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穹A在这里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 月18日
      
        “18”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吉利数,希望“要发”也能给我们带来好运气,尽
      早确定南极冰盖最高点的位置。
      
        这两天我一直在关注着负责确定最高点的张胜凯,希望从他那里获得诸如“找
      到最高点还需要几天”、“什么时间最有可能找到最高点”之类的回答,但这家伙
      口风很紧,总是说还要多跑一些点,对数据还要进一步处理。
      
        昨晚张胜凯一直坐在乘员舱里处理数据,抱着笔记本电脑不撒手,如高僧打坐
      一般几个小时保持着同一个坐姿。尽管乘员舱里人进人出,说话声、喝水声、呼噜
      声、放屁声,声声入耳,但张胜凯如入无人之境,对一周以来采集的上千个点进行
      数据分析。凌晨我问他数据处理进展情况,他幽幽地说18日找到最高点的可能性很
      大,我听了一个激灵,问他最高点大概在哪,他说一会要到实地再测几个点才知道。
      
        我赶紧跑回生活舱和亚玮收拾好摄像设备,如果今天没在第一时间拍到确定最
      高点的现场那就抱憾终身了。雪地车准备就绪后,李院生、张胜凯和我们两个记者
      从大本营出发了,李院生负责驾驶雪地车,张胜凯负责“指挥”跑点。
      
        开出营地几百米后,张胜凯就用高精度GPS 接收机在做最后几个点的高程确定。
      因为我俩坐在雪地车的后车箱里听不到他们的对话,就只好透过玻璃窗看这两人的
      动作表情,猜测进展情况。翘首观望了半个小时,他俩手持GPS 快步下车了,我们
      记者也迅速跟进,张胜凯说已经锁定了很小的一块区域,下面要步行开展精确测定。
      我举目四望,这就在宿营地300 米外,一样平坦的地势,一样松软的雪面,难道最
      高点就在这个区域?他们快速行进的脚步容不得我多想,我们开始了拍摄,如果今
      天能找到最高点,这些镜头就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踩在松软的雪地上,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不是因为这里太安静,而是
      因为自己激动得肾上腺素涌动,有点不相信找到最高点的这一刻马上就要来临,身
      处其中反而觉得不真实了。当年秦大河徒步横穿南极,在庆祝横穿南极的第200 天,
      苏联队员挂出了一个横幅,上面写着“横穿南极洲200 天,行进5000公里,这并非
      幻想,而是事实”。我们四个人有可能是人类第一批到达最高点的见证者,想到这
      就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这半年的艰辛就是为了这一刻,和台里筹划的2 小时直播
      特别节目名字十分吻合。
      
        这里是软雪带,积雪踩上去没及脚面,走起来很吃力,在寒风中踯躅前行了几
      十米就喘不上来气。张胜凯喘得最厉害,拿着GPS 走走停停,我们拍摄者也是连呼
      带喘,记录下的现场同期声都是我们的喘气声。
      
        测了几个点后,一根标志杆被深深地插进了雪里。
      
        “这就是最高点”张胜凯的声音不大,但这对于人类探索南极的历史来说无疑
      是个重音。
      
        时间定格在北京时间2005年1 月18日3 点15分。这时,没有欢庆的音乐,只有
      沉重的喘息声;这里,没有欢呼的人群,只有我们4 个中国人。
      
        Dome -A ,我们中国人来了,这一历史时刻要尽快让全世界知道。我赶紧取出
      CCTV台标的话筒,站在标志杆边上开始了现场报道:“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中
      央电视台记者陈晓夏,现在是北京时间2005年1 月18日3 点16分,就在1 分钟前,
      中国南极冰盖科学考察队到达了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地面进入南极
      冰盖最高点,也是中国人第一个地面测定了最高点的地理参数。”
      
        随后,张胜凯向全世界宣布了最高点的精确参数南纬80°22 00 ,东经77°21
      11,海拔4093米。这个高程比国外通过遥感卫星的预测数据高了10米。
      
        找到最高点使中国成为国际上首个从地面进入该点展开科学考察的国家,标志
      着中国的极地考察能力向前迈了一大步,就像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秦为稼说的
      “中国科学家在冰穹A 的每一步,都是人类在这里的第一步。”
      
        找到最高点后,我们4 个人站在标志杆边上各录了一段登顶感言。李院生说:
      “中国几代极地科学家的梦想今天在我们手中实现了”,兴奋得录了十几遍才把话
      说完整了。张胜凯说找到最高点是自己半年来魂牵梦萦的时刻,说到这,他的声音
      已经哽咽了。
      
        我激动地说了三句话:
      
        我们为什么要来南极,因为Dome-A在这里;
      
        我们为什么要来Dome-A,因为这是人类不可接近之极,是南极最后一个关键点
      ;
      
        我们为什么今天能够达到最高点,因为在我们身后有13亿祖国人民的支持。
      
        在最高点停留了一小会,我们就驾车回撤,急着把这个好消息与队友们分享。
      在返回营地的路上,一幅壮观的场景展现在眼前雪地车载着科考队员在Dome-A区域
      进行了大量科考工作,雪面上留下的车辙印形成了一张以营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扩散的蜘蛛网,这张网代表了我们一周以来的工作,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作为新闻记者,我们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是十分幸运的,我们有责任尽快向全世
      界发布这一重大消息。我们到宿营地后分头行动,我负责拍摄队员们听到喜讯的反
      应,亚玮负责编辑刚才找到最高点的新闻。一个小时后,海事卫星开始工作,3 分
      钟的新闻和每个队员的感言被放在两个讯道里准备发回国内。海事卫星在这个区域
      的信号很差,如果今天片子传不回国内,就意味着这个重大消息无法以视频形式向
      全世界发布,传播效应就大打折扣了。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在最高点拍摄了照片,
      如果海事卫星实在没信号,我们就用铱星手机上网传回图片,然后再通过铱星手机
      采用电话连线的方式口播这条新闻。
      
        吉利日子就是幸运,今天海事卫星很争气,开机后信号不错,没有出现超出服
      务区的红三角标志,编好的片子一帧一帧地向万里之外的北京传送。我们守着海事
      卫星边上,一旦信号出现中断,就按传送键续传。我们通过铱星电话告知了台里找
      到最高点的最新消息,后方也紧急启动,将于今晚播出2 小时特别节目《为了这一
      刻》。
      
        我们在传节目时,老徐和老崔正忙着自制旗杆,1个小时后全体队员将去最高
      点举行升旗仪式。因为我们带来的国旗很大,两位机械师先把三根标杆绑在一起作
      为旗杆的下段,这样十几米高的旗杆就结实牢靠了。李院生到最高点那一刻首先想
      要做的就是拥抱队里的两位机械师,我们今天能够到达这里,机械师是第一功臣,
      是他们一路艰辛驾车把大家送到了“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但李队长快回到营地时
      又改了主意,决定通告他们消息时克制住自己,他不想在这个大喜的日子控制不住
      情绪。
      
        旗杆做好后,12名队员分乘两辆雪地车向最高点进发,300 多米的车程一会就
      到了。大家纷纷和最高点标志杆合影留念,这确实值得纪念,全世界只有12个人来
      到了这里。树立好旗杆后,大家面对旗杆站成一排,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大家
      一只手放在胸口,齐声高唱国歌,五星红旗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徐徐升起,鲜红的旗
      帜在蓝天映衬下十分醒目。今天在这里举行的升旗仪式,其意义不亚于20年前中国
      在南极的第一次升旗,下一次在这里的升旗,也许就是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的落
      成仪式了吧。
      
        1984年12月31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
      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建成了。
      1989年我国又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建成了中山站。
      
        1984年l1月20日, 由“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考察船和海军“J121”号打捞救
      生船组成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出发,揭开了我国赴南极建站和科学考察
      的序幕。1985年2 月,中国在南极乔治王岛设立了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1989
      年2 月,我国又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建成了“中山站”,这是我国的第二个常年
      科考站。中国科学家在长城站和中山站常年开展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气象学、电
      离层、高空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学科的常规观测。
      
        回到宿营地就接着编刚才升旗仪式的片子,估计老天也被我们感动了,海事卫
      星信号稳定,编好的片子很顺利就发出了。后方告诉我们,今天中午《新闻30分》
      头条播报了我们刚发回的新闻,除了我们的现场画面外,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极地
      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曲主任说今天的登顶和中国当初登上南极大陆具有同样的
      意义,弥补了世界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为我们国家今后在南极内陆Dome-A
      地区建立新的科学考察站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此后,央视各频道的新闻节目也
      都播出了这一消息,《新闻联播》还预告了当晚CCTV-10 播出的《为了这一刻》特
      别节目。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和我们做了一个电话连线,我们向主持人白岩松
      介绍了到达最高点的现场感受,张胜凯谈了找到最高点的科学意义。岩松问我下一
      步在最高点将做什么,我说还要用13个油桶做成永久性标志物放在这,每个油桶代
      表了一位到达最高点的中国人,尽管今天到达最高点是12人,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中
      途离队的机械师盖军衔,我们不会忘记他的工作。刚说到这,岩松来了一句:“晓
      夏,我刚才忘了告诉你一个细节,老盖现在就在我身边!刚才他听到你的叙述时非
      常激动,他想和你说几句话。”我这才反应过来今天《新闻会客厅》的嘉宾就是盖
      军衔,岩松一直没有向我们透露这一点,真没想到今天在节目里和老盖能通上话,
      我赶紧询问了他的身体状况,向他描述了最高点的情况,老盖也让我转达他对12名
      弟兄的问候,希望大家保重身体,多拍些照片让他也有机会分享登顶的喜悦。
      
        做完电话连线后,我们开始向国内的同事亲友报告这一喜讯,接到南极打来的
      电话,大家都很意外,当听说我们今天到达最高点后,大家都为我们感到骄傲。从
      后方反馈的情况看,今天国内可以说是“南极冰盖日”,电视、报纸、网络、广播,
      所有媒体都铺天盖地的报道了中国人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消息,国外主要媒体也
      几乎同步报道了这一消息。当晚CCTV-10 播出的《为了这一刻》特别节目以我们到
      达最高点的现场报道作为引子,与嘉宾一起回顾了我们从上海到南极的一路征程,
      亲历者盖军衔的介绍更是鲜活的第一手消息。
      
        这里有一点需要澄清一下,无论媒体报道的怎么热闹,但消息源是唯一的,就
      是我们在现场的央视记者。一些媒体发新闻的时候把时间给弄错了,说我们是在北
      京时间2005年1 月18日3 点16分成功抵达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比实际到达时间晚了
      一分钟,估计是媒体没听清我出镜时说的一个关键词“就在1 分钟前”,他们把我
      说的第一个时间就当成到达时间了。
      
        曰归曰归,岁亦暮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诗经》
      
        1 月21日
      
        在“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工作了10天后,内陆冰盖队将拔营向1300多公里外的
      中山站回撤,今天是我们在Dome-A的最后一天。下午离开后,我们中不少人也许此
      生就不会再回到这里了,我心情有些矛盾,既想早点离开这生存煎熬之地,又想在
      这里多待几天,毕竟这种机会可能就是唯一的。
      
        一早起来,队员们就开始制作地理指向牌,它是南极科考站里的常见标志物。
      在上面标明Dome-A与家乡城市的直线距离后,我们将把它立在营地中央,作为Dome-A
      的自制纪念标志物。我们12个人一共做了11块牌子,其中厦门是距离Dome-A最近的
      国内城市,最远的城市是乌鲁木齐,离这里13800 公里。
      
        今天中午,李院生他们打出了108 米深的冰芯,然后开始拆卸冰钻。这将是一
      个历史性的时刻,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获取唯一的一支冰盖
      顶点冰芯。但冰川学家们仍然觉得有些遗憾,因为此地不可久留,打钻时间不够充
      裕,冰芯深度与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相信不远的将来,这个遗憾会在 Dome-A 建
      站后得以弥补。有了常年科考站的支撑,在这里钻取深冰芯就不难了。李队长并没
      有把打钻帐篷拆除,他想把这个橘红色的家留在最高点,帐篷里未打开的咖啡和面
      包是留给下次造访者的礼物。
      
        中午时分,冰钻和装有冰芯的冰样箱被我们搬上雪橇,生活垃圾也被一点不剩
      地装车带走。收拾好营地后,我们坐上雪地车去Dome-A永久标志物那做最后的道别,
      我们每个人都用油漆笔在标志物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与返程的上千公里路程相比,
      从营地到最高点的300 米距离实在是太短了。
      
        与永久标志物和巨幅国旗合完影后,6名内陆队的党员在这冰盖最高点举行了
      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刚被批准入党的李亚玮在临时党支部书记孙波的领誓下,面
      对飘扬在最高点的党旗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
      章程”
      
        我们4天前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已经完成本次科考的核心任务,但我们的
      使命才刚完成一半,前方还有1300多公里的返程路途在等待着我们。南极的夏季马
      上就要结束了,极昼缩短、暴风雪、白化天、气温骤降等天气因素注定了回去的路
      将走的更艰难。如果日夜兼程地一路疾行,我们就有可能赶在春节前到达中山站,
      能在中山站过春节俨然成为我们这群“生物”们仅存的一点念想了。
      
        今天,将告别冰穹,终于可以回家了,顿时就有了些归家的心切。因为返程计
      划要走60公里,我们在最高点不能待太久,队员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和这里默
      默告别。站在这个我已不再陌生的地方,心中涌起一份依恋,一份难舍。我在心里
      默默地说:“Dome-A,如果今生有缘,我会回来与你重逢。”
      
        一阵车的轰鸣声过后,雪地车队开始下撤了。我和来时一样还是待在生活舱里,
      扒着玻璃窗向南张望,13个油桶做成的永久标志物渐渐地离我远去,变成一个点,
      最后消失在苍茫的白幕中。沉寂千万年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又归于平静……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