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阿犹分治巴勒斯坦
      
          众所周知,阿、以争端由来已久。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处欧、亚、非三
      大洲交通枢纽,是连接东、西阿拉伯世界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历
      史造成的原因,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民族纠葛不断,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由于帝国主义的插手和大国间的争斗,阿、犹争端随之加剧。几十年来,中
      东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动荡不安的地区。联合国创建初期,巴勒斯坦问题即成为赖
      伊出任联合国秘书长之后不久接连遇到的一系列最棘手、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就赖
      伊本人来说,他忠于职守,遵守宪章的各项条款,本着和平的愿望去解决和处理世
      界上出现的一切国际争端。也许是他的自信,也许是他思维天平的倾斜,或许是他
      对问题的判断有误,使他在处理巴勒斯坦问题上当时与联合国,与英、美大国的做
      法保持了“一致”。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以色列国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现状,以及持续半个世纪积
      怨甚深的阿以矛盾至今仍难以彻底化解,这一切后果的产生应追溯到赖伊就任秘书
      长的那一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取得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公开奉行“扶犹抑阿”
      政策,犹太复国主义者借机煽动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迁居巴勒斯坦,引起巴勒
      斯坦的阿拉伯人的疑虑和不满,导致了阿、犹民族之间不断发生流血冲突。二次大
      战后,美国力图取代英国在中东的地位,利用犹太人强烈的复国主义情绪,以安置
      犹太难民为契机,展开了一场打入英国控制的巴勒斯坦地区,以争夺巴勒斯坦的斗
      争。
      
          1946  年8 月初,犹太建国协会执行机构在巴黎开会,通过了要“在巴勒斯坦
      适当地区建立有活力的犹太国”计划。同年10  月4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
      公开支持这一计划。他指出,犹太难民“不应等到巴勒斯坦问题解决之后才移入”,
      而应“立即开始”。英国对杜鲁门这种拆台的做法十分恼火。11  月,英国外交大
      臣贝文表示,“英国一心一意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英国将卸下委
      任统治这副担子……,把整个巴勒斯坦问题交给联合国,由它作出决定。”1947  
      年2 月4 日,在伦敦举行的、由英国单独出面调处阿、犹关系的圆桌会议宣告破裂。
      此时英国已无力调解阿、犹之间的尖锐民族矛盾,无力控制巴勒斯坦局势,被迫将
      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同年4 月2 日,英国驻联合国代表亚历山大·卡多
      根正式通知秘书长赖伊,要求秘书长把巴勒斯坦问题列入联合国议程,并要求事先
      召开联大特别会议,成立一个对巴勒斯坦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的特别委员会,之后由
      特别委员会向9 月问的联大会议提出报告以供讨论。4 月28  日~5 月15  日,联
      大召开了专门讨论巴勒斯坦问题的第一次特别会议。特别会议还根据地区原则,排
      除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组成了由大会授予全权,有11  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的特
      别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前往纽约、耶路撒冷、贝鲁特和日内瓦,以调查与巴勒斯
      坦问题有关的一切争论。对此,赖伊专门委派了秘书长助理维克多·霍作他的全权
      代表及指定安理会事务局局长、墨西哥人阿方索·加西亚·罗布尔斯担任首席秘书
      参加特别委员会的工作。赖伊确信该委员会秘书处是无可指责的办事处,它不仅从
      事调查工作,而且还从事政治方面的工作。调查期间,特别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
      阿、犹双方意见,还去巴勒斯坦和欧洲的犹太难民营调查访问。同年9 月,该委员
      会向赖伊及联大提出报告,一致建议结束委任统治。
      
          1947  年11  月,联大第二届会议就巴勒斯坦问题展开辩论。会议不顾阿拉伯
      国家的强烈反对,在美,苏等国投票赞成的情况下,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
      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在处理巴勒斯坦问题上,赖伊表示了明确的立场,
      对阿、犹分治持完全赞同的态度。并积极敦促联大通过特别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分治
      巴勒斯坦的多数方案(特别委员会在9 月向联大提出报告时,对巴独立后的治理方
      式提出两个方案:其中一个是由加拿大等七国提出的多数方案,即建议把巴勒斯坦
      分为犹太和阿拉伯两个独立国)。但分治决议通过后,遭到了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
      坦的阿拉伯人的一致反对。阿拉伯最高委员会的代表致信赖伊说,“巴勒斯坦的阿
      拉伯人永远不会允许或屈服任何大国对巴勒斯坦强行分治的企图。”阿拉伯联盟宣
      布不承认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阿盟七国总理及外长在开罗举行的会议上也宣
      布:“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分治决议终于
      触发了酝酿已久的阿犹全面冲突,由最初的武装冲突迅速发展为一场战争。面对这
      种局面,英国索性撒手不管,执行联大决议的有关机构也束手无策。
      
          1948  年5 月14  日以色列国宣布成立,仅数分钟之后,美国就宣布了对它的
      承认。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不断扩张侵略,先后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及周边
      阿拉伯国家进行过五次大规模战争,即“五次中东战争”。从此使整个中东地区陷
      入了持久的战争与动乱之中。这是分治协议所带来的后果。
      
          1948  年5 月15  日,以色列国成立的第二天,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第一次中
      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为了把它们反对任何肢解、隔离或分裂巴勒斯坦的誓言变为
      行动,将军队开进了由分治决议划归阿拉伯的巴勒斯坦土地,反对建立以色列国。
      埃及、外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
      也门也参加了军事行动。随即爆发了以色列同埃及、伊拉克等国的战争。赖伊对阿
      拉伯国家采取的这次联合军事行动大加指责。
      
          他说,随着英国提前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阿拉伯国家就对巴勒斯坦发
      动了侵略战争。这是无视联合国的存在,是对联合国的挑衅。赖伊谴责阿拉伯国家
      对以色列采取的行动,他说这是自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看到的首次武装侵略行为,
      也是宪章通过以来由数国首次公开在它们领土之外参与的武装入侵行动。为此,他
      强调联合国决不允许这种侵略行径得逞,同时不允许它对和平解决的方案、集体安
      全和富有意义的国际法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宪章第99  条款规定,秘书长得将其所
      认为可能威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任何事件,提请安全理事会注意。根据这项条款,
      赖伊断言阿拉伯国家的行动属于宪章第39  条中所提的对和平的威胁,并声称阿拉
      伯国家对巴勒斯坦的侵入已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他认为有责任采取应
      付的对策。在战事爆发后,他立即让联合国立法局致信安理会主席,提请安理会对
      阿拉伯国家武装入侵巴勒斯坦事件予以注意。他并亲自写信给安理会各常任理事国
      代表,强烈谴责阿拉伯国家的“侵略行径”。他在信中强调,联合国最首要的目标
      之一,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宪章第24  条款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
      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理会。他说,安理会在
      5 月15  日当天召开的会议已表明,如果安理会不采取果断立场支持联合国及宪章
      的权威的话,联合国就不会立即采取迅速有效的行动。他在信中还说,现在对立行
      动已开始。别的势力将卷入这场威胁中东和平的战争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日益加剧。
      赖伊认为,假如在此次事件上纵容埃及的话,那么,过去那些依靠安理会来帮助解
      决它们争端的国家很可能也会变得无视安理会,这样就会有更多、更大的危险出现。
      而安理会在战事爆发后未能有效地采取行动,势必给联合国的声誉带来最严重的损
      害。因此,赖伊呼吁安理会在阿拉伯国家“入侵”的问题上采取迅速有效的行动。
      战争爆发的当天晚上,他在富雷斯特·希尔斯的家中与几位关系密切的顾问一起开
      会,决定委派杰克逊司令官和科迪埃尔先生一同前往斗争前线,以帮助调解双方之
      间的冲突。
      
      
      
          在赖伊的积极敦促下,5 月29  日,安理会通过了英国代表卡多根提出的停火
      四周的建议,并由联合国巴勒斯坦调解专员伯纳多特实行监督。后经过伯纳多特的
      斡旋,阿以双方终于同意停火四周。停火期间,以色列违背停火决议,充分利用这
      段时间补充其所缺乏的各种武器,加紧部队集训。在停火到期的7 月9 日那天,战
      争重新爆发。战火爆发的第四天,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杰塞普向安理会提出一份
      决议草案,要求阿以在三天内实现永久停火;耶路撒冷城在24  小时内无条件停火
      并实行非军事化;责成调解专员监督停火。该项草案在安理会以7 票对1 票获得通
      过。当月19  日,阿以双方接受了第二次停火。调解专员伯纳多特在两次停火期间
      就解决阿以问题曾两次提出建议,内容是对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的领土划分重新
      进行调整。但两次建议均因以色列的强烈反对而未果。9 月17  日,伯纳多特在耶
      路撒冷的以色列控制区内被人暗杀。据说伯纳多特被杀害的主要原因是他提出了一
      些有利于阿方的建议,并被认为偏袒巴勒斯坦人。据卡斯登撰写的一书中揭示,这
      位联合国专员惨遭杀害乃赖伊和于1948  年首任驻联合国常任代表、以色列外长阿
      巴·伊凡秘密合谋的结果。卡斯登说,伊凡当时与赖伊的关系极为密切。
      
          伯纳多特被害后,赖伊任命联合国秘书处的美国人拉尔夫·J ·本奇为代理调
      解专员。他的这项任命在安理会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获得批准。在赖伊的眼中,本奇
      的工作做的非常出色。下面一段话是他对本奇所做的调解工作的叙述。他说,本奇
      在阿、犹冲突不断升级的情况下努力做停火的工作,在他的敦促下,安理会在11  
      月15  日,再次通过了一项呼吁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以长期停战协定来取代临时停
      火的方案。与此同时,联大也通过了一项对阿拉伯难民提供物质援助的计划。赖伊
      说,此项计划由他负责的行政部门带头去执行。鉴于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都不同意
      伯纳多特生前曾提出的永久解决的建议,联大因此同意建立一个调解委员会以帮助
      交战双方达成一项解决方案。经过本奇大量做调解工作,埃及终于在1 月份电告本
      奇先生,它准备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同以色列政府进行谈判。随后,本奇很快把阿以
      双方召集在希腊的罗德岛连续进行42  天的停火谈判。1949  年2 月24  日,以色
      列和埃及在本奇的主持与组织下签署了停战协定,紧接着其他的阿拉伯邻国如黎巴
      嫩、约旦和叙利亚也先后同以色列缔结了停战协定。伊拉克拒绝与以色列谈判,但
      表示接受停战协定。赖伊对本奇的工作做了高度评价:“很明显,如果没有本奇做
      的工作与奉献,在那一时期就不会有停战。我们都为他而感到骄傲。”“诺贝尔委
      员会——一个由挪威议会任命的机构授予本奇先生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奖也使我感
      到自豪。”赖伊说,正如本奇先生所说的那样,这意味着赞颂联合国和它的秘书处
      为解决国际争端所发挥的应有作用。
      
          赖伊退职后曾说,“世界绝大多数人民期望中东国家能建立起真正的和平、相
      互理解和相互合作。”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以色列与阿拉伯邻国在第一次中东战争
      中签订的停战协定,仅有暂时性质,不构成政治上的相互承认,也不是和约。所以
      这场战争产生的恶果是长期的。以色列国家建立后的几十年中,中东战火连绵不断。
      阿以冲突使近百万巴勒斯坦人颠沛流离,无家可归,处境十分悲惨。为恢复家园和
      人民的基本权利,巴勒斯坦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去世前,
      曾作出努力,使中东形势发生了转机。1993  年,巴解组织(法塔赫)和以色列在
      挪威丛林中密谈8 个月,终于各自做出让步,并宣布互相承认。同年9 月13  日,
      正式签署了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这是阿以冲突45  年来的重大转折,是
      中东和谈的历史性突破。尽管巴以之间还有许多棘手的问题远没有解决,但巴以协
      议毕竟加快了漫长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如今,世界人民都希望赖伊在40  多年前
      说的话能尽早地变为现实。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