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大纺车
      
          “车纺工多日百觔,更凭水力捷如神。世间麻欸乡中地,好就临流置此轮。”
      这是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其所著《农书》中,介绍水力大纺车后所作的一首诗,诗中
      描述了水力大纺车的功效,并期望它能在临溪流地区得到推广。
      
          中国古代的纺车兼有纺纱和加捻合线的功能,它经历了由手摇纺车到脚踏纺车,
      再到水力纺车,由单锭到多锭的发展过程。大纺车大约出现于宋代,它是在复锭脚
      踏纺车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它的纺锭达到32  个,同时问世的还有一种多锭纺纱
      车,锭数多达七八十个,达到了手工纺纱机器的顶峰。据研究,手摇纺车每人每日
      工作12  小时,仅得四五两(十六两制)纱,使用脚踏纺车日产半斤余,用大纺车
      加捻麻缕可日得100 斤,而用多锭纺纱车则日产棉纱10  余斤。可见使用大纺车及
      多锭纺纱主后,其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而且纺出的纱线越来越细,条干均匀,强度
      增加。
      
          大纺车由加捻卷绕、传动和原动3 部分构成。加捻卷绕包括车架、锭子、导纱
      棒和纱框等机构。其中的关键部分是锭子部分,它是在车架下方装置一长木板,在
      板上装着32  个间隔距离相等的木轴承(臼),用来承托锭子底部的铁锭杆。同时
      用有脚铁环楔入木板,用以固定锭子,使其运转时不会晃动。
      
          纱管由木车成,中空,套在铁锭杆上紧配成一体。大纺车一般用于纺制麻纱,
      麻缕比较粗松,如在纱管上绕得量少,就要经常停车换管。为减少换管,需将管边
      加大,使能容较多的麻缕,这在现代称之为“大卷装”。但管边直径如过大过重,
      则皮弦就无法靠摩擦带动锭杆迴转。为解决这一矛盾,古代的纺织工匠们利用杠杆
      原理,把锭杆加长,使锭杆在本轴承到有脚铁环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锭子前端
      木纱管的长度,又使铁环前移靠近纱管边,从而减少了锭杆在木轴承处的摩擦力。
      此外。为了使各根麻缕之间在加捻卷绕过程中不致相纠缠,在车架前面安装了32  
      枚小铁叉。这些小铁叉在规定动程内作左右的往复运动,不仅把相邻的麻缕隔开,
      而且能使麻缕在纱框上交叉卷绕成型良好。
      
      
      
          水力大纺车出现于宋代,它是由大纺车与水转原动机构组合而成。其原动机构
      是一个直径很大的水轮,利用水流冲击水轮上的辐板,发生连续的推动力,促使水
      轮旋转。
      
          水力大纺车是古代世界中的先进纺纱机械。在西方,直到1769  年,方由英国
      人创造出水力纺机和建立欧洲第一个水力纺纱厂。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