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登堡”号飞艇爆炸
      
          飞艇,最初由德国人在1897  年首创。从本世纪初到三十年代,飞艇曾多次大
      显身手,尤其是在远距离、大规模运输方面,它明显优越于当时的飞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艇主要用于反潜巡逻任务,被称为“水上飞机”。
      
          在二、三十年代,欧美许多国家竞相研制飞艇,使飞艇的发展达于巅峰。可是,
      飞艇毕竟不同于飞机,它不仅需要大马力的发动机,而且有一个充满氢气的气囊作
      浮力,因此事故频频。“兴登堡”号飞艇的爆炸,最终宣告了飞艇时代的结束。
      
          在飞艇与飞机的竞赛中,是飞艇首先环球飞行成功。
      
          1929  年8 月8 日至8 月29  日,德国的大型飞艇“齐伯林伯爵”号以美国的
      莱克哈斯特为起点和终点,完成了航空史上第一次载客环球飞行。这一成功使德国
      航空工程师、飞艇事业的先驱埃克尼尔备受鼓舞。他决心建造一艘最大的载客飞艇,
      并以此来建立欧美之间的空中走廊。
      
          1931  年,这艘新飞艇开始设计,并以当时德国总统的名字命名为“兴登堡”
      号。历时53  个月,费工156 万个小时,耗资360 万美元“兴登堡”号终于在1936 
      年3 月24  日完工。
      
          这条空中“巨鲸”长245 米,高44.8 米,最大直径41.4 米,总重195 .5 
      吨,可载重19  吨。气囊总体积达20  万立方米,配有4 台1100  马力的柴油发动
      机,巡航速度为121 公里/小时,可连续不间断飞行200 个小时。艇内设有旅客包
      舱、淋浴室、餐厅、休息厅、吸烟室,豪华客厅里还放着一架供旅客演奏消遣的大
      钢琴,飞艇的货舱很大,足可以容纳汽车和小型飞机。
      
          “兴登堡”号问世不久,德国人便启用它开辟了横越大西洋的德国一美国航线。
      在1936  年一年中,它10  次飞到美国。其中在10  月份,还特地安排了一次所谓
      “百万富翁”航班,邀请了几十位美国社会名流,包括美国切斯国立银行总裁埃杰
      克、汽车大王福伊和全国广播公司副总裁洛埃尔等贵宾。
      
          长达10  小时的飞行给这些大亨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兴登堡”号从此名声
      大噪。
      
          这时的美国,对发展飞艇的兴趣极其浓厚。
      
          1931  年建成的纽约大厦,还特意在楼顶设有一个飞艇系留塔。这座世界上最
      高的大厦,高1250  英尺,共有102 层。在纪念大厦落成而发售的明信片上,画着
      “齐伯林伯爵”号系留在培顶的景象。一般的飞机只能在市郊机场起落,而飞艇却
      可以随心所欲地停系在市中心上空的任何场所。这种特点,正是当时纽约人梦寐以
      求的乐趣。
      
          1937  年5 月3 日,“兴登堡”号飞艇离开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本年度第一
      次越洋飞行。它花了76  个小时,慢悠悠地飞越了大西洋。飞艇内载有61  名机组
      人员和36  名乘客,飞行的目的地是美国的莱克霍斯特。
      
          5 月6 日下午,飞艇平安地飞临纽约市上空。虽说它并非第一次经过纽约城,
      但还是有成千上万的市民仰首观看,停泊在赫德森河上的船只纷纷向它鸣笛致敬。
      飞艇鱼尾形尾翼上,那令人不快的“卍”字符号从地面上可看得一清二楚。飞艇上
      的乘客则透过玻璃窗,鸟瞰曼哈顿岛的全景。
      
          飞艇快要着陆了,艇长马克斯·普鲁斯和副艇长恩斯特·列曼为降落作了最后
      安排。经过漫长旅行的乘客,悠然自得地坐在宽大的游廊式的休息厅里。乘务员在
      走廊里来回奔忙,正从25  个舱房里往外搬行李。
      
          当乘客离开休息厅时,都需接受一位乘务员的检查,主要是不准他把吸烟用的
      火柴带走。由于客舱上方有700 万立方英尺的氢气,故此防火措施极其严格,临近
      气囊的所有设备都覆盖着橡胶,在附近工作的人员均穿着石棉衣服,连发动机也是
      特制的,不用点火装置起动。
      
          受大西洋逆风和暴风雨的影响,飞艇的速度有所减慢。飞艇抵达莱克霍斯特海
      军航空港的时间,从原订早晨5 点延至下午3 点,晚点近10  个小时。
      
      
      
          这可苦透了在机场等候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新闻记者和摄影师,他们一大早就
      赶到机场了,现在,一个个都愁眉苦脸,怨声不迭。况且,远离城区,人们无所事
      事,更觉得枯燥无味。
      
          下午3 点12  分,“兴登堡”号飞艇终于在莱克霍斯特北面上空出现了。
      
          然而,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乌云滚滚。普鲁斯艇长不禁担心起来,他立刻通知
      机场:暂缓着陆,请再等2 小时。机场控制塔的负责人查尔斯觉得这位艇长未免太
      谨慎了,但他也深知德国飞艇公司一向注重安全,从不鼓励冒险,所以没有坚持要
      飞艇马上降落。于是,等在机场的人们眼睁睁地望着飞艇一掠而过,继续朝南飞去
      了。突然,天空一声炸雷,下起了大雨,人们东奔西跑,纷纷找地方躲雨。
      
          下午6 点刚过,查尔斯用无线电通知普鲁斯艇长,天快转晴了。此刻“兴登堡”
      号已飞临费城南部上空。接到信号后,飞艇马上调头回飞。飞艇内,乘客们正在举
      行盛大的宴会,庆祝乔治六世在伦敦举行加冕典礼。乘务员们乘机将乘客床铺上的
      被单统统收起来,为在午夜再次起飞返回德国提前作好准备。
      
          在莱克霍斯特海军机场上,又聚集了1000  多人,翘首仰望着夜空。250 名地
      勤人员已各就各位,只等飞艇降落。7 点刚过,飞艇飞回机场上空,在空中盘旋。
      此时倾盆大雨已减弱为毛毛细雨。在查尔斯的导航下,飞艇从500 英尺的高度开始
      徐徐降落。
      
          飞艇上的乘客们纷纷拥在窗口,向下张望,一个个神情愉快,喜笑颜开。
      
          他们每人为这次单程飞行花了400 美元,但都觉得非常值得。杂技团小丑演员
      约瑟夫·斯潘德扫视着机场上欢迎的人群,寻找着来接他的妻子和儿女,他们居住
      在美国长岛。斯潘德是法国人,他经常来往于美国和德国之间参加演出,希特勒当
      局早就认为他有间谍嫌疑,一直派人盯梢。为防范他在“兴登堡”号上搞破坏,党
      卫军的特工人员受命跟踪监视他,也乘上了这次航班。
      
          等待已久的水兵和海军陆战队员们终于抓住了飞艇上抛下来的降落索。
      
          此刻,时针指向7 点23  分。飞艇正式着陆了。这时,飞艇尾部突然颤动了一
      下,似乎气囊漏掉一些气体。为保持飞艇的平衡,普鲁斯艇长命令放掉1000加仑的
      尾部压舱水。
      
          由于飞艇驶近停泊塔时速度过快,普鲁斯又命令倒开尾部的两台柴油发动机,
      没想到发动机在排气时火花飞溅,而酿成了随之而起的悲剧。
      
          在机场现场的新闻记者中,有一位是来自芝加哥WIS 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赫伯特·
      莫理森。他与技术助理查利·尼尔逊一早就赶到这里,搭起了临时播音棚。他们将
      为“晚餐钟声”专题节目制作飞艇着陆的现场录音。当莫理森手持话筒走出播音棚
      进行现场报道时,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次播音竟成了世界广播史上最著名的新闻报道
      之一。
      
          莫理森抬头望去,飞艇似乎一动不动悬浮在离地面一百多英尺的空中,他可以
      清楚地看见挤在飞艇窗口的乘客在招手致意。海关、移民局和“公共保健中心”的
      官员们正陆续赶到现场。德国飞艇公司的美国代表帕特·多灵先生也一早就赶到这
      里。
      
          当地勤人员将3 根降落索固定在系留柱上时,莫理森开始向听众现场播音了:
      “女士们,先生们!人们盼望已久的飞艇来了,真的到来了!这个空中的庞然大物
      真是妙不可言!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多么蔚为壮观的场面!在夕阳的辉映下,
      飞艇就像镶嵌在湛蓝天幕上的一块宝石,熠熠闪光……”
      
          突然,一声巨大的爆炸犹如晴天霹雳划破晴空。“兴登堡”号尾部冒出一团火
      焰,红白色的火焰迅即覆盖了整个鱼尾形昆部,那令人讨厌的“卍”符号转瞬间被
      烈焰吞没。
      
          莫理森目睹这可怕的情景,播音的音调骤变:“哎呀!不好,我们的飞艇着火
      啦!……怎么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简直太可怕了,我的上帝!
      
          不好,飞艇上的火烧得更厉害了,它到处都在燃烧,而且还在坠落!……”
      
          “兴登堡”号在爆炸声中断为两截,尾部下坠,腹部和头部却冲向半空,在炽
      热的空中停留片刻后,又摇摇晃晃地坠落下来,到处都吐着巨大的火舌。
      
          这惨景斯潘德的妻子也看得一清二楚,可一开始她还以为那喷发的火焰是飞艇
      着陆而燃放的焰火呢。不料紧接着就是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所有在现场的人都目
      瞪口呆。摄影师劳里·肯尼里当时正站在地勤人员中间,事后他心有余悸地回忆道
      :“爆炸发生后,飞艇就像纸糊的一样,裂成碎片。飘飘洒洒,坠落在我们周围的
      都是着了火的篷布片。”
      
          普鲁斯艇长开始只感到一阵轻微的震动,他还以为是一根降落索断了,而接下
      来的爆炸声和人们惊恐的尖叫声使他顿时明白过来。“飞艇失火了!”
      
          报务员大声喊叫着。突然,飞艇尾部猛地下坠,顷刻间,人、用具以及所有没
      有系缚住的东西全都翻滚着,一起倒向尾部。
      
          此刻,莫理森冒着被飞艇坠落的残片砸伤的危险,继续以悲痛的语调现场播音
      :“这太可怕了!这将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灾难之一。飞艇上有那么多人,他们该怎
      么办呀!……我不忍心再目睹下去了,我、我……听众们,我不得不暂停一下播音,
      因为我的声音已经嘶哑。这是我生平见到的最悲惨的灾难!”
      
          摄影记者墨利·贝克十分老练沉着。爆炸发生时,他把镜头迅速地对准了飞艇。
      实际上,他难免也有点紧张,当他摄下灾难发生瞬间的照片后,他的手指不由自主
      地连续按动快门,过了好久才清醒过来。然而,他摄下的这一连串照片,却成了轰
      动一时的新闻照片。
      
          7 点25  分,即飞艇起火后一分多钟,飞艇尾部便撞落到地面。在现场目睹爆
      炸惨景的人们,很难想象飞艇中会有人侥幸活下来。实际上,有为数不少的人居然
      逃过了这场灾难。
      
          爆炸刚一发生,有二、三十名很快醒悟过来的机组人员和乘客,立刻从各个舱
      房里往外跳。可惜当时飞艇离地面尚有七、八十英尺,因此他们多数都跌落在沙滩
      上丧命。尾翼装配工汉斯·弗兰德是机组人员中幸免于难者之一。当时,他刚把降
      落索从飞艇腹部扔向地面,就突然被大火围困了,而接着的爆炸又将他震昏,可他
      却下意识地抓住降落索滑落地面,结果幸运地得救了。
      
          服装商菲利浦·曼戈恩一下子被甩到了舱板上,他尽力爬了起来,试图打开一
      扇窗户,可怎么也打不开。他搬起一把椅子,硬是将窗子砸开,钻过去纵身跳了下
      来。紧接着燃烧着的飞艇残骸纷纷掉落他的身边,挡住他的逃路,他急中生智,在
      沙地上挖了个洞,从残骸底下爬了出去。
      
          飞艇的机械师尤格恩·史切伯尔爆炸时正在尾翼的一个吊舱内工作,他还未明
      白怎么回事,就被震落的硬物砸昏。几分钟后,他苏醒过来,却发现自己已在地面
      上,竟奇迹般地没受什么伤。
      
          有一个名叫伦纳德·艾德特的乘客,他乘坐飞艇的目的,是为写一本有关飞艇
      的书收集素材。第一声爆炸传来,他还毫不在意,直到16  个气囊一个接一个地爆
      炸,大火蔓延到他的舱房门口时,他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一把拖住妻子,一
      起爬上窗台,跳了下去。结果,夫妻俩都幸存下来。
      
          一位名叫麦瑟尔德的乘客,一家都在飞艇上,出事时她大声呼叫丈夫,但丈夫
      却不知去向。她意识到只有靠自己去救她的3 个儿女了。她把儿女一个个抱到窗前,
      先奋力举起10  岁的女儿,可女儿太重了,她只好放下。接着她抱起两个儿子,竭
      尽全力把他们塞出窗口。两个小孩子得救了,她也在两名机组人员的帮助下,脱离
      了险境。而她的丈夫和女儿始终没有救出来,被大火活活地烧死了。
      
          杂技团小丑斯潘德好不容易从舱内爬到舱外,毅然从离地面约40  英尺的高度
      跳了下来。跳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尽快离开此地,因为不时有飞艇的残骸飞落地
      面,在他周围着火燃烧。他艰难地匍匐爬行,终于逃离险境。
      
          当飞艇的头部摇摇晃晃地向地面坠落时,美国总统格兰特的后代、63  岁的乔
      治·格兰特异常冷静地站在窗前,直至快逼近地面时,才奋力一跃,跳离飞艇,结
      果仅受了些轻伤。
      
          然而,并非所有的乘客都能做出理智的反应。有一位退休的德国商人,他一边
      绝望地喊着“完了,完了”,一边像没头苍蝇一样跑进了大火熊熊的过道。另有一
      些人则不知所措,在舱内东奔西窜,到处寻找自己的家人。船王约翰·潘尼斯在寻
      找妻子时被大火吞没,他的妻子也葬身火海。
      
          艇长普鲁斯和副艇长列曼是最后一批跳离飞艇的。当时,飞艇头部向地面坠落
      的速度已经加快。他们二人从飞艇腹部的窗口跳下,衣服和头发都在燃烧,就像是
      两只从天而降的火鸟。他们着地后,又不顾自己的伤痛,多次来回帮助营救乘客和
      机组同事,他们由于烧伤严重,最终被人抬上救护车,送进医院。
      
          飞艇残骸轰然落地后,上面的幸存者都争先恐后地往外冲,他们或跑或爬,或
      由他人背着搀着。许多人被严重烧伤,浑身—片焦黑。
      
          营救人员的大无畏精神令人敬佩。几十名地勤人员和海军陆战队队员冒着烈火
      冲进“兴登堡”号残骸,从中搜寻尚未离去的幸存者。他们在火势较弱的控制舱内
      找到一些无力逃离的老弱乘客。其中一名年老乘客,全身无一块好皮肤,只是从他
      微弱的呼吸里,营救者才知道他还活着。这些人即刻由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
      
          爆炸发生后仅几分钟,大批消防人员和医务人员就火速赶到现场。在机场还临
      时设立了医疗室。机场的停车库则成了临时停尸所。到晚上10  点45分,“兴登堡”
      号遇难的人数统计出来了:死亡34  人。加上后来在医院去世的普鲁斯艇长和列曼
      副艇长,共36  人。在如此大的空难中,艇中的97  人,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生还,
      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这主要是因为失事时飞艇离地面不很高,而艇舱并没有
      直接硬撞到地面。这大概与庞大的艇架和气囊很自然地起到降落伞和缓冲器的作用
      下无关系。
      
          “兴登堡”号飞艇失事的新闻震动了全世界。这次惨剧的全部照片和众多目击
      者的叙述,使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飞艇事故。莫理森的现场录音报道在
      次日下午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播出。在以后的几天中,美国各大影剧院又放映了有
      关的新闻纪录片,令观众们看得惊心动魄,毛骨悚然。
      
          出事当天,人们就在乱七八糟的飞艇残骸和碎片中着手调查事故的原因。有一
      支鲁格尔手枪引起人们种种猜测。因为它显然发射过一发子弹,但谁也无法断定究
      竟是怎么一回事。
      
          不久,美国和德国都专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美国方面认为,飞艇的起火爆炸,
      很可能是当时暴风雨所产生的球形闪电所引发的。德国方面则认为,飞艇尾部的抗
      剪力钢丝将尾部气囊划破,致使氢气外漏;又由于飞艇是在雷云区盘旋几个小时后
      才着落,艇体带有静电,而被雨淋湿的降落索与地面接触后便产生电火花,使外漏
      的氢气点燃爆炸。
      
          双方的调查都基本排除了人为破坏这一点,这也许是考虑到免得使德国政府尴
      尬。但很多人都认为,是混在乘客或机组人员中的反纳粹分子在飞艇上放置了炸弹。
      
          有不少人认为,假若飞艇使用的是氦气而不是氢气,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惨剧了。
      据说,“兴登堡”号飞艇的副艇长列曼在医院弥留时,嘴里一直在嘟嚷着:“氦!
      氦!”然而,当时氦的主要生产国是美国。美国担心德国把飞艇用于军事目的,坚
      决拒绝出口氦气。因而从历史角度看,可以说是德国法西斯希特勒葬送了“兴登堡”
      号的光明前途。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兴登堡”号这一希特勒自鸣得意的空中巨物,终于在烈
      火中化为灰烬,这无疑对德国法西斯是一沉重打击。
      
          就在“兴登堡”号失事的时候,另一艘巨大的德国飞艇“齐伯林伯爵”号正从
      巴西飞往美国。艇长从无线电广播里获悉了“兴登堡”号失事,但他没把这一消息
      告诉乘客,以免引起恐慌。这次飞行成了“齐伯林伯爵”号飞艇最后一次载客飞行,
      从此它就退出航空舞台,仅供人们参观了。“兴登堡”号飞艇的爆炸,标志着飞艇
      作为一种空中公共运输工具的时代的结束。人们对飞艇从此失去了兴趣与希望,尽
      管它在舒适性方面远胜于飞机。此后,空中运输逐渐为飞机所取代。
      
          (陈继忠)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