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挑战(6)
      
          已经在北京担任文物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的崔陟,深深地记得这样一幕:
      
          那时,他是一名北京下乡知青,考上大学后毕业分配在河南邯郸的一所学校里
      教书。他给《故事会》写了一篇稿子,编辑陈中朝看了之后觉得不错,但有的地方
      还得作一些修改,电话里怕说不清楚,于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陈中朝从上海不
      远千里来到邯郸。当两个人见面时,崔陟万万没有想到,陈中朝竟然是一位鬓发染
      霜的老编辑,心中非常感动。稿子经过两个人的仔细推敲后,由崔陟再次作了修改。
      陈中朝带着崔陟的稿子,登上了十分拥挤的火车,连个位子都没有。只见这位令人
      尊敬的老编辑站在车窗前,不停地向他挥手,他那头上的白发,在人群的拥挤下时
      隐时现……
      
          崔陟呆呆地站在月台上,眼里不由涌出了泪花……
      
          后来,在一次笔会上,崔陟终于看到了自己那篇名叫《老山沟的奇闻》的修改
      稿,只见上面陈中朝用红色毛笔写下的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稿纸。
      
          这是我于2002年8 月5 日上午在北京采访崔陟时,他激动地给我谈起的一件难
      忘的事情,现在回忆起来,他的眼里都还盈盈地闪着泪花。
      
          正是由于编辑们坚持眼睛向下,《故事会》才能随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紧跟
      时代前进的步伐,注意反映普通老百姓所关心和感兴趣的故事,以高品位的作品奉
      献给读者。
      
          为了使每一篇发表的故事都能够真正地达到高品位,对于所发的稿子,编辑除
      了进行认真的修改和加工之外,还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都不轻易放过。
      
          家住江苏常州的故事作者陆柏树写了一篇《走进〈故事会〉》的短文,谈到编
      辑对作品的要求,他是这样写的:“……其实,走进《故事会》的每位作者,都会
      有这样的共识:编辑部对每篇作品,是不惜任何代价的。而编辑老师对作品倾注的
      心血更是感人至深。就本人而言,在所有变成铅字的作品中,惟有《故事会》每发
      (表)一篇作品,都得经过编辑老师指导后反复修改。(我的)《不得安宁的灵魂
      》这篇作品,从构思、创作到稿件寄出,我用了一个星期的业余时间,结果在编辑
      部鲍放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在数月之内两易其稿,定稿后她还先后打来三次电话,对
      作品中一个细节进行查询、修改和敲定,足见编辑老师对每篇作品的劳心劳神之极
      了。”
      
          北京的故事作者范大宇,是一个写故事的高手,他给《故事会》写了整整十年
      的作品,共获得了十五个故事类的大奖,也算是故事界的一个名人了。但是,他的
      稿件在编辑部同样会遇到退稿的命运。为什么?因为《故事会》用稿从不看人,不
      管你是名人也好,还是靠口述请人记录的文盲也好,稿件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名人
      不一定每篇作品都是名篇,为了对她的读者负责,凡是不“出彩”的稿子,绝不能
      用一个字。对于作品与朋友,编辑们从来都是实行“一‘国’两制”——朋友归朋
      友,作品归作品。
      
          对于像范大宇这样的名人,除了在作品上从严把关之外,对其准备发表的作品
      也同普通作者一样地接受“挑刺”。
      
          范大宇写了一篇《偷钩》的故事,编辑部都通过了,准备在下期发表。但在评
      审组审读时,这篇作品最终未获通过。故事大王张道余指出,这篇作品在一个细节
      上有问题:“这篇故事在写黄花鱼出海的事情上是不通的,因为黄花鱼是不出海的。”
      
          这个细节一提出,编辑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张道余。
      
          张道余来自上海的金山,那里不远处就是大海。他说:“我是一个老渔民了,
      打了一辈子鱼,由于海水的压强比淡水大,在禁渔期出海的黄花鱼就会内脏破裂。”
      
          编辑们都是些秀才,何曾知道那可口的黄花鱼竟是如此的“娇嫩”,差一点在
      作品中闹了笑话,于是,立即对作品进行了技术修改。
      
          为了给读者提供高品位的作品,《故事会》的编辑们真是费尽了心血。
      
      
      
          前面所写到的那篇备受读者欢迎的故事《彩蝶》,我在采访中发现,直到十八
      年后的今天仍然为许多人所铭记着。
      
          前些年,被各种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作品不少,结果也只是“各领风骚两三年”,
      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彩蝶》能够被流传至今,也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之
      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反响,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如此大的震撼,这与编辑
      部追求品位向上的一贯办刊原则同样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是对九岁女孩彩蝶美好心灵的赞颂,以及对其父
      亲华铁成讨好新欢,不择手段谋害亲生女儿丑恶行的无情鞭挞。整个故事没有一句
      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情动人,许多读者读了后都禁不住潸然泪下。
      
          但是,光有高品位、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还是不够的,这则故事之所以有如此
      震撼人心的力量,达到如此强烈的社会效果,与整个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是分不开的。
      
          为了达到一定高度的艺术效果,编辑们对这部作品倾注了大量心血。
      
          老编辑陈中朝和编辑部的编辑们多次与作者交换意见,最后又亲自动笔对作品
      进行反复的修改,抓准了情节在组织安排上的疏密相间,从而使作者试图在故事创
      作中探索以情动人的意图获得了成功。
      
          作者在原稿中,用了一千多字的篇幅去写华铁成与新欢的鬼混,写得十分细腻。
      编辑审稿时认为过多地写他们之间的肮脏丑恶,会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开,从而冲淡
      中心情节。同时会使故事显得庞杂臃肿,影响了故事的单纯性。为此,修改时就只
      用了几十个字,一笔就带过了。而对于其父狠心毒害亲生女儿一节,作者开始却写
      得较简单,编辑在看稿后又做了细致的修改加工。这样使故事的重笔就落在了父女
      之间,通过美与丑心灵的对比,使美者愈见其美,丑者愈见其丑。如果说在华铁成
      第二次出车回来,不较为细腻地写他的心理和回到家里的情景,而采用简单叙述,
      就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篇故事的结尾,作者原来是这样写的:
      
          正当人们轰轰闹闹将华铁成和“蝴蝶女士”往公安局送时,急救室的门开了,
      两腮挂满泪水的老医生告诉大家:“孩子醒过来了!”顿时,人们沸腾起来。这时
      又见车队的几个青年司机跑到急救室门前,把一捆钱捧到车队队长爱人的面前:
      “张嫂,这是我们大伙自愿凑的三百元钱,交给你,你就留在医院,好好照顾两个
      孩子吧!”张嫂接过了钱激动地说:“大家放心,这两个没娘的孩子我收下了,我
      一定要把她俩抚养成人!”话音刚落,人群里暴起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不知是谁
      带头朝张嫂的怀里丢了五元钱,接着,人们便三元、五元、十元、八元地争着朝张
      嫂的怀里丢钱。顷刻间,张嫂的怀里、脚下、身前、身后都是钱。看着眼前的景象,
      华铁成“扑通”一声,跪倒地上,身后的“蝴蝶女士”也跟着跪在了千人百众的面
      前。
      
          经过修改后的结尾为:
      
          正在这时,急救室的门开了,两腮挂满泪花的老医生告诉大家:“蜓蜓醒过来
      了!”他顿了一下,声泪俱下地说:“可是,彩蝶这孩子,她为了保护妹妹,她…
      …她把自己身上的热全给了妹妹,她……她死了!”
      
          “哗,”人群中顿时怒吼声、唏嘘声响成一片。人们高喊着:“严惩杀人凶手!”
      公安人员立即出示拘留证,把华铁成、赵爱娜戴上手铐带走了。
      
          这时,张姨抱着小蜓蜓出现了。小蜓蜓看着蒙上了白布的彩蝶遗体,被两个穿
      白大褂的缓缓推走了。她拼命从张姨手中挣扎下来,边奔边哭喊着:“姐姐!我要
      姐姐!”
      
          读者完全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结尾,看出《故事会》的编辑们是如何在高品位
      的艺术上所作的努力和追求。原稿意在通过群众献钱来触及华铁成的灵魂。这样便
      使这则故事的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人为的痕迹较重,也缺乏更深的感染力。修改
      稿是顺着整个故事的中心情节与立意顺流而下的。并且以彩蝶为了保护妹妹而献出
      自己年幼的生命,来揭示主题,这样改动,整个故事顿时力增千钧,撼人心魄,彩
      蝶的形象也更加丰满、感人。
      
          《彩蝶》获得了全国故事大赛的一等奖。
      
          在通俗文学卷起的大潮中,《故事会》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她仍然以自己独
      立的个性,高扬起自己的大旗,挺立在潮头,并以此赢得了最广大的读者。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