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 委曲求全
      
          中国伦理的核心在于“忠”、“义”二字,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强烈责
      任感。本朝崇尚文治、讲究仁德的一贯努力,终于在最严峻的关头带来了收益,这
      就是志士们没有忘记维护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崇高义务,怀报效之志而云集阙下,他
      们把高宗的登基看作是一场“中兴”,并对此寄予了莫大的期望。无疑,这才是帝
      国赖以继续存在的真正基础。高宗作为临危受命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成功在于以安
      抚的手法和优容的接纳政策使士大夫们大大舒缓了一直紧绷着的惊慌心态,能够从
      惊悸中定下神来聚集在天子的周围,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兼收并蓄的效果。建炎二
      年(公元1128年)五月,尚在流亡中的帝国政府就已经开科取士;渡江以后更注重
      绥怀之方,强调以柔道御天下。比如对待滞留北方或不幸被俘而出任伪职的人,朝
      廷不仅不予责难,相反还善待其留在南方的家属,以此召唤他们回头反正。所有这
      些都是使天子的号召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的原因所在。一切夷狄之辈都往往低估了
      中国文化的巨大潜能,他们从没有真正地意识到,这种无形的力量是任何刀剑都无
      法斩尽杀绝的。
      
          绍兴初年的形势虽然看起来与建炎时期一脉相承,都在为应付外寇而疲于奔命,
      但客观上却无疑有了一个重大的转变,那就是高宗的退守自保路线终于成为惟一可
      行的方针。从物质条件上说,二十余万的兵力虽已与前几年不可同日而语,但与敌
      虏相较,根本不成比例;财政则更为糟糕,应付军队和日渐增多的各级官吏都已经
      捉襟见肘,更谈不上保障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原则而论,最好的反击机会早已被一
      而再、再而三的丢失,事到如今,除了卧薪尝胆徐图恢复之外,哪里还会有更好的
      办法!
      
          委曲求全是肯定的,但如何去达到最后的目标呢?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廷南迁后,金军一方面南下追击高宗,一方面加紧
      肃清淮河沿线的宋军残余,九月底,攻破江南东路的楚州。十月初二这一天,离楚
      州不远,位于淮水东头的涟水军驻地孙村,突然来了一艘身份不明的船只,船上有
      五男二女,为首者自称是前御史中丞秦桧,自东京陷落后为金人所执,金人东进,
      强随以行。楚州失陷时,携妻王氏,仆婢两人及御史从官翁顺、高益恭及水手孙静,
      乘敌不备而逃出。
      
          巡逻者大多是乡民出身,不晓其说,遂执缚秦桧等人送入水寨,但寨中将官们
      也半信半疑。确实,两军对峙,全家安然脱归,哪有这么方便的事?事情蹊跷,未
      可遽定,便将秦桧一行送至主将寨中。
      
          统制丁禩也不甚相信秦桧的自述。此刻他正巧患病,于是借口不出,由手下的
      几位将领陪同秦桧。秦桧见众怀疑沮、敌意甚重,无奈回到舟中住下。过了几天,
      丁禩经过一番斟酌后,还是派参议王安道、冯安义陪同,护送秦桧转赴天子行在。
      当时陆路已经不通,一行人由海道前往浙中,十一月初五抵达越州——这个天子驻
      跸之地此时已升格为“绍兴府”。
      
          秦桧再一次向朝廷陈述事情经过说:靖康元年东京沦陷,因不愿拥立张邦昌,
      为金人拘执北去,至于中京大定府,同行者妻王氏,奴砚童、婢兴儿以及御史台街
      司翁顺数人。金人提兵南来,命秦桧以随军转运一职偕行。因与妻王氏密谋,故用
      反语,激敌酋完颜昌同意家属随行。楚城陷,乘金人争趋入城、纷纷不定之时,密
      约舟人孙静俟于淮岸,自己以催发钱粮为名,与妻王氏等数人于当夜乘舟而去。行
      六十余里,宿于丁家寨南,次日,为涟水军统制丁禩逻者所得。入寨后,诸将颇不
      信,复有一刘靖者欲杀桧而取囊橐,幸为桧当面折之,事寝不发。
      
          但朝中大多数人对此表示怀疑。
      
          确实,事情的疑点甚多。当初与秦桧同时被拘者还有何、孙傅、司马朴,他们
      三人下落不明,惟独秦桧得脱虎口,此可疑者一;自中京大定府至燕京有千里之遥,
      自燕京再至楚州又将近有二千五百里,敌人一路之上岂无防禁,而容你秦桧轻易逃
      脱?此可疑者二;金人若无放归之意,则必然于命其随军之同时质其家属,绝无使
      王氏等同行之理,此可疑者三;最令人疑惑的是,秦桧自称随军至楚后,定脱归之
      计于顷食之间,借催粮之名匆忙而奔,照情理言,绝不应携带囊橐之物。则如何又
      有抵达涟水军后,军将因觊觎其行囊包裹而图谋不轨之事?!人们有理由认为,秦
      桧的南归确有不明不白的地方。
      
          但这些猜测却被朝廷宰执们所否定。宰相范宗伊、同知枢密院事李回一向与秦
      桧友善,此次更是站在了秦桧的一边。特别是范宗伊,此人不仅一贯主和,而且曾
      经一度出任过张邦昌的伪职,因而对秦桧的逃归便持有一种天然的肯定态度。两人
      授意秦桧先谒见诸宰执大臣,以期首先打消朝廷重臣的疑虑。初六,秦桧来到政事
      堂,在范、李两人证明下,大家果真接受了秦桧的说法,并上报天子。
      
          除了范、李两人的力保外,秦桧早年的名声也是使宰执们消除怀疑的一个原因。
      秦桧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及第,先补密州教授,后又中“词学兼茂科”,
      出任太学学正。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汴京,秦桧上书言事,其大略云:
      金人贪得无厌且奸诈无信,朝廷至多只可割让燕山一路,同时东京守御绝不能缓。
      因言论不符哲宗之意,疏入不报。那时的秦桧虽不比李纲等主战派,但至少是与朝
      廷上下惊慌失态的衮衮诸臣确有不同。后来的廷辩中,赞成割让三镇的人有七十人,
      而反对者只有三十六人,秦桧即是其中之一。肃王入质金营,秦桧是随驾奉往的大
      臣之一,金师退兵后回朝,正是因李回之荐入为殿中侍御史,寻迁左司谏,一直做
      到御史中丞。金人再度来犯二帝被囚后,金人传意立异姓为帝,众臣皆失色无语,
      身为御史台之长的秦桧进状请存赵氏帝脉,因此而为金人要执。这段事迹虽谈不上
      轰轰烈烈,倒也有目共睹、臣庶皆知。对这一点,幸免于难的诸多南渡大臣心里是
      有数的。
      
          然而一个人早年的表现并不能证明日后的一切。单凭秦桧这点过去的忠诚,就
      对他陷入敌手后四五年的经历不加审查,显然也悖于事理。不过,这也是此刻政治
      环境的产物,国家新遭丧乱,百废待举,尤须以广大包容之心接纳故臣旧民,这是
      既定的国策。国家正当用人之际,事贵从权一切不问,更是天子内心根深蒂固的想
      法。对僭逆事敌的张邦昌都可以不咎既往,又何况千辛万苦奔回故国的秦桧?!从
      现实的角度上讲,此际弃家别土从敌占区内辗转南来的士绅庶民数量极大,也不可
      能一一加以甄别。所以秦桧从海上来到行在的第三天、谒见宰执后的翌日,高宗就
      予以召见。
      
      
      
          毫无疑问,自从他决定从金地脱逃之时起,秦桧就一直盼望着这个时刻的到来。
      这天上午,秦桧是踌躇满志地走进天子行宫的,他为此酝酿已久,有着充分的思想
      准备,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必胜的信心。他也知道,自己一定能够打动人主之心。这
      是建炎四年十一月初七,公元1130年12月10日,帝国历史上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
      子。
      
          秦桧对皇上道:
      
          “如欲天下无事,须得南自南,北自北。”
      
          这就是说:南方归于南方,北方归于北方,双方各成一家,互不相涉。言下之
      意,不仅金人的吞并两河能够承认,就连刘豫的僭伪也是可以默许的。
      
          很显然,秦桧已彻底放弃了本朝百年廉耻礼义之训,对祸变危迫既不以为忧,
      对败衅迎降更不以为耻,所以他才要朝廷正式面对南北分裂的现实。秦桧这个十足
      的投降主义言论也证明,他虽是不得已而北去,但却独受金人青睐而受伪职随军,
      其中不会没有原因。变节者只有泾渭之分,没有程度之别。不能舍身求义,反而以
      事贵从权的理由自遁,这从某种角度上说,与那些弃君叛父、奉敌称臣者如张邦昌、
      刘豫等并无明显的区别。秦桧的理论要是放在以前,恐怕任何一位天子都有可能将
      说话人逐出殿堂,然而眼下之时,正是理灭欲兴的末日之世,一切苟全性命的主张,
      都自有它的市场。
      
          高宗已决定做一个彻底的务实者。按照他的想法,王朝正统犹在,是可以不怕
      那些僭逆一时的割据的。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我们的天子自有他行事处世、统临
      四极的原则,所以他对秦桧的话便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秦桧立即着手他的计划,第二天就草就了给金酋完颜昌的国书,由宰相范宗伊
      呈送御览。高宗为此感慨万分,对宰相道:
      
          “秦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既得到了二帝和母后的消息,又得到了一
      位佳士!”这一赞叹确是发自内心。
      
          这时,完颜昌已攻占楚州,既而又有南下之意。就在秦桧入对的这天,完颜昌
      近二十万大军已向泰州附近的鼍潭湖水寨发动攻击,得手后又转攻泰州。转战长江
      沿岸的岳飞五月中旬收复了建康府城金陵后,此时受命出任通泰镇抚使进驻泰州,
      但敌众我寡,不得已渡江退守江阴。这下,局势顿时又紧张起来,消息传到绍兴府,
      天子行在已经是一片惶恐。
      
          高宗对秦桧的讲和之书未作任何改动,只是将“国书”的名义去掉,转以私人
      信件的形式命负责长江防线的刘光世伺机转致金军。我们的天子尽管无可仗恃,但
      仍旧还是要面子的,扬州覆败后的那封辞意谦卑的信函,同样是采取了这种方式而
      未预外闻。假如这种东西的内容泄露出去,朝野强大的舆论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牵制
      力量,天子不愿看到如此事件的发生。
      
          本来,范宗伊对秦桧的安排尚有些顾虑,但天子却十分爽快,立即就给了一个
      “试礼部尚书”的头衔。“礼部尚书”原是寄禄官,相当于一种薪俸的级别,元丰
      改制后,方实领本部事务;“试”是试用的意思,一般在一段时间后转正。任命下
      达,秦桧照例上了一道让表,说自己泛海而来,只是奏报两宫安好消息而已,既已
      蒙受恩赐,志愿已毕;况且新从敌中脱身,理应投闲,请求按原职致仕。但天子正
      属意有加,未予接受,四个月后的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二月,进而擢升秦桧为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一职原本已罢,一年前朝廷简化政制,并三省为一,以“尚书
      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原门下、中书二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废尚书
      左右丞,参知政事遂又重新成为执政官。
      
          秦桧取得初步的成功后有些得意忘形。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七月,范宗伊
      罢相,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相位无人,秦桧有点耐不住了。他逢人辄道:
      
          “我有两条计策,可以耸动天下。”
      
          听者中有人奇怪:“何以不言?”
      
          秦桧回答:“方今朝廷无相,说出来也无法施行。”
      
          这话传到天子耳里,高宗不由得不动心。此时,刘豫的伪齐已经僭立,张浚在
      西北战场上的主动出击也遭致失败,陕西地区的永兴路和秦川五路已尽为金人所占。
      形势已愈趋严重,满怀疑惧的天子当然不会放过每一个可以让他安枕无忧的妙策。
      八月二十三日,朝廷发布任命,以秦桧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
      院事,与吕颐浩同登相位。秦桧从逃归到入相,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