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喷”时期(1)
      
          从1979年9 月的座谈会之后,《故事会》决定“开禁”。对于过去认为不够
      “革命”的题材,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笑话,特别是那些在“四人帮”的政
      治高压下长期流传于民间街头巷尾,体现民心民意民情的故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
      开掘。
      
          这一开掘,立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井喷”,来自于“文化革命”中各种各样
      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堆满了每个编辑的案头。
      
          《故事会》迎来了第一个辉煌时期……
      
          1 .轻轻地启开“闸门”
      
          “文化革命”中的一天,一批外国来宾来到黄浦江畔的上海。
      
          时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要员之一的陈阿大,是昔日上海滩上一个不学无术的流
      氓,平时与人说话皆是满嘴的脏话。
      
          这天,在接见外宾之前,他就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连苍蝇都爬不住。见到外
      宾后点头哈腰,连连握手。外宾见他如此模样,双眼就不住地盯着他看。这一下陈
      阿大的造反派脾气被“看”火了,他用上海话骂道:“赤那!阿乌!”
      
          外宾不解,忙问翻译:“他说什么?”
      
          翻译看看陈阿大的流氓相,不敢如实翻译这两句骂人的口头禅,急中生智,就
      顺口说道:“这是上海话,意思是说:‘先生,你好!’”
      
          外宾“噢”了一声,点点头。
      
          不久,外宾离开上海到了北京,正值张春桥到机场迎接。
      
          外宾当然知道张春桥是靠造反起家,然后从上海到北京去的,突然想起刚学的
      两句上海话,如能与张春桥说一说,他一定会很高兴。外宾立即朝张春桥大声地喊
      道:“赤那张春桥,阿乌!”
      
          周围的人无不掩口暗笑。
      
          这是发表在1980年第一期《故事会》上的一则小故事,被编排在“笑话”这个
      栏目里。它风趣、幽默,读后令人捧腹大笑。这则小故事是故事作者从民间搜集整
      理出来的,它尖锐地讽刺了“文化革命”中“四人帮”一伙不学无术的本来面目,
      读后无不痛快,故事很快便四下传开。
      
          也就是从这前后开始,《故事会》打破了原有的沉闷局面,逐渐发表许多轻松
      活泼而又思想内涵深刻、故事性较强的笑话。
      
          有一篇名叫《一定要今朝来》的笑话,与上面陈阿大接见外宾有异曲同共之妙,
      它是“文化革命”中人民对于“四人帮”培植亲信的干部政策的嘲讽。《故事会》
      发表之后,立刻在全国各地引起了传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故事说的是一个外国医药代表团到上海访问,有一个靠投靠“四人帮”被“双
      突”上去的干部去接待。外国代表团的团长在谈话中对那位干部说:“贵国有个李
      时珍,对于世界医药上的贡献真是了不起……”这时,这位“双突”干部立刻问翻
      译:“李时珍同志来了没有?”翻译一听,顿时吓了一跳,急忙向他摇了摇手。那
      位“双突”干部一看急了,就对翻译大声地命令道:“噢,什么,没有来?你叫人
      赶快派小轿车去给我接来!”翻译听后急得直搔头皮。这位“双突”干部一看,立
      刻说:“呀,他在理发?!不行,叫他马上就来。”翻译实在无可奈何,就只好凑
      到这位“双突”干部耳朵边说:“李时珍是明朝……”这位“双突”干部见翻译如
      此不听话,大为光火,就生气地说:“明朝来,不行,一定要他今朝来!”
      
          这哪里是一篇故事,这是一篇来自民间的、多么深刻的声讨“四人帮”的檄文
      呀!
      
      
      
          这些采自民间的笑话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人们怎么能不流传呢!
      
          如此辛辣的讽刺,如此鲜明的爱憎,如此轻松的表达,这是在此之前的《故事
      会》所从来都未曾有过的。
      
          这是1979年的座谈会后在《故事会》上结出的第一朵奇葩。
      
          这是作为编辑组长的何承伟迈出的总体构想的第一步:打开禁锢闸门,容纳百
      川之水。
      
          笑话——这个备受群众欢迎的形式,就是这样从批判人民憎恨的“四人帮”之
      流入手,从桎梏中解放出来,成了《故事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时代的
      变迁,这道“风景”的地位越来越高,它从开始位于刊物的中间位置,到后来竟逐
      渐地走到了刊物的前沿。人们只要打开这本刊物,几分钟内便可读完一则笑话,引
      发笑声,与这本刊物“亲近”,然后再来细细地品读后面的故事。
      
          面对着被封冻了十年之久的中国故事文化的长河,《故事会》用带着春风的笑
      声,紧贴当时读者的心灵,轻松地启开了禁锢的“闸门”。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