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事件——任期内最后的特别困扰
      
          在任期的最后两年,特别困扰瓦尔德海姆的是阿富汗问题。
      
          自60  年代以来,阿富汗政局一直动荡不安。1973  年,查希尔王朝前首相达
      乌德发动政变,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国。1978  年,亲苏联的人民民主党军官再次发
      动政变,推翻达乌德政府,成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从此开始了苏联对阿富汗的
      控制。由于人民民主党内部出现分裂与对抗,阿富汗局势更加动荡,国内反政府武
      装异常活跃。苏联试图巩固喀布尔人民民主党政权的所有努力都未能奏效。
      
          1979  年12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随着阿富汗内部权力之争达到高潮,苏联出
      动空军和陆军大举入侵阿富汗。在苏联的人民民主党领导人卡尔迈勒回到阿富汗,
      被扶上总统的位子。从此,苏联对阿富汗实行全面军事占领。
      
          苏联的侵略行动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与密切关注,也在联合国一些小成
      员国中引起了恐慌,他们担心,有朝一日也会有超级大国进占自己的国土。1980  
      年1 月7 日,联合国安理会试图呼吁所有外国势力退出阿富汗,以便使阿富汗人民
      建立自己拥戴的政府,但这一议案在苏联的否决下没有通过。1 月10  日至14  日,
      联合国大会召开了第六次紧急特别会议,以104 票赞同、18  票反对、18  票弃权
      通过了一项与安理会议案内容相同的议案。议案要求,所有国家都应尊重阿富汗的
      不结盟国家性质,不得介入其内部事务,而应立即采取人道主义救助措施,使难民
      尽快回归故土。
      
          联大委托瓦尔德海姆向所有成员国通报议案执行情况,但却没有指出达到议案
      规定目标的方法。这一议案的提出和通过招致了苏联和阿富汗现政权的不满,要想
      说服他们与联合国秘书长进行合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瓦尔德海姆曾考虑,以联合国或联合国与国际红十字会的共同名义派代表团前
      往喀布尔,但这也不会有什么直接结果,因为决定权在莫斯科而不在喀布尔。他确
      信,在目前的对立无法调和的情况下,过早地言及和平是没有意义的。在1980  年
      11  月20  日的一项新决议中,联合国大会授权他指派一名特别代表,在莫斯科和
      喀布尔之间斡旋。这一代表的人选应与莫斯科和喀布尔没有任何牵连。但任命特别
      代表一事遭到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坚决反对。瓦尔德海姆决定将这一特别代表
      改成联合国秘书长私人代表的身份,这一办法得到了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方面的认
      可。瓦尔德海姆很快选定了副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
      
          1981  年4 月,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到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巴基斯坦首都伊
      斯兰堡,同两国最高级官员进行了磋商,以便在联合国大会议案的基础上使谈判开
      始进行。各方就谈判一事达成了谅解,但未能就谈判方式形成共识。1981  年5 月,
      瓦尔德海姆与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一同前往莫斯科,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与
      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探讨一下阿富汗的紧张局势。随着国际社会的压力增大、阿富汗
      国内反侵略战争的发展以及苏联国内经济的日益不堪重负,苏联终于决定同意边打
      边谈,授意喀布尔政权出面谈判。在与葛罗米柯的会谈过程中,瓦尔德海姆争得了
      苏联方面的同意,在秘书长私人代表的参与下,开始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谈判。
      
          1982  年瓦尔德海姆卸任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在日内瓦开始了谈判,由于巴
      基斯坦不承认喀布尔政权的合法性,谈判通过秘书长私人代表为双方传话来进行,
      即所谓“间接谈判”。瓦尔德海姆认为,阿富汗事件是联合国政治进程中的转折点,
      从此以后,苏联同第三世界不结盟国家之间的联系削弱了。
      
          此外,在越南入侵柬埔寨的问题上,瓦尔德海姆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
      斡旋活动。他曾亲临河内和曼谷,之后又派出特别代表,为柬埔寨问题通往最终解
      决之路作出了贡献。
      
          坦然引退——告别“硬装的体面”
      
          托马斯·杰菲逊在做了八年的美国总统之后,曾经用“硬装的体面”这样的话
      来描述总统这一职位。在联合国秘书长职位上呆了十年的瓦尔德海姆对此深有同感。
      因为这两个职务在有些方面极为相像:两者的工作都受到法律和政策的限制,而这
      种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失败。瓦尔德海姆认为,联合国秘书长所拥有的权限其
      实还不及一个小国的政府首脑,他没有绝对的权力,又没有足够的物质来源,但仍
      须在可能的范围之内为解除国际紧张局势、维持世界和平作出努力。
      
          当1981  年来临的时候,需要瓦尔德海姆作出重大决定的时刻也不可避免地到
      来了。是急流勇退,还是争取再度连任,从而创下秘书长历史上任期最长的记录呢?
      
          回顾十年来的秘书长工作,浮现在瓦尔德海姆脑海中的是一连串的挫折和失望。
      但无论如何,他毕竟成功地维持住了地球上每个国家对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的信任。
      63  岁的瓦尔德海姆,身体依然强健,个人的学识和阅历都处在人生的顶峰,且拥
      有大多数成员国的支持。于是,在秋季的联合国大会上,他宣布了自己竞选第三任
      的决定。但他的竞选连任遭到了中国代表团的反对。虽然在几轮投票中他的成绩都
      不错,但由于中国的态度无可挽回,他便于12  月初决定放弃竞选。他在联合国秘
      书处的同事、他对之评价甚高的秘鲁人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后来者居上,以其职业
      外交家的优秀资历和为所有代表团接受的拉丁美洲出身,当选为联合国第五任秘书
      长,接替了辛苦十年的瓦尔德海姆。
      
          此次虽未达成心愿,但瓦尔德海姆并无遗憾之感。在每一轮投票中他的支持率
      均高于其他任何一位候选人,他把这看作是联合国对他十年来工作的一种肯定和补
      偿,因而内心十分平静和满足。在该年度联合国大会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所有代表
      都从座位上站起来,以热烈的掌声向瓦尔德海姆告别。
      
          这一动人的场景令他久久难忘。
      
      
      
          在任期间的瓦尔德海姆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工作者,每天用来办公、开会和社交
      的时间长达12~14  小时,他曾说:“我自从当上了联合国秘书长,便不能享受愉
      快的家庭生活了,我从大清早便来到办公室办公,一直要忙到深夜才能回家。”不
      过他又说:“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如果我能够使一些被俘虏和被监禁的人士获得自
      由和解放,如果我能够解决一项边境冲突,如果我能够促使世界各国在解决争端时
      能坐下来举行谈判,而不贸然发动一场新的战争的话,那我就会感到心满意足了。”
      十年来,瓦尔德海姆的身体和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如今这一切均已成为过
      去,他渴望和夫人过一段宁静松驰的日子。他应邀去华盛顿的乔治顿大学作了主讲
      国际关系的客座教授,此外,他还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南卡罗来纳州的柴普尔—
      希尔大学任教。这种教学实践使他与年轻人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也使他有时间整
      理在联合国十年间积累的丰富个人资料。他的自传《在世界政治的玻璃宫殿中》的
      草稿已经完成了。重归维也纳——“小世界”里的“巨人”1984  年,在纽约度过
      了17  年难忘的岁月之后,瓦尔德海姆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奥地利。
      
          阔别已久的维也纳此时已由一个处在世界政治边缘的大都市变成了一个国际事
      务中心。这是一个可使瓦尔德海姆继续发挥他的国际外交经验的理想之地。1982  
      年,有人向瓦尔德海姆建议,成立一个由各国前国家及政府首脑组成的国际委员会。
      这就是媒体所称的“指点世界政治的智者委员会”。
      
          1983  年11  月,这个“国际行动委员会”在维也纳成立了,成员尽揽世界各
      国的前政坛巨星,瓦尔德海姆被推举为主席,他担任这个职位一直到1985  年11  
      月。委员会的目的在于:为那一时代的三大主题即和平、安全与裁军提供具体建议,
      重振世界经济,并特别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负债问题。
      
          委员会的行动方式是:派出由前政坛名人组成的小型代表团前往世界热点地区,
      向当地的高层领导人提供委员会共同拟定的建议。
      
          对于这样一个委员会来说,维也纳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驻地。因为它所在的国家
      奥地利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均足以跨越东西方意识领域的
      界线。“奥地利是一个可供巨人施展抱负的小世界”,瓦尔德海姆就是一位从奥地
      利这个小世界走向联合国政治舞台的外交巨人。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