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喷”时期(5)
      
          5 .第一次辉煌
      
          1983年11月2 日,在湖南省浏阳县文化馆里,正在举行一次与众不同的座谈会。
      参加的一共十七个人,座谈的是一个看来与这个县的工农业发展毫不相关的极古怪
      的题目:谈谈你为什么要订《故事会》。
      
          这是不是《故事会》编辑部来召开的一个读者座谈会呢?
      
          不是。
      
          是不是《故事会》编辑部委托这里的文化馆或什么单位帮助召开的呢?
      
          也不是。
      
          原来这个县当年订阅量最大的刊物有两种,一种是主要由公家出钱订阅的《支
      部生活》,另一种是主要由老百姓自己出钱订阅的《故事会》。而《故事会》在这
      个县发行达到三千多份之后订户还在增加,大有在这个县的期刊发行中独居榜首之
      势。
      
          这件事情让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感到奇怪,为了加强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全县的文艺事业,他们想出了这样一个向《故事会》“取经”的好办法,
      
          这十七名人员,来自工、农、商、学和机关,基本代表了县里的各个方面。
      
          清清的浏阳河在不远处哗哗地流着,这里的发言也伴着水声在流淌。
      
          首先发言的是县冻肉厂的青年职工阳惠明,他说:“我订阅了五份杂志,最喜
      欢的还算《故事会》,遗失最多的也是《故事会》,简直松不得手,一不小心就会
      被人摸去。她在我们车间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她办得活,又通俗易懂短小易记。
      过去别人说我是王木匠挖猪糟——扣口不开的哑嘴巴,自从八一年订了《故事会》,
      上台讲了《被通缉的人》《书呆子恋爱记》等几个故事,从此就传开了,‘哑嘴巴
      ’(的外号)也无形消失了,(大家)开始称我是‘土财主’,意思是有‘才’平
      时不爱说。其实我的‘才’是搭帮《故事会》给我的。”
      
          磷矿技工学校的学生张志文说:“我在高中读书时就爱看《故事会》,曾先后
      零购了十三本(期)。越看越过瘾,成了我必须的业余课外书之一,主要是它办得
      灵活,生动。有肉、鱼、蛋,还有酱油、味精和别的调料,越‘吃’越有味,感到
      美味可口。我特别喜欢有关土特产、名胜古迹等传说故事,它可以长知识,增智慧,
      添毅力,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希望她多发一些这样的好故事。”
      
          退休的曹建华原是一位女干部,她听完两个年轻人的发言后就抢着说:“退休
      后闲着无事,文化又不高,看小说不感兴趣,看诗又不懂,唱歌又嗓子不好,我就
      订了一份《故事会》。我身边带有两个五六岁的小孙子,天天要我讲故事,实在是
      个包袱,哪里去找呢?《故事会》帮了我的忙,特别是新故事,它短小精悍,又好
      记,写得又非常活,又有教育意义。但《故事会》的封面还不算美。”
      
          农民业余文艺作者廖取勋的发言更是直爽:“我们村里大部分农民认为《故事
      会》都看得懂,都说这是真正为我们农民服务的书。村里有个周三老倌(曾对我)
      说:‘小说和诗我看了半天,还不知哪里刮风下雨,《故事会》一看就记下了,实
      在好。我们这些四十岁以上的人,只来得葡萄酒,来个六十度的塘东花烧酒受不了,
      只看这样通俗易懂的书,因为文化水平(只)是个五磅热水瓶。’”
      
          另一位农民业余戏曲作者张云,在接到开会的通知之前,专门“戴着有色眼镜”
      对《故事会》作了一次全面的“体检”,这位“主治医生”在发言中说:“我订了
      一本《故事会》,早几天,我从头至尾将几年来的都重新翻阅回顾了一下,为防止
      和消除精神污染,重新学习,但内容上很少看到‘侠客’、‘幽灵’、‘女尸’、
      ‘野人’等方面的不堪卒读的东西。她的确是个有教育意义(的)刊物……是活跃
      农民文化生活,向群众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好书,好教材,
      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这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没有一个编辑部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在数千
      里之外的那条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浏阳河畔,读者公正、客观地对《故事会》这几
      年来的得失进行着评价。
      
          这次座谈会专门作了发言记录,然后由县文化馆的张文清写成一份纪要,于一
      个星期之后邮往上海的《故事会》编辑部。
      
          这是一篇多么沉甸甸的记录啊!
      
          这里的话,代表着全国千千万万不同层次读者的心声,代表着读者们对《故事
      会》这几年来工作的评价,而在这些评价的后面,却凝聚着编辑部所有工作人员的
      心血。
      
          当时的《故事会》,像湖南浏阳县这样全年每期订数达三千多册已不算稀奇。
      
          广西的一个县,每当刊物将要邮到的日子,许多读者天天赶到邮局去等待,全
      县每期定数近万册。
      
          1984年,位于天山山麓的石河子垦区一三三团场有二万多名职工和家属,第一
      季度就订了八百二十份《故事会》,第二季度又增到九百四十份,平均每个队三十
      份,其中液压件厂九百余人订阅了六十份。《故事会》在这个僻远的大山深处,发
      行量一直位居首位。垦区的另一个一二二团场,每期订数也达到了七百二十册,同
      样位于这个团场所订刊物的首位。
      
          湖北省光化县实验小学,在任课的五十名教师中,就有二十九人订阅了《故事
      会》。1983年下半年,河北省承德县西大庙中学李仕东老师的这个班,共二十九名
      学生,就有十一个人订了《故事会》。
      
          河南省漯河水利技校一位名叫刘金涛的老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阅
      读情况的民意测验。他自制了几十张问卷调查表,罗列了一些他自认为有影响的刊
      物名称,让学生在最喜欢的刊物后面打勾,为了避免遗漏,最后还单独设了一栏
      “其他刊物”。由于调查是无记名的,学生都表现得很大胆。这位老师过去没有读
      过《故事会》,因此在所列的刊物中就没有将《故事会》列入。可是,当调查的问
      卷交上来后,他不由大吃一惊,在“其他刊物”一栏里,大部分学生几乎都填了《
      故事会》。
      
          在刘金涛老师的印象中《故事会》只是一本小刊物,不属于向中学生推荐的书
      刊。看了问卷,作为老师不由慎重起来,忙找了几本来读,便一下子被吸引了,立
      刻用班费给学生们订了一本。这位过去专搞“纯文学”的老师,因为发表自己作品
      的杂志看的人太少而苦恼,现在通过“民意测验”,发现了这本备受学生欢迎的刊
      物,他立刻积极地为《故事会》写稿,成了刊物的一名忠实作者。
      
          1979年到1985年,在整整的五年时间里,《故事会》完成了她的第一次飞跃。
      
          一棵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小草,在古木参天的文学圣地上,正健壮地生长起
      来。
      
          让我们翻开现在已退休或没有退休的编辑们都铭记着的那段历史,看一看这些
      难忘的数字吧:(因作者本人不会电脑制表,请出版社或印刷厂给以下数字制一个
      表格!!)
      
          1979年期发行量为二十六万七千九百三十三册,年总码洋二十八万九千四百元。
      
          1980年期发行量为四十一万二千六百四十四册,年总码洋四十四万五千七百元。
      
          1981年期发行量为九十四万九千万册,年总码洋一百零二万四千九百元。
      
          1982年期发行量为一百九十五万七千二百九十七册,年总码洋二百零二万四千
      九百元。
      
          1983年期发行量为二百八十二万七千三百八十九册,年总码洋三百零五万三千
      陆百元。
      
          1984年期发行量为五百二十四万册,年总码洋五百六十五万九千二百元。
      
          1985年期发行量为六百五十八万册,年总码洋一千八百九十五万零四百元。
      
          我在这里之所以要引用《故事会》这些过去的“保密”数字,只是为了说明她
      自身的一个极不平常的发展过程。
      
          令编辑们更加振奋的是,1985年第一期,刊物发行达到七百二十四万册,到了
      这年的第六期,发行量再次攀升达到了七百六十万册,创造了世界期刊单语种发行
      的最高数。
      
          1984年《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从这年的第一期开始,刊物的宗旨和风格基本稳定,即以发表反映我国当代生
      活的故事为主,同时刊登各类传统的中外故事,在坚持故事文学品种的特点上,塑
      造好人物形象,提高艺术美感,易讲、易记、好读、能传。
      
          这种办刊宗旨的得来是不容易的。
      
          从1963年7 月创刊,到出现第一次辉煌的1985年,整整的二十二年中,《故事
      会》跟着她所诞生的时代,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从配合“四清”运动,到“文化革
      命”中被迫停刊,编辑人员被赶下“五七”干校。再到后来复刊的《革命故事会》,
      编发配合形势进行政治宣传的稿件,《故事会》在崎岖的道路上、在云雾缠绕的峰
      峦间艰难地向前摸索着前行,其中的酸甜苦辣,当年的编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故事会》获得了新生,实事求是的作风使编辑部的所有人
      员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这本刊物未来的道路,才使这本深受读者欢迎的刊物真
      正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出路,给这本刊物注入了新的生命。
      
          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固定,使刊物有了自己的雏形。
      
          读者定位的延伸使刊物走出了过去狭隘的“围城”,如同一匹骏马找到了辽阔
      的草原,有了自己自由驰骋的天地。
      
          个人创作的凸现,为刊物的发展培养了未来的骨干作者,使刊物在以后的发展
      中有了自己丰厚的土壤,根才能扎得深,叶才能长得茂。
      
          这个时候《故事会》的许多栏目已经开始形成,这些栏目虽然有的还没有完全
      固定,有的这期设了,下一期又没有了,处于一种时现时隐的状况,但总的来讲这
      些栏目的设置,为刊物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为刊物以后许多优秀栏
      目的设置打下了基础。
      
          这时候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新民间故事,科学幻想故事,笑话,风俗故事,谜
      语故事,寓言,土特产故事,外国童话等,有的栏目一直保持到今天,成了刊物的
      品牌。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