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挑战(10)
      
          谁知二十多天之后,唐强终于在河中捞出了一枚金戒指。
      
          看着这枚戒子,一股热浪从黄珍的心中升起:天上星星数不清,可是月亮只有
      一个;天底下有金钱的有地位的男人多得像星星,可是真正理解自己的只有唐强一
      人。真是万两黄金易得,人间真情难觅……
      
          如果这个故事就到此为止,那么这也只是古往今来千万个爱情故事的重复,也
      不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太多的东西。
      
          为了让这个故事提高品位,在读者心中留下一片难忘的晴空——让读者有所收
      获,有所思索。编辑与作者共同商量,决定跳出过去爱情故事的窠臼,挖掘具有现
      实意义的主题:
      
          ……正当黄珍姑娘要向唐强表白自己的爱情时,却遭到了唐强的拒绝。他摇摇
      头说:“男女之间除了爱情,更多的还应该有理解,我同你热恋了一年多,深知你
      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来不说假话。尽管镇上人对你议论纷纷,我却可以断定,
      你的金戒指一定躺在河底,这事如果不弄个水落石出,以后你在镇上将永远无法抬
      起头来。因此,我有责任为你澄清!理解毕竟不等于爱情!”
      
          一个令人神往的美好心灵,就这样不动声色地、顺应故事情节地展现了出来,
      没有一点雕刻的痕迹,没有一点空洞的说教,故事所产生的美感,如余音绕梁,在
      人们的心中久久回旋。
      
          优秀文化对于人们灵魂的滋养,就如同春雨,真正是润物细无声啊!
      
          向往与追求,构成了人类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心世界在实际生活中,
      不断地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因此,故事在赞颂人类美好心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对
      于丑恶行为的指责。
      
          这同样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
      
          人们在这个世界里,应该看到丑恶被受到指责,践踏人性会受到惩罚,恶魔会
      受到驱逐,正义之剑在这里闪闪发光。
      
          1988年,中国大地上到处都在冒出来许多“万元户”,《故事会》在这年的第
      一期上,发表了一篇《算出来的万元户》,读后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故事说的是山坡乡,这是全县出名的穷乡。可是县里要开万元户表彰大会,让
      各乡报名单。这可让乡长发了愁,就找到前几年做烧饼卖的王老万。将他家的母猪、
      猪崽、羊、就连家里吃的粮食和准备烧窑盖房的土坯都算成了钱,被报上去成了万
      元户。谁知到县里开会前后,报纸上一宣传,收税的,要赞助的,把本来就很穷的
      王老万给弄得更穷。待他在县里开会回来,谁知一场大雨,将准备盖房用的土坯都
      给“泡了汤”。当乡长前来看望生病的王老万时,王老万长叹一声:“哎,你这小
      子把我害苦了!”
      
          这是一声切肤之痛的长叹,也是一声无可奈何的长叹。这声长叹是一声控诉,
      是一声心灵深处暴发的闷雷。中国老百姓受够了浮夸风的苦,吃够了弄虚作假的罪,
      这个为了自己仕途不管老百姓生死的乡长,都会受到人们的指责。人们心灵深处的
      世界里,就在这则欲哭无泪的故事中,接受着一种良心和道义的呵责:千万不能做
      那样的人!
      
          在一些通俗文学将不堪入目的文字当成“宝贝”展现给读者时,当这样的刊物
      形成一种浪潮涌来时,《故事会》的编辑们,就是这样在他们所编辑的作品中,不
      断地打造着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
      
          读者对这个“神往的世界”反映如何呢?
      
          2002年11月的一天,编辑姚自豪收到一封厚厚的来信,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叠
      投给编辑部的稿子,稿子的上面附着一封信。
      
          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来稿和信件,它寄自电网密布的大墙之内,出自于一个囚犯
      之手。
      
      
      
          正是《故事会》上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故事,正是那一个个由作者和编辑所精心
      营造的世界,使这位正在服刑的犯罪之人,在接受管教的同时,从阅读《故事会》
      上的故事,将他的心灵引向了一个神往的世界,在那里,他的灵魂得到了一次从未
      有过的洗礼。
      
          他在这封2002年10月30日的来信中写道:“……姚老师,我想说的是,如果没
      有你(的帮助),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如果没有你和《故事会》(老师们)的
      关心、爱护、还有帮助,或许我还在沉沦。这些,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是的,只要他永远铭记着编辑老师们为他和千千万万读者所打造成的、那个令
      人神往的世界,就一定能够勇敢地重新站起来,面对生活,笑对人生。
      
          现在,他已经成了这大墙里的“名人”,平时除了服刑,听从管教,反省之外,
      他还爱上了写故事,不断地给《故事会》投稿。近半年,他的作品先后在《中国青
      年》《辽宁青年》等刊物上发表,其中的一些作品,还被《读者》《东西南北》《
      文摘周报》等报刊转载。同时,他的事迹也在全国一些大杂志上作过专题报道。
      
          就在他写这封信之前的一个星期,在大墙内他还接受了一家省级电视台“法制
      时段”的专访,录制了《大墙内外》的专题片。
      
          这位在大墙内给《故事会》编辑来信来稿的作者名叫杨晓海。
      
          有一位名叫刘天增的读者,家住内蒙古右前旗土贵乌拉镇,他在给《故事会》
      的来信中是这样写的:
      
          一个月前,我得了一场大病,出院后仍然不好。后来,又请几位大夫诊断,都
      说不出还有什么病,可是我总感到四肢乏力,精神不振,整天在家(里的)炕上,
      不是睡觉,就是坐着,有心做点营生,可是又不能做。一天让我的孩子借了一本书
      来,我接过一看,是一本《故事会》。我就翻开正文看起来。看了一篇又一篇,都
      感到很好。“吃饭了,爸爸。”“噢。”我嘴里答应着,手里确(却)放不下书。
      “还不吃饭?都凉了!”伸手把书夺过去了。我一看是老婆,她瞪着眼:“有什么
      好看的?饭都不吃!”“可好看呢!不信我吃了饭给你讲一个故事。”我吃过饭就
      给她讲了《杨志福觅爱》。她们听了笑得都合不上嘴,高兴地说:“好故事,好故
      事!比去看电影还解闷呢!又不用花钱,又不用跑腿。”后来,我又去借了几本一
      一看过了,都感到很好,每天有《故事会》作伴,我也不觉无事可做了。现在,我
      每天在家读《故事会》,然后又将里面的故事讲给家人和邻居听,人也不知怎么有
      了精神,家里的业余生活也变得有趣了。这都是《故事会》的成效,我要感谢《故
      事会》。《故事会》真是一本好刊物。
      
          这就是一位读者,在《故事会》这个令人神往的世界里的真实故事。我如果不
      是亲眼看到这封读者来信,真以为自己读的是一篇神话
      
          读者在这里神往的是人性的美丽,灵魂的美丽,是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美丽。
      
          人的心灵在这本小小的刊物里找到了依托。
      
          这是一片没有被“洪水”卷走的绿色的家园。
      
          因此,在1985年前后,虽然一开始《故事会》的订户有所下降,但是这种形势
      只持续了半年多,《故事会》的订户便开始出现了回升,最后竟然超过了以前的订
      数,在1986年、1987年、1988年这三年里,月发行量都保持在四百四十多万册以上。
      从1984年到1986年,在这竞争最激烈的三年中,《故事会》连续三年发行量居全国
      期刊之首。为此,《人民日报》曾发表了《故事会的发行量为什么能猛增?》的专
      题文章。《光明日报》也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评论员文章及长篇通讯,对《故事会
      》的办刊方针进行了肯定。
      
          这一事实雄辩地说明,在全国范围内,每月最少有上千万的读者对这本刊物情
      有独钟。在“通俗文学”及其各种通俗期刊大潮涌起的时候,同样是作为一本通俗
      读物的《故事会》,不靠“枕头”,不靠“拳头”,却能在发行上超越“两头”书
      刊的发行量。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在这本小小的刊物里,不仅有读者需要的娱乐性与知识性,同时还有读者需要的观
      赏性与趣味性,具有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所
      必须的钙、铁、蛋白质以及多种精神微量元素。人们的心灵深处需要她的滋养,人
      们的情感需要她来倾诉,她适应了中国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情,在一本薄薄的
      刊物中,照顾了社会各阶层、多元化的审美要求。因此,才能够成为一本为中国老
      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畅销读物。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