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倍增的臭豆腐
      
          那是清朝康熙八年,安徽省仙源县有个叫王致和的举于进京赶考。他一心想金
      榜题名,以光宗耀祖,可万万没想到会名落孙山。王致和见仕途无望,带来的盘缠
      也所剩无几。真是屋漏又逢雨,王致和走投无路,只好凑了几文银两,在京城开了
      间小豆腐店,想凑点回家的路费。
      
          小豆腐店是开了张,可偏偏天不作美,一连几天阴雨绵绵。王致和眼看做好的
      豆腐卖不出去,一点点地变霉,心里别提有多焦急。一天,王致和正愁眉苦脸地看
      着那一盘盘的豆腐,忽然,他想起家乡有用豆腐制成酱豆腐的,自己为什么不也用
      此法试试呢?王致和立即着手做起来,他试着将发了霉的豆腐一刀刀地切成小方块,
      放进坛里,加上些盐和花椒等调料后,严严实实地封好了坛口。过了好些日子,王
      致和小心翼翼地打开封盖一看,顿时,一股刺鼻的臭气扑面而来,再一看,豆腐块
      都成绿色的了。他急忙用刀子挑出一点尝尝,嘿!味道竟然又鲜又香。他忙不迭地
      送给左邻右舍品尝,大家都夸道:“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真是外臭内香啊!”王
      致和受到启发,干脆在豆腐店门口挂起牌子,专门经营臭豆腐。吃过臭豆腐的人一
      传十,十传百,用不了多长时间,王致和连同他的臭豆腐可就出了名,京城的人只
      要一提起臭豆腐,便无人不知它的主人是王致和。
      
          这事传入宫中,有个太监便好奇地买回一些品尝,果然名不虚传,好吃极了!
      他立即奉献给皇上。皇上一尝,胃口顿开,即传旨将“臭豆腐”列为“御膳坊”小
      菜之一,并赐名“青方”。这下,王致和的臭豆腐声名大振,买卖更加兴隆。至康
      熙十七年(1678),王致和索性在延寿寺街路西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酱园”,
      雇师招徒,臭豆腐的生意越做越大,代代相传。
      
      
      
          据说,慈禧太后对臭豆腐有特别的嗜好,每天都得吃一碟用炸好的花椒油浇过
      的臭豆腐,而且必须是当天从王致和南酱园买回的新做的臭豆腐。有段时间,“王
      致和南酱园”因故停业几天,侍奉慈禧的太监只好用剩余的臭豆腐顶替,可怎瞒得
      了慈禧。她刚尝一口就起了疑心,用膳时将一粒花椒藏在臭豆腐中。第二天进膳时,
      慈禧见自己放的那粒花椒果然还在其中,不禁大怒。
      
          她训斥太监给自己吃的是剩臭豆腐。从这以后,太监们想到“老佛爷”的淫威,
      就再也不敢欺瞒她,只得天天跑王致和处买新鲜的臭豆腐了。
      
          臭豆腐的身价倍增,成为闻着臭而吃着香的一道风味独特的小菜。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