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漆器
      
          漆器和瓷器一佯,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
      明。漆器坚牢耐用,外表光泽美观,体质轻巧,不但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用
      于工业的各部门。我国出口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各种漆器,至今还受到各国的欢迎。
      国产漆又名大漆,是我国原产的漆科木本植物漆树的一种生理分泌物,主要成分是
      漆酚。从漆树上取出的漆汁中含有一些水分,称作生漆。生漆在日光下边搅边晒脱
      水以后,就成了深色粘稠状的流体,称作熟漆。
      
          我们现在知道,把漆液涂饰在各种器物表面以后,在它所含的漆酶或加热的作
      用下,漆汁中的漆酚发生化学作用,结果在器物表面形成薄膜,就是漆层。如果在
      漆液中加入各种颜料或染料,就会形成彩色漆层,使漆器格外美观。
      
          我国古代制漆器的时候,常常要在漆里掺入桐油等干性植物油。在制造彩色漆
      器的时候,也用桐油和各种颜料或染料构成的油彩加绘各种花纹图案。因此,形成
      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漆器工艺。桐油是我国特产的应用得比较广的干性植物油。
      它是从油桐树种子中榨出来的,主要成分是桐油酸C17 H29 ·COOH。我国古代很早
      就认识了桐油成膜的性能,并且把它和漆液合用,这在化学技术史上也是一个卓越
      的创举。
      
          尽管漆器制造所依据的比学原理只是在本世纪才最终弄清,然而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早已无意识地应用这种原理发明了漆器,认识到漆膜的性能和成膜的条件。从
      文献记载上看,我国漆器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虞夏时期。战国时期成书的《韩非子·
      十过篇》曾说:“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禅天下
      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禹贡·夏书》更把漆列为
      贡品之一:“济河惟兖州,??厥贡漆丝。”这就是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公
      社解体到奴隶社会兴起,我国就有了把漆用在食器、祭器上的记载了。记载中说到
      的祭器墨外朱内,这是色漆的开端,后世的漆器也多是这样。
      
          按漆液从漆树中自然分泌出以后,经日晒形成黑色发光的漆膜,是容易被观察
      到的。我国古代聪明的劳动人民把这种自然现象加以人工利用,从漆树中有意识地
      引出更多的漆液,把它刷在用具上,就成为原始的漆器。加入红色颜料,就成为原
      始的色漆。因此,上述记载必是历代相传下来的事实记录。这种记载已经由近年来
      考古发掘证实了。例如本世纪50  年代曾经在江苏吴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
      上有漆绘黑陶罐,和《韩非子》记载的时代正相吻合。在公元前14  到12  世纪的
      安阳殷墟遗址中也出土红色雕花木器印痕,是现存最古的漆器纹饰。
      
          战国时期(公元前5 ~3 世纪)已经设有官营的漆林,由专门官员掌管。
      
          《史记·老庄列传》中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漆园吏。”战国时期
      的工匠还初步认识到漆膜对器物的防腐保护性能。《考工记》中说:“漆也者,以
      为受霜露也。”从西周到战国这段时间里,用漆涂饰的车辆、兵器把柄、日用几案、
      盘、奁以及乐器、棺椁等物有大量出土。从出土实物分析,知道这时多用木胎、皮
      胎来夹纻胎(用麻布)等胎型。为了防腐,后来有些木建筑和金属器物表面也涂饰
      漆层,许多漆器上都绘有各种彩色花纹图案。
      
          按照明代制漆器艺人黄砀的说法,“盖取其坚牢于质,光彩于文也。”战国漆
      器彩绘中包括红、黄、蓝、白、黑五色和各种复色,所用颜料大概是朱砂、石黄、
      雄黄、雌黄、红土、白土等矿物颜料和蓝靛等植物性染料。
      
          秦汉时期(公元前2 世纪到公元3 世纪),油漆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且
      遍及全国各地区,各地都有出土漆器史记·滑稽列传》中更有关于“荫室”的记载,
      荫室是制漆时候的特殊专用房间,因为漆酚在阴湿环境下容易聚合成膜,干后又不
      容易裂纹,荫室的设置正是为此提供条件。汉代出土漆器有勺、盘、案、奁、盆、
      耳杯、枕、棺椁等,内胎多是木、麻二种,麻胎的称夹纻。漆器上还饰以金银铜箍,
      叫做“扣器”,是一种奢侈品。西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讲到各种漆器的时
      候指出:“富者银口黄耳,金纻玉钟;中者舒玉纻器,金错蜀杯。”又说:“夫一
      文(纹)杯得铜杯十。”就是说一件纹饰膝杯等于十件铜杯,而金银扣器自然要比
      这还贵重。
      
          从出土的汉代年铭器上,可以考查出它的制作年代、地点和工匠名,还反映出
      漆工作坊里的劳动分工相当繁细,这为了解当时油漆技术操作过程提供了宝贵资料。
      汉代官营漆器作坊中,有素工(作内胎)、髹工、上工(漆工)、黄涂工(在铜制
      附饰品上鎏金),画工(描绘油彩花纹)、工(刻铭文)、清工(最后修整)、造
      工(管全面的工师)等工种。官中有护工卒史、丞、椽、令史等。除官工外,民间
      漆工经营也相当发达。《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亚麻,
      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和民谚”家有百株桐,一世永无穷”,是
      一样的意思。近年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初的代表作。
      
      
      
          我国的漆器和髹漆技术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公元十七十八世纪以来欧洲各国仿
      制我国的漆器成功。当时法国的罗贝尔·马丁(公元1706~1765  年)一家的漆器
      闻名于欧洲大陆,以后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漆业相继兴起。最初的制品风格仍旧脱
      胎于我国,就是欧洲人所谓中欧混合体的“罗柯柯”艺术风格。像瓷器一样。世界
      各国的漆器也受惠于我们祖先的发明。
      
          和漆器一起,我国的桐油也从公元16  世纪被葡萄牙人输入欧洲。在这以前,
      从公元13  世纪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公元1254~1324  年)的游记中已经知
      道了桐油。由于桐油的干性比亚麻仁油强,所以19  世纪后半叶我国桐油运到美国
      后,便用来代替亚麻仁油制造油漆。1902  年美国才开始种植桐树。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