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那些即将远去的破碎片段……6
      
          联合车站并不是个让我厌恶的地方。联合车站早已超越了其单纯的交通枢纽功
      能,现在更像城市中的一个中心。联合车站里的人群中恐怕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真
      正的旅客,更多的是带着不同理由来这里的人。这里已经成为了购物中心、艺术长
      廊、休闲场所甚至博物馆。
      
          我们后来碰到了杰夫(Jeff),同是我们美国外交课程班的学员,而此君脸上一
      片不寻常。在我尚未能及时了解原由之时,他已经开始给我们讲故事了。原来我们
      可爱的杰夫同学在上卫生间的时候见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位国会议员,至少杰夫
      他自己很清楚那个人是谁。我只觉得,这可真是个够尴尬的邂逅。杰夫同学十分勇
      敢地上前和那位议员先生问了好,并且十分镇定地介绍了自己。但是据杰夫同学报
      道,当时那位议员并没有给予任何积极的回应,甚至还在继续洗自己的手。杰夫同
      学又抖出了陈年往事,以前这个议员曾经给杰夫签过名,并且说努力干,一定能成
      为出色政治人物等类的话。反正杰夫同学说的是十分的激动,而议员先生似乎根本
      不记得。杰夫的幼小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因为他说当时议员先生的态度就是对
      于他很不屑,更没兴趣听他的任何话语。不过说来也可以理解,如果我上卫生间的
      时候被人非要和我聊两句,我又会怎样呢?估计至少不会兴致勃勃地和人家聊起来。
      结果是议员先生给杰夫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而杰夫同学是又气又不解……我倒是
      饶有兴致地听完了杰夫的故事,只是觉得联合车站这地方真是卧虎藏龙啊,杰夫只
      比我早去一小会儿卫生间,还能碰上个国会议员。一路走下去,联合车站里面的各
      种店家至少也是档次不错。相形之下国内的火车站就差得太多了,似乎只能够卖些
      水果啊,土特产了事,而没有任何琳琅满目的感觉。我似乎应该说,联合车站是我
      很多个月来逛的最出色的一个“商场”了。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才上市,我
      也信手翻了翻,若不是太贵,我也就出手了。克林顿在卸任总统之后,不,是在拉
      链门之后就变的很萧条了。我本人并不是十分讨厌克林顿的,但是这位先生在国会
      做证时候的表现确实太差,让他晚节不保。搞得他还要一会儿演讲一会儿写书来维
      持生活……总觉得这老先生日子过得不大舒坦,不过我还是不太想知道他怎么想的,
      只想知道他能侃些什么。
      
          我们四个属于动作快的,回到罗素大楼时离下午活动开始时间还尚早。我们知
      道进去之后也肯定是坐立不安,而繁杂的安检手续让我们知道进去之后再出来就不
      是很好玩儿了,所以我要四处溜达溜达。还有半个小时,我本想在附近找“美国银
      行(Bank of America )”去存一张支票,这可累坏了我。在华盛顿市中心竟很难
      找到一家美国银行分行,问了大街上监守岗位的许多安全人员也只能把我所要找的
      路指点越来越乱。毒辣辣的太阳挂在天上,不知道为什么太阳总是在该出来的时候
      躲着我,而在我希望他不要出来普照大地的时候光芒一把。害得捂得严严实实的我
      走在太阳底下还不断地擦汗……我就根据那逻辑不太清楚的、从安全人员嘴里得到
      的美国银行方位去寻找,可是只觉得时间越走越快,而脚下的路却是越走越多。衣
      着正式的我这时候还拿着个照相机,这更加让路人不解了,我也挺不解的,我到底
      像个啥?这位安全人员指的线路到是风景不错,可是只觉得这路口太多,不断的转
      来转去已经让我有点害怕了。在华盛顿这种奇异的地方,谁又能知道我究竟会看到
      些什么。这一路上的风景真是难以说清,只觉得路边的每一幢不起眼的建筑都有着
      意味深长的名字,或者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旧是在一个不很令人注目的地方,我看
      到了最高法院。而这美国三权之中上镜率最低的一权(司法),除了显得很开阔之
      外,似乎也没有什么能让人一看就觉得气宇不凡的地方,比起国会(立法)和白宫
      (执法)的大排场以及戒备森严的水泥墩阵,这里倒是亲切了许多。   
      
      
      
          下午回到罗素大楼,进去之后竟然还有很长的时间要等,只得四处徘徊。被热
      得已经不行的我脱下西服外套,却发现里面的衬衫像是水洗了一般。站在阴凉的大
      楼,倒是很舒服。看到楼下一群群被大人带进来的小孩儿,先是在这种地方看到小
      孩子觉得很释然。后来却是感叹,这些孩子们从小就接触这些东西,且不说以后会
      有多大的发展,也不能说眼前的一切是怎样的教育,只觉得这些耳濡目染、潜移默
      化的东西的影响才是让人不可估量的。这和我们在国内小时候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
      也应该是有相似之处的,可问题是我们之中多少人真正接受了?相反,我也不应该
      说眼前看到的一切会有多么大的影响和力量,或者说和美国人那种自豪感会有多少
      必然联系,但是我总觉得美国人的信念,就是从这种生活中培养出来的。
      
          我们从小就被要求爱国,我直到游历了许多国家,接受、感触到了外国的国家
      认同感的培养,才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日渐强烈。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