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炮轰击(1)
      
          第七章  激情之旅:  自我的废墟 If a prayer today is spoken 
      
          Please offer it for me 
      
          When the bridge to heaven is broken 
      
          And you ’re lost on the wild wild sea 
      
          Lost on the wild wild sea... 
      
          ——Sting  The  Wild  Wild  Sea 
      
          摇滚现场表演是最早被置于重炮轰击之下的摇滚现象之一。1955年3 月,美国
      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几个年轻人在一场摇滚音乐会后发生了争吵,其中几人后来
      被拘留。此事成为以“秩序”的名义向摇滚开战的滥觞。当地警方的一名负责人就
      此宣布:“在快速摇滚节奏中,青少年们会完全变成疯子。”
      
          1956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将纽约的一场摇滚音乐会描述成一场狂乱,从
      此之后,摇滚行当所遭到的最猛烈的攻击不再是其“淫猥的歌词”,而是频频举行
      并越来越走红的现场演出。
      
          1956年3 月,“骚乱”在麻省理工学院升级。有3000人各自花费了10美元参加
      一场摇滚乐会,这帮年轻歌迷们都以为可以彻夜共舞,但演出场地却过于狭窄,听
      众随着节目的进行离舞台越来越近,在场的七名警察害怕出事,要求将节目减半。
      组织者照办之后,听众愤而掀翻了几张桌子,20名警察飞奔而至。9 分钟的骚乱换
      来的是全美国对摇滚的又一场大攻势。
      
          然而,“秩序”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者却是全世界第一部摇滚电影——《昼夜摇
      滚》。这部1956年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摄制的片子只有极少的情节,比尔·哈利、
      “彗星”、“本垒”、艾伦·弗雷德则在片中轮番上场,或唱或侃,76分钟的短短
      时间将摇滚乐现场演唱会气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片子当年10月在美国上映,多数人只是抱怨其中鼓掌和跺脚的镜头太多。
      惟一的例外发生在明尼阿波利斯,那儿的一帮年轻人在看完电影之后过于激动,在
      影院之外脱衣起舞并打破了几家商店的玻璃,警察闻风而动将其驱散。从总体上说,
      美国人似乎是安静地接受了它。
      
          然而,在保守主义的故乡英国,《昼夜摇滚》使得英国佬昼夜难以安宁。这部
      电影在英伦三岛引发了无数场“骚乱”,使难以计数的人遭到拘捕。从来不曾见识
      过摇滚乐现场演出架势的英国青年对该片趋之若鹜并为之疯狂。
      
          伦敦是疯狂之飙的第一站。在当地的一家影院,银幕上刚刚响起第一首歌,观
      众便开始扭动身体。几个把银幕上的歌声称作“乱吼一气”的警察试图让观众安静
      下来,有两个年轻人却大加嘲笑。这两名青年成了最早被拘捕的人。在伦敦西区的
      一家影院,100 多人因为随着片中音乐起舞而被逐出影院,于是他们在街上大喊大
      叫,警察赶到之后,数人被罚款。
      
          “骚乱”在四处蔓延。在曼彻斯特,50名在影院中起舞的年轻人被警察拘留,
      电影中途停止放映,其他上映该片的城市也出现了类似情形,以至于女王伊丽莎白
      也震惊不已,她专门让人将拷贝送到她在苏格兰的庄园加以“研究”。
      
          布莱克本市政当局被各地有关“骚乱”的报道吓懵了,他们成了第一个禁映该
      片的城市。随后,普雷斯顿、伯明翰、利物浦、贝尔法斯特、布雷斯托等地先后发
      布禁令禁映《昼夜摇滚》。
      
          稍微安宁的摇滚世界再一次动荡不平是在两年之后。1958年5 月3 日,艾伦·
      弗雷德主持的“响亮节拍”巡回演唱会在波士顿剧场开始第一场操练,5000名观众
      齐聚一堂,20位警察坐阵监督。唱到精彩之处,但见数十青年扭动起舞,另一些则
      往座位上站。警察于是大开全场灯火试图阻止这一行为,弗雷德则不满地在台上说
      道:“看来波士顿的警察是不想让孩子们乐一乐了。”场内令人扫兴,场外更令人
      沮丧:  一共有15个人在附近遭到小流氓的洗劫和殴打。虽然波士顿剧场一带是远
      近闻名的是非之地,类似事情时有发生,但此次事件自然被算到了摇滚的头上。对
      摇滚的怒潮又一次铺天盖地而来。 
      
      
      
          两天之后,波士顿市长约翰·海因斯宣布,禁止再在公共场合举办类似音乐会。
      效仿者接踵而至,纽约禁止了弗雷德原定于5 月6 日的演出,纽黑文、纽瓦克也驳
      回了他对该地禁演令的上诉。在华盛顿特区也下达禁令之后,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威
      廉·弗莱明干脆提交了一份“可下达禁令的”乐队及个人的黑名单。
      
          “秩序”的天然维护者——“权威”们则纷纷出马,用形形色色的理论和词汇
      为禁令辩护,向摇滚开火。加勒特·伯恩宣布,青年人的“骚乱”在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主持人“在其频率上施放了感情TNT”。精神病医生J·布雷斯兰则认为摇
      滚乐是“食人部落”的音乐,是一种“商业病”。
      
          澳大利亚批评家萨姆·邓恩更是将摇滚称为“卖给学生和青少年的音乐大麻”,
      是“粗暴、野蛮、充满兽性的”,它会使人形成“粗鲁蛮横的感情”。
      
          《纽约时报》则认为在19世纪的美国也出现过类似摇滚的局面。当时,试图用
      “复兴大会”将宗教带到新边疆的做法也曾导致了“大量摇头晃脑、拍拍打打、没
      完没了、节奏强烈的赞美诗”;而像摇滚这样的“现代疯狂”惟一的不同之处无非
      是可以用更多的传播媒介和广告手段以更快的速度在大众中扩散。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