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浪潮”(7)
      
          原因何在?
      
          原来,在提出封面革新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读者所形成的多年审美意识。在
      封面更新之初,未曾通过发行或别的渠道对读者发布“安民告示”。因此,在读者
      见到如些艳丽的封面时,竟有些无法接受。加之当时盗版猖獗,一些读者甚至怀疑
      新出版的《故事会》是否是一种盗版,编辑部的电话每天不断。在一些比较偏远的
      地区,甚至还出现了邮局送的刊物,订户竟然拒收的情况。
      
          这件事给编辑部也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刊物的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必须随时
      与热心的读者保持热线联系,得到读者的支持与参与。
      
          现时中国的每一本期刊,都有植根本土,找到自我生长的理由。但是,这如同
      一个人一样,要想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就必须抓住机遇,抢占先机,
      在成功的花朵还没有真正绽放时,就要懂得给自己的未来投资,办刊物何尝又不是
      如此呢!
      
          彩色胶印封面的出现,也可以说是《故事会》一种有远见的投资。我在后面还
      将写到,它不但使这本小开本的期刊一下子变得更加艳丽,同时在以后的广告发展
      中很快就凸现了出来。
      
          在封面设计上尽量发展自己的个性,尽量不要与那些“赶潮流”的期刊雷同,
      尽量使自己与那些“亲兄弟”区别开来,将自己独特的面孔展现给读者,这便是《
      故事会》面对“第二次浪潮”的独特艺术思维。
      
          插图、题图是刊物的一个重要方面,《故事会》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色,这
      方面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
      
          一本小开本杂志,特别是像《故事会》这样的刊物,文字的用稿量大,版面就
      是“寸土寸金”,留给李宝强发挥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做文
      章呢?
      
          插图和题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字的一种补充,是一篇故事的读后感。李
      宝强在这里又将他独特的审美意识发展到了极限。无论多么有名的画家,都必须得
      遵照他的要求去做,否则他就不会请你为这本刊物做画。
      
          完美的美术风格是一本刊物的服饰。
      
          作为美术编辑,李宝强是很挑剔的。
      
          首先,他要求插图和题图都必须体现刊物的独特风格,即插图必须具有故事性、
      情节性。读者通过插图能够加深对于一篇故事的喜爱和理解,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李宝强排斥当时流行的抽象派画风,尽力回避当时刊物流行的象征意义
      性质的插图与题图,要求插图和题图都要具有写实性,不要太空泛。特别是题图,
      对于故事一定要具有提示性。
      
          但是,李宝强要求的这种写实性绝不是对于文字故事的图解与描摹,而是一种
      创造。要求画家都能在内容的启示下进行一种全新的绘画,使其成为文字的一种延
      伸与发展,使读者能够通过画面去触摸到故事的体肤,从图画中得到文字所无法读
      到的某种思想。
      
          好的题图和插图同时也可以提高刊物的知名度。
      
          这就是《故事会》对于美术所要求的独立的审美立场。
      
          何承伟很看重这“半亩地”的作用。因为在以文字为主的这本刊物上,美术所
      起到的作用虽然只能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却是刊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先
      于文字与读者眼球接触的实体。读者接触刊物的第一要素就是形式,就是形式对于
      他们的吸引,然后才能接触到内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往今来绘画与文字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文离不开画,
      画离不开文。到了一百多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期刊时,就很好地将文字与图画进
      行了有机的结合,以达到图文并茂,相辅相成,当年在上海滩上所办的《生活》《
      良友》等杂志,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刊物必须图文并茂的这种形式。将图画放在密匝
      的文字中间,这本身就有它的美学价值,在这里,图画已不再是文字的一种附庸,
      它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难怪有人建议,将《故事会》上的插图和题图
      都搜集起来,完全可以出版一本相当有价值的图书了。
      
          目前中国所出版的许多故事类期刊,将它们放在一起时,立刻就会发现从开本
      的大小,到封面的设计,再到一些作品的内容,都会出现许多令人不解的雷同。正
      是这种雷同,使一些细心的读者看出了这部分刊物的某种模仿性、平庸性和依赖性。
      
          在这“第二次浪潮”的冲击面前,《故事会》走的却是另外的一条道路——尽
      量地摆脱模仿、平庸和依赖,走自己完全独立的发展之路,让自己的特色显现于故
      事之林。
      
          正是这样,《故事会》除了在封面、插图、题图的美术设计上下功夫之外,对
      这“半亩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在美术创作上与文
      字一样的严肃认真,精雕细刻,使美术与文字浑然一体,相辅相成。
      
          反粗糙,反粗俗,精品化,精致化,于细微处显示出这本刊物超凡脱俗的大手
      笔。
      
          对于每个栏目的栏目图,李宝强都请专家精心设计。这些栏目的图案形象逼真,
      个性鲜明,使许多仿冒者自叹弗如。例如“东方夜谈”这个栏目,每期都有一个标
      志性的图案,那是在一轮弯弯的月亮上面,坐着两个开怀大笑的人,他们在讲着各
      自不同的故事,同时又相互逗引。这轮弯弯的月亮如同一只弯弯的小船,在它的旁
      边有几颗闪亮的星星,月亮的后面是一层浓浓的夜色。
      
          这个小小的图画,会带给人们多少遐想啊!也许你会想起童年时代,在屋后的
      葡萄架下,奶奶给你讲故事时的情景;也许你会想起学生时代,同学们一起躺在绿
      茵茵的草地上,讲着相互有趣的故事;也许你还会想起与恋人在月光下散步时,讲
      着各自难忘的经历……
      
          一个小小的图案,竟能引起读者如此广泛的想像,诱发其展开刊物的兴趣,这
      已经足够了!
      
          经常看《故事会》的人,经过这几年之后,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即《故事
      会》这两年来学会打扮了,浓妆淡抹,变得更加漂亮!
      
          采访中,我曾在上海、北京、江苏、辽宁等地的一些书摊上着了一些了解,许
      多刊物的零售商们都喜欢将《故事会》高高地挂在橱窗前。这种将《故事会》从
      “柜下”请到“台前”的做法,正说明这本刊物在美术设计和形式改革上是十分成
      功的。
      
          故事事业发展了,故事的报刊增多了,《故事会》也办得更有特色了。
      
          经过“第二次浪潮”之后,在生机勃勃的故事大森林中,《故事会》仍然是一
      棵高大挺拔的白桦树——这位森林中的美男子,至今仍在风雨中令人羡慕地傲立着。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