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血洗冲锋队
      
          1934  年6 月30  日,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天。
      
          希特勒及其亲信血洗冲锋队,给第三帝国的历史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刀痕,也加
      速了希特勒的独裁和恐怖统治的进程,从而建立了戈林——希姆莱轴心,并预示着
      对未来的一个凶讯:纳粹党的权力大厦内部绽开了一道裂痕,即党卫队和冲锋队彼
      此已成为死敌。
      
          冲锋队本来是纳粹党主席希特勒的私人卫队,由一群拳大臂粗的退伍军人组成,
      最初称为“纠察队”。1921  年10  月5 日正式定名为冲锋队。冲锋队队员身穿褐
      色制服,因此又称褐衫军,他们的头目是当时的国防军第四军(驻巴伐利亚)新闻
      和宣传部政治第一处处长罗姆,此人脸上疤痕累累,红光满面,剃光头,虽是五短
      身材却显得十分精干。他曾经参与希特勒发动的啤酒馆政变,为希特勒夺取政权起
      过很大的作用,可以算是纳粹的第一功臣了。
      
          冲锋队后来吸收了许多流氓无赖和打手,专门负责捣乱其它党的集会。
      
          希特勒曾亲自率领冲锋队去袭击一个叫巴勒施塔特的巴伐利亚联邦主义者召集
      的集会,使巴勒施塔特挨了一顿揍。希特勒因此被处三个月徒刑,但结果只关了一
      个月。出狱以后,他反而似乎成了一个志士,比以前更加受到拥护了。他对警察当
      局吹嘘:“那没关系,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巴勒施塔特没有能发表演讲。”
      
          1929  年秋的经济危机,促使冲锋队爆炸性地扩充起来,大批失业者和犯罪分
      子参加了冲锋队。希特勒自任冲锋队最高领袖,希姆莱的党卫队也隶属于冲锋队。
      
          1932  年,冲锋队成员已发展到40  多万人,成为纳粹党制造白色恐怖。
      
          夺取政权的重要工具。
      
          1933  年1 月,纳粹党上台执政,希特勒和罗姆在冲锋队的地位和宗旨问题上
      发生了争吵。在罗姆看来,冲锋队不仅是纳粹革命的骨干力量,而且是未来军队的
      核心。希特勒则一直主张,冲锋队应该是一支政治力量而不是军事力量。事实上冲
      锋队的成员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具备军人的素质。
      
          希特勒的大权已经在握,冲锋队的作用已经过时了,从今以后,必须很有策略
      地使它退出政治舞台。罗姆和希特勒在这个问题上难以调和,因此,从1933年夏天
      起,这两个纳粹运动的元老又是亲密的朋友之间,便开始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希特勒上台执政后,抛弃了原先提出的带有欺骗性的《二十五点纲领》,并没
      有实现把垄断企业收归国有等许诺,这也在冲锋队员们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失望情绪。
      他们大多数属于失业大军,原以为他们为“革命”作出了贡献,“革命”就一定会
      给他们报酬,可以在企业和政府里得到优厚的差使。如今希望破灭了,冲锋队犹如
      开了锅的沸水,一片怨声。在他们集会的酒店里,充斥着对希特勒的怨言。罗姆利
      用这种失望情绪,打出了第二次“革命”的旗号。此时他手下的冲锋队员已有200 
      万左右——几乎是陆军的二十倍。罗姆在1933  年6 月间发出警告:“对推动德国
      革命起了很大作用的冲锋队和党卫队决不允许革命在半途被出卖……我们将继续斗
      争……我们是完成德国革命不可腐蚀的保证者。”过后不久,他又说,“今天仍有
      担任官职的人对于革命的精神毫无了解。如果他们胆敢把他们的反动思想付诸实践,
      我们将毫不留情地要把他们干掉!”
      
          希特勒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纳粹党的社会主义口号,只不过是任夺取政
      权的道路上争取群众的宣传手段而已。现在既然已经取得了政权,这些口号就必须
      抛弃。他现在需要时间来巩固他的地位,至少在目前,他心须巴结企业界和陆军。
      他不想动摇德国的经济基础,那样必然会危及自己政权的生存。因此,也就绝不允
      许有什么第二次革命。
      
          为了安抚怒气冲冲的罗姆,希特勒拉他进入内阁,任命他为不管部部长。
      
          又写了一封热情友好的信给他,承认冲锋队的任务是确保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
      胜利和国家社会主义的存在,还说冲锋队的功绩应主要归于罗姆。
      
          但是,罗姆却不听希特勒这一套,他继续走自己的路。他现在手里拥有一支号
      称450 万人的大军。1934  年初,他向仅有20  万人的国防军提出一份措词强硬的
      备忘录:要求以全部国防领域作为“冲锋队的地盘”,叫国防军只是抓抓训练工作。
      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大将随即将这一备忘录提交希特勒裁决,逼迫他作出过去一直回
      避的抉择。
      
      
      
          希特勒将国防军和冲锋队双方的领袖都请到国防部协商,在他的督促下,勃洛
      姆堡和罗姆不得不达成一项协议,确定国防军是第三帝国唯一的武器持有者,并同
      意由冲锋队抓新兵入伍前的军事训练工作。在罗姆的柏林总部举行的一次早宴上,
      冲锋队和国防军头目戏剧性地言和。
      
          但是,国防军军官们刚刚离席,罗姆就骂开了:“可笑的下士(指希特勒)宣
      布的那一套,同我们不相干。”他咆哮道:“我才不会按协议办事呢。
      
          希特勒言而无信,少说也得去休假。”并扬言,“要是他不愿一起干,我们就
      撇开他来干。”
      
          尽管如此,罗姆和他的冲锋队却并没有打算背叛希特勒,只是想对希特勒施加
      压力,迫使他答应他们的要求,给予他们想要的地位。为此,他举行大规模的战斗
      演习,拉开嗓门发表演说,声称国家社会主义的“第二次革命”
      
          即将到来。
      
          希特勒一直畏俱跟冲锋队正面交锋,他长期以来玩弄的是两面三刀的手法。一
      方面,他给褐衫大军打气,另一方面,他又对国防军取消冲锋队的主张频送秋波。
      利用双方搞力量平衡。他几乎无力驳回罗姆越来越狂妄的要求,感到自己非常虚弱。
      
          罗姆太轻率了,他差不多同纳粹政权内所有的实力集园都闹翻了。各个集团无
      不希望罗姆垮台,并从中捞到好处。在执政的纳粹党内部,当时正在进行着一场争
      夺权力的斗争,罗姆的两个最有势力的敌人戈林和希姆莱联合起来反对他。尤其是
      戈林,他时时感到罗姆的威胁,虽然他已经是普鲁士总理兼中央航空部长,又经兴
      登堡总统批准晋升为步兵将军,但罗姆及其冲锋队安插在各部门的势力却威胁着他,
      同时阻碍着他充任国防军统帅的路子。
      
          为了形成自己的势力,他组织了个人卫队,驻扎在柏林郊外的战略要冲。并任
      命当时尚在罗姆手下的党卫队头目希姆莱为普鲁士秘密警察头子。希姆莱立即开始
      建立自己的盖世太保王国。他真正感觉到与戈林缔结新的同盟的必要性,没有戈林,
      他就无法掌握秘密警察。他决定背叛罗姆。
      
          国防军也把罗姆看作死敌,这个粗汉控制着国防军,传统的军官阶层便无法存
      身。因而干掉罗姆是国防军高级军官们的一致呼声。
      
          这时,兴登堡总统已是风烛残年,希特勒政权的反对派想把一个霍亨佐伦王朝
      的亲王扶上总统的宝座。希特勒必须抢在前面。1934  年6 月21  日,他顶着炎炎
      烈日去谒见兴登堡,他要亲眼看看这位87  岁高龄的总统还能活几天。在那里,他
      遇到国防部长勃洛姆堡。这位平时卑躬屈膝的国防部长突然态度强硬地对希特勒说,
      他奉老元帅之命告诉他,除非德国目前这样的紧张状态迅速结束,否则总统将宣布
      戒严令而把国家控制权交给陆军。
      
          对于希特勒来说,一旦陆军接管国家,他个人和纳粹党则势必完蛋。要生存,
      只有一个办法:镇压冲锋队,停止罗姆要求的第二次革命。而希特勒要实现他集总
      理和总统于一身的野心,也必须争取誓死效忠兴登堡的国防军将领们的支持。看来,
      牺牲冲锋队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他乘飞机返回柏林的途中,他决定采取行动。
      
          尽管希特勒作出了清洗冲锋队的决定,但是在具体的行动计划上还是举棋不定。
      结果是戈林和希姆莱帮助他走了决定性的一步棋。6 月28  日,希特勒离开柏林去
      埃森参加当地一个纳粹党领袖特波文的婚礼。戈林与希姆莱得知这一消息喜出望外。
      而那个背叛了罗姆投靠到希特勒身边的随从卢策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因为
      这时希特勒不能看书面材料而只能听电话报告。
      
          同一天,戈林和希姆莱命令党卫队的特遣队和“戈林警察”处于准备状态。早
      在三天前,陆军已处于戒备状态,取消一切休假,不得离营外出。这时罗姆却正在
      休假,他接受医生的劝告到维西浴场碘疗;所有的冲锋队员也获准从7 月1 日开始
      休假一个月。整个冲锋队正处于完全松懈的状态。
      
          希特勒刚到埃森,才光临特波文的婚宴,希姆莱的紧急电话就打过去了。
      
          他将事先准备好的关于冲锋队阴谋活动的报告读给希特勒听。而当时站在希特
      勒身边的戈林则随时准备就希姆莱的报告加以解释和发挥。
      
          希特勒听了报告,顿时六神无主,坐立不安,指示暂停婚宴,在随从的簇拥下
      回到下榻的饭店。他反复考虑是否该动手了。正当这时,戈林的心腹克尔纳出人意
      料地出现在希特勒面前,他刚从柏林乘飞机赶来,带来了比希姆莱报告更进一步的
      消息:全国冲锋队都在进行武装,准备举事了。
      
          希特勒从座椅上猛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受够了。我要惩一儆百!”
      
          他终于作出了最后的决定,命令戈林回柏林,等接到他的暗号就出击。这次,
      他不仅要消灭冲锋队,也要干掉他的政敌。
      
          戈林争分夺秒,于6 月29  日晨赶回柏林,他打电话通知希姆莱:定于6 月30 
      日上午11  时,叫所有的冲锋队副总指挥、地区总队长和督察员到罗姆休假地集中。
      与此同时,命令陆军总司令向部队发出戒备的警报;党卫队将所有部队拉进营房,
      配给武器。这是按希特勒的意思办的。
      
          29  日晚上,希特勒又接到希姆莱打来的电话:柏林冲锋队暴动已准备就绪,
      定于6 月30  日下午5 点行动,占领政府各部。接着又有一个报告是纳粹党巴伐利
      亚区领袖阿道夫·瓦格纳扛来的,说慕尼黑的冲锋队已经上街,大叫大嚷反对领袖
      和国防军。此时已不由希特勒不信了,他决定将叛徒崽子们斩尽杀绝。他本人立即
      动身去维西浴场。
      
          希特勒乘坐的飞机在慕尼黑机场降落以前,那里的冲锋队头子们都已被逮捕。
      飞机在上维森费尔德机场刚刚停稳,希特勒就迫不及待的钻出机舱,对等候在那里
      的国防军军官说:“这是我一生中最不幸的一天,但我要去维西浴场进行严厉的审
      判。”
      
          天才蒙蒙亮,希特勒一行车队,长驱直入特格恩西湖畔的维西小城。汉斯尔包
      尔旅馆的冲锋队领袖们正高枕酣睡。希特勒握着手枪闯入罗姆的房间,大骂他是叛
      徒,下令逮捕他。只一会儿功夫,“阴谋分子的巢穴”就被扫除干净,冲锋队的队
      员们被全部押往施塔德尔海姆监狱。与此同时,党卫队将火车站团团围住。一列从
      柏林开来的快车刚进站,车上的冲锋队领袖们就被抓了起来。坐汽车去维西浴场的
      冲锋队头目也在途中一一落网。
      
          10  点钟,希特勒给宣传部长戈培尔使了一个眼色。戈培尔抓起电话,给柏林
      的戈林说了一声约定的暗号“蜂鸟”。在巴伐利亚的希姆莱立即向党卫队发出大规
      模的行动命令。恐怖开始席卷全国。各大区的保安处头子打开密封的封套,取出密
      令,催促手下的暗杀队出发。血洗冲锋队行动正式开始。
      
          警察的汽车和党卫队的卡车在街头奔驰,冲锋队要员们的住宅被包围封锁。正
      在值勤的冲锋队领袖没有反抗,一一被捕。除冲锋队外,希特勒、戈林和希姆莱的
      政敌也都一并清洗。在这个血腥的星期六,被杀掉的还有因知道内幕情况太多而被
      灭口的,其中也有错杀的。
      
          在镇压所谓罗姆暴动的行动中到底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希特勒在国会发言时宣
      布枪决了61  人,其中包括罗姆等19  名冲锋队高级领袖;还有13  人因拒捕而被
      杀,3 人自杀,总共77  人。1957  年慕尼黑审判时提出的数字是一千多人。
      
          到7 月1 日下午,该杀的差不多都杀了。希特勒在总理府花园举行茶会。
      
          次日,兴登堡总统对希特勒的“及时扑灭叛国案和拯救德国人民免于大难的坚
      决行动和个人的豪侠表现”表示感谢。勃洛姆堡代表内阁向希特勒总理致以祝贺,
      使这次杀戮合法化,说这是“保卫国家的必要措施”。陆军总司令部对此感到满意,
      并保证建立与新冲锋队的融洽关系。
      
          国防军对它的敌手的覆灭自然是兴奋不已,但是,7 月26  日,党卫队脱离冲
      锋队独立,由希姆莱担任领袖,只听命于希特勒一人。这支纪律严明的党卫队力量
      很快就超过了原先的冲锋队。所以说,胜利者不是国防军而是党卫队。希特勒批准
      党卫队成立武装部队,这样一来,国防军作为国家武器唯一持有者的地位也就不复
      存在。而希特勒从此也更加牢固地掌握纳粹德国政权,所以,在这场斗争中,真正
      的胜利者是希待勒。
      
          (孙化)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