就没有发现这件事情。姑娘一见,又不好意思伸手去取,
      就只好用脚轻轻地踢了对方一下。男青年被这一踢,朦胧中睁开眼睛,见这位姑娘
      直朝自己使眼色,这才低头一看,见自己肚子上有一块白呼呼的东西,以为是自己
      衬衫被人拉了出来,而“好心”的姑娘正在提醒自己,于是就赶紧将那块手帕当衣
      服的下摆塞进了裤子里,引得车上的人哄堂大笑。
      
          这是何承伟在他所撰写的一篇有关故事的理论文章里所引用的一个故事。这个
      故事素材的第一个掌握者,是现在的副主编吴伦,当时他还是一名业余故事作者。
      
          这个素材有没有进行故事创作并在《故事会》上发表的价值呢?
      
          各人的认识自然是不同的。有人认为,这个素材很有趣,写成一则故事也很逗
      人。
      
          何承伟是这样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的:
      
          新故事的创作素材虽然是客观的,但它一旦被移植到作者的头脑中,并反映在
      故事作品里时,它已经被作者进行了改造,加进了作者主观的思想意识。这个改造
      过程成功与否,就是由作者的世界观所决定的……从表面上看,这个素材似乎很有
      趣,但作者经过反复分析,始终感到不满意。因为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与作者本身
      的世界观有矛盾,正如他自己所说“想来想去提炼不出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来”,
      “格调太低”。
      
          同样是围绕公共汽车发生的事情,同样是吴伦这个作者,对于上面一个看似有
      趣的素材他作了舍弃,而对于另一个我在前面写到的,一个精神病患者帮助一位怀
      抱生病婴儿的老奶奶挤上公共汽车的素材,在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之后,写成了一
      篇很好的故事。这件事情说明,作为一本故事刊物的编辑,必须有较高的理论基础,
      才能把握发稿的正确方向和质量,才能帮助故事作者很好地修改作品,帮助故事作
      者自觉地摒弃故事中消极的因素,发掘出作品中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何承伟曾提出,《故事会》的编辑不能光是审稿和修改作品,这本刊物的编辑
      应该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是一个故事理论家。
      
          他认为,作为《故事会》的编辑既是出版者,又是这个专业的研究者,你对中
      国发展的新故事研究有多深,你的刊物就会办得有多“深”。
      
          加强编辑队伍的理论建设,提倡《故事会》的编辑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故事理论
      的研究者,成为有别于其他故事理论家的特殊理论家,是主编何承伟自从复刊以来
      所努力实施的一项长远战略措施。
      
          这种特殊在于,每一个编辑都是故事理论资源的直接提供者。
      
          每天编辑面对着如山的稿件,一篇一篇地从眼前翻过,他们会为一篇成功的作
      品而高兴,会为发现一名有创作潜力的作者而兴奋,同样他们也会为一些有着较好
      素材而缺乏创作经验的作者而叹息。他们会从成千上万的来稿里,发现当前故事发
      展和写作中良好的势头与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从事理论研究所需要的极好材料。
      从事这本刊物的编辑们得天独厚地享有这些资源,只要钻研进去,对这种资源进行
      发掘,然后从理论上开展研究,这就会得出在深宅高楼的学院里所无法获得的、更
      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新理论。
      
          另一个更特殊的是,每一个编辑又都是故事理论的具体实践者。
      
          由《故事会》所发起、倡导和研究新故事理论,它的指导意义如何,是否脱离
      实际,是否有着普遍的指导价值,在具体的写作和编辑中是否切实可行,这都得通
      过编辑这种特殊的工作得到检验。编辑在外组稿,在内从事编辑的工作中,都会自
      学或不自觉地将研究出来的新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这是许多从事理论研究
      的学者们所无法得到的优越条件。
      
      
      
          因此,《故事会》编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成为一名故事理论家和具
      体实践者,对于更好地办好这本刊物至关重要。
      
          回顾中国期刊的发展史,上海滩上早年创办的杂志就具有这样的传统。
      
          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中国期刊发展迅速,最兴旺的时候全国总共有着将近
      两千多种不同类型的杂志。而上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版的
      期刊为全国之冠,将近有一千五百多种。这些不同类型的刊物,几乎覆盖了全国的
      各个大中城市,发行量最多的月发行达到二十多万册,最少的也有四五万册。这样
      的发行数字,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因为直到文化和科学都高度发达,
      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已大大增加的今天,我们有的刊物的发行还没有达到当年上海
      期刊的最低发行量。
      
          为什么在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旧中国,一本杂志却有着如此高的发行量呢?
      
          在研究这种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那就是当时在上海滩
      上办刊物的那些人,与我们今天办刊物的人不同!
      
          这里,我们暂不去列举陈独秀、鲁迅、郭沫若、巴金等等重量级的名人,当时
      是如何在上海滩上创业办刊。人们只要随手翻一下当时的刊物,就会发现这些办刊
      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就是这本杂志所表现内容方面的专家。这些办刊人无论他
      们的政治观点如何,他们对于自身刊物从理论上的研究都是很深的。他们办杂志都
      是为了把自己的思想、自己认同的这个流派、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通过一本刊物
      表现出来。这种刊物自身独特风格的表现也是很顽强的,是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后盾
      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给读者以吸引,以冲击。因此,这些刊物也就相对地被对
      这方面有着兴趣、爱好和从事研究的读者所接纳。
      
          上海滩历来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而各种刊物都有其理论支撑着的立场。仅以
      邹韬奋所办的《生活》周刊为例。1926年邹韬奋在上海创办了这本杂志,1930年春,
      有位读者写信给韬奋先生,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挥霍、生活糜烂,虽然
      年过五旬,仍逼迫上海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做他的小老婆,且婚礼之奢侈不亚于蒋、
      宋的豪华气派。韬奋先生派人明察暗访,终于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准备将来信发
      在该刊的“读者信箱”栏。王伯群知道后大惊,派人送来十万大洋到《生活》周刊
      编辑部,表示对这种经费不足的民办期刊的“赞助”,但被韬奋先生一口拒绝,表
      示绝不背叛《生活》周刊办刊宗旨。来信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这里我
      们除了赞扬韬奋先生的骨气之外,对于他作为一个办刊人在理论和信念支撑下坚定
      的立场,不能不倍加赞赏。
      
          作为上海的一本刊物,应该说《故事会》较好地继承了前辈办刊的传统,在不
      断加强编辑队伍的理论建设上是下了功夫的,每一个编辑都力争自己能够成为故事
      方面的“特殊理论家”,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编辑工作,对这本刊物进行不断地更
      新和创造。如果说这些编辑们仅仅只把《故事会》当成自己谋生的手段,那么这本
      刊物就绝对只能是对别人的模仿,而不可能具有理论上的超前性,也很难形成刊物
      本身所具有的灵魂。
      
          提倡编辑从事理论研究,使《故事会》的发展充满了后劲。
      
          从中国期刊近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不难看出,一本刊物要做到一段时间发行量很
      大,或者是在某一种情况下出现发行量猛增,这都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但是,要
      使一本刊物在二十多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里,其发行量始终保持在全国领先的地位,
      获得一种经久不衰的局面,那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了。
      
          《故事会》依靠理论先行,理论支撑,理论武装的作者,以及编辑这个特殊理
      论家队伍,使这个困难得以突破,将许多刊物梦寐以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为了建设这支独特的理论队伍,何承带头进行故事理论研究。在多年故事研究
      的基础上,他先后写成了《故事的理论及其发展简史》《新故事的基本特征》《新
      故事的创作》等数万字的理论文章和专著。
      
          在主编的带动下,编辑部对故事理论研究蔚然成风。编辑们都在各自钻研的基
      础上,分别写出了《新故事的历史和现状》《新故事的基本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新故事的体裁特征》《口头性与新故事的情节特点》《新故事怎样运用传统表现手
      法——三迭式》《从行动中见人物》《故事也应该注意场景描写》等几十万字的理
      论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故事的发展和刊物的走向进行探讨,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编
      辑工作。
      
          将编辑都培养成为特殊的理论家,用大理论来统率“小”刊物,这就是《故事
      会》找到的生成支撑点。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